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快乐化学课,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九年级上册五个教案的内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1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教案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共性。
(3)了解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用实验的方法获得信息,用更一般的方法处理获得的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探索化学现象的欲望,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困难
[教学重点]
1.用酸碱指示剂检查溶液的酸碱度。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变色。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玫瑰、
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或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酸有:碳酸、醋酸、盐酸和硫酸;碱: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问]
区分酸和碱的更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展示和交流]
请做课本P50的实验10-1,交换实验结果。
【阅读与记忆】
请阅读并理解教材P51的内容,并总结出什么是指标?酸碱溶液中指示剂变色的规律是什么?
【看答案】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
[提问]
请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这四种物质,哪些可能是酸性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性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性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是碱性溶液。
[摘要]
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溶液,滴几滴石蕊试液。如果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如果溶液是蓝色的,说明溶液是碱性的。
[过渡]
酸碱指示剂有很多种,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指标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体验。
[活动和调查1]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和交流]
实验结束后,请向每组学生展示你的实验结果。
[提问]
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些花可以作为指标,比如牵牛花、蝴蝶兰、玫瑰、紫甘蓝。
[过渡]
以上,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通信和显示]
展示实验结果。
【阅读与记忆】
请阅读课本P52,盐酸和硫酸的用途,并记住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和调查2]
请完成P53实验10-3并做一个实验记录。
[摘要]
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即脱水),使用浓硫酸时要小心,千万不要沾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具有吸收性,可以作为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和调查3]
首先老师一步步演示,让学生观察感知然后探究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
-4,步骤1
-6演示实验,强调浓硫酸稀释方法不当造成的危害。学生记笔记。
[摘要]
浓硫酸溶于水释放大量热量,所以烧杯外壁是热的。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漂浮在浓硫酸的表面。溶解时释放大量热量,使水立即沸腾,使硫酸四处飞溅。如果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涂抹3%?5%碳酸氢钠溶液,严重者应尽快送医院。
特别提醒: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沿着容器壁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勿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浓硫酸之所以有腐蚀性,在于它的脱水作用。
课后总结
[课程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可以用这个来测试溶液的酸碱度。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2021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案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记忆pH值与溶液pH值、酸碱度的关系;
2.会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
3.知道溶液的pH值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困难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查溶液的酸碱度。
【教学难点】
从pH值区分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过程
说明1:溶液pH值的表达——pH
[自主实践]
阅读本书第61-62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的pH值。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不能检测溶液的pH值。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跟踪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A.pH=14 B.pH=7 C.pH=1 D.pH=0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学习指导二: 使用pH试纸【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小组讨论】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教师点拨】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跟踪练习】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跟踪练习】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当堂训练】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2021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教案3《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难点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2. 物质的分类。【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教学工具【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提出问题】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4. 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随堂巩固练习】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①Zn+CuC12 —— ② Fe+AgC1——③K+CuS04 —— ④MgC12+Zn——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⑦AgN03+HC1—— ⑧K2C03+HC1——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交流讨论】1. 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2. 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归纳总结】课后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后习题【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2021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教案4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课程结束指导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外实验指导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过程:【引言】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演示】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演示】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演示】【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板书】2.和水反应:H2O+CO2==H2CO3【演示】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CO3+H2O+CO2====Ca(HCO3)2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板书】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4.植物光合作用。【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2021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教案5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演示]探究实验[讨论]: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归纳小结]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思考]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思考、讨论: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观察实验需要达到着火点需要氧气需要氧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思考、回答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演示]实验7-1[小结]灭火的原理[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讨论]1、隔绝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作业]习题7板书设计课题1燃烧和灭火①是可燃物;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③温度达到着火点。①可燃物与助燃物;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三、易燃物和易爆物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