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又名绞缬、撮缬等,是一种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手工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扎染技术极具民族特色,其染色图案具有独特性,是现在机器无法达到的效果,有着独特的美感。扎染是一种贴近人们生活,且不缺情调的艺术特色,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染的特点和介绍
扎染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它融合了手工技巧和天然材料,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扎染艺术起源于黄河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特点是将织物部分结扎起来,使其在染色时不着色,从而产生独特的效果。扎染工艺包括扎结和染色两个基本步骤。在扎结过程中,人们利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方法处理,然后进行染色。这个过程不仅限于简单的捆绑,还包括缝扎结合的手法,使得作品既有表现力又有丰富的细节。
扎染的艺术效果非常多样化和独特,它能够创造出变化繁多、趣味无穷的花形和多层次的晕纹。扎染产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匹色布、桌巾、门帘、床单、服装、民族包等。扎染的图案花样丰富多彩,从简单的蝴蝶、腊梅,到复杂的鹿胎缬等都有涉及。扎染的技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扎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它还承载着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族审美的记忆,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体现。
扎染艺术命名的成因
扎染技艺的名称直接取自于其制作方法,即用线扎结后进行染色,最后解开结扎,染出图案的过程。扎染一词从汉语字面意义上看,“扎”意为“捆扎”,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染"意为染色,即用染料使纤维等材料着色,表示扎染的操作过程。
从概念上讲,扎染工艺是指在制作过程中,运用捆扎、缝扎、结扎、包扎、夹扎等技法,依据预先设计给面料不需染色的部分做防染处理,之后再进行染色的技术。
而在古代,扎染被称为“绞缬”,也被称为“撮缬”“撮晕缬”,而“缬”指的是就扎染工艺。后来“缬”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代色彩斑斓的意思。广义上,缬字也指染色显花的织物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元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提到:“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谓之缬”这段扎染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扎染的古称“绞缬”“撮缬”等名也直接来自于制作方法中。
扎染技术在我国何地最为常见
扎染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扎染艺术朴素自然,毫不张扬,符合人们需要的的情致,贴近人门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是传统的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