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创造新的物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九年级化学教案模式1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元素的存在,可以说出元素的概念,了解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沟通、表达、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
【要点】元素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化学变化中常量元素类型的规律。
【难点】理解化学变化中常量元素类型的规律。
第三,教学过程
链接1:新课程介绍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一些图片,如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含铁酱油等。请说出图中物品的名称,并在看图的同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指南】没错。上节课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相信大家对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经过科学家不断探索,用化学方法对许多物质进行分析,发现一种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才说的元素,但实际上有100多种元素。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教学
内容:理解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石灰石的图片,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由碳、氧、钙三种元素组成。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之前学过的哪些物质含有氧,与碳酸钙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含有氧气。
【老师指导】氧气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所有含8个质子(即核荷数)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所有1个质子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所有6个质子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元素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一类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的总称。
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类型保持不变。
【播放动画】给学生看一个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的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动画中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变化。
【学生回答】化学反应前后含有氧和氢。
【导师指导】展示硫和氧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述和化学反应式。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分子、原子、元素与产物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
【分组讨论后回答】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原子类型不变,元素类型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指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其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一样。
【老师总结】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构型有关,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
第4部分:总结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宏观成分和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学会正确书写,逐渐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对元素周期表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根据原子序数找到元素周期表中的指定元素和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教学困难
1.元素符号及其意义的记忆。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和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
老师:现在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总喜欢问吃什么用什么:它的成分是什么?目前,建议人们为健康补充铁和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的“铁”和“钙”指的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世间万物最基本的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自然千千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这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问题】什么是元素?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呢?
第二,阅读和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5-77页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老师讲解总结。
【解释】一种元素是一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的总称。简单来说,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问题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叫氧元素?
【答案】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氧核的质子(核电荷)数都是8,化学性质相同。我们
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 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生:指元素。[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小结]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小结]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1,2 ,13 ,14,15 ,16 ,17为A族;3,4,5,6,7,8,9,10, 11,1 2为B族,1 8为0族);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 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__为非金属元素;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课后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3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1.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教学过程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第1课时 元 素[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元素[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__[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特点[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水→氢气+氧气氢气 + 氯气→氯化氢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总结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4《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浓硫酸的腐蚀性。3.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2.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工具【教具准备】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 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过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展示交流】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交流回答】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交流展示】展示交流实验结果【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归纳总结】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活动与探究3】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 -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 -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归纳总结】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课后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5《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难点】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跟踪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A.pH=14 B.pH=7 C.pH=1 D.pH=0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学习指导二: 使用pH试纸【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小组讨论】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教师点拨】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跟踪练习】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跟踪练习】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当堂训练】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6《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难点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2. 物质的分类。【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教学工具【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提出问题】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4. 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随堂巩固练习】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①Zn+CuC12 —— ② Fe+AgC1——③K+CuS04 —— ④MgC12+Zn——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⑦AgN03+HC1—— ⑧K2C03+HC1——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交流讨论】1. 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2. 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归纳总结】课后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后习题【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7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学习目标: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注】新名词: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学习目标: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思考问题: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2)溶液的名称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关于物质的溶解性:问题引入:(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引出概念: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8一、简介《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学习者分析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9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内容1,【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新授课】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10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课程结束指导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外实验指导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教学过程:【引言】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演示】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演示】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演示】【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板书】2.和水反应:H2O+CO2==H2CO3【演示】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CO3+H2O+CO2====Ca(HCO3)2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板书】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4.植物光合作用。【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