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5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5篇

日期: 人气:
商城:教学网

作为一名教职员工,有必要精心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如何编写教案?在此,我想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的优秀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数学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所以这堂课我重点讲建构主义“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3354,尝试解决问题3354,验证解决方案”,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更加完善。

二。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三角函数归纳公式。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三角函数归纳公式中的公式(2)到公式(6)。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2)、(3)、(4)。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三角函数任意角度的定义和归纳公式(

与,

边的对称性,它们与单位圆交点坐标的关系,然后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三角函数的归纳公式(2)、(3)、(4)被发现、掌握和应用。同时,教材中渗透了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所以这一节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三,对学术现状的分析

这门课是给我们学校一年级一班的所有学生上的。这个班的学生水平属于中等偏下,但是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好的动手学习习惯。因此,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很容易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归纳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归纳公式;

(2)能力培养目标:正确运用归纳公式求任意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简单求值、化简三角函数;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提高三角形常数变形的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格素质目标:通过归纳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共同联系规律,运用转化等数学思维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5.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公式。

2.教学困难

正确使用归纳法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公式。

六、教学规律及预期效果分析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学习,认真探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教学

“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方法往往是建立在起点高、容量大、进度快的基础上,为了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消化知识是需要时间的,从而消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探索过程再现,实践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获得新知识、解决问题后,共同合作、交流、探索,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

3.预期结果

本课期望使学生正确理解归纳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掌握归纳公式,并熟练应用归纳公式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的创设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度三角函数的定义;

3.问题3360。能知道sin2100的价值吗?例如,引导新的课程。

设计意图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自信鼓励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简单易做的题,强化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觉得自己好像会做,但同时又很迷茫。他们在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方案。

探索新知识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端边和2100角的终端边是什么关系;

2.让学生找出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相交的坐标与单位圆有什么关系;

3.3有什么关系。Sin2100和sin300?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特殊问题,使学生容易理解和体会到教学过程的枯燥和过度,为学生探索和发现任意角度与三角函数的关系铺平了道路。

(三)问题的普遍化

调查

1.探究发现任意角度的终边都与关于原点的终边对称;

2.探索并找到任意角的终边以及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三角函数值。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4

一、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学生基本情况。

新的学期里,本人任教高三10、11班两个文科班的数学课,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制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能力差,懒惰思想严重,因此整个高三的复习任务相当艰巨。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2、教学进度。

按照高三数学组学年教学计划进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第一轮高三总复习,预计在2月底3月初完成。配合学校举行的月考,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3、了解学生。

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交流互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课堂板书以及课堂上学生情态的变化等途径,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观察、发现、捕捉有关学生的信息调节教法,让教师的教程度上服务于学生。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多鼓励、多指导学法,增强他们学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4、精心备课。

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平常多去听同科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任教能力。

5、优化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

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展示讲解,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做练习,注重综合。选取“题型小、方法巧、运用活、覆盖宽”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6、注重学习方法、数学方法的指导。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尤其是考后错题,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7、注意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应试的技巧和心理的训练要三高三的第一节课开始,要贯穿于整个高三的复习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尤其是考试中主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教育学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教学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