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
课堂因观念的转变而精彩
卸下包袱,轻装上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在不停的蜕变中,我们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鹰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鸟类,可以活七十年。然而,鹰在四十岁时,它的爪子不再锋利,已经抓不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自己胸前的羽毛;它的翅膀逐渐老化,厚重的羽毛使它不能再飞翔。这时候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就得经历一次历时一百五十天的痛苦的蜕变。它必须飞到一个绝高的山顶,栖息在那里,找一块岩石筑巢。用已经老化的喙啄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开始五十天漫长的等待。等新的喙长出来,鹰忍着剧痛用新长成的喙把爪上老化的指甲一根根拔掉,然后又开始五十天漫长的等待。等到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又用新的指甲把老化的羽毛一根根拔下。又过了漫长的五十天,整整五个月后,鹰重新开始飞翔,又获得了充满活力的三十年岁月。这就是老鹰蜕变的故事。
鹰尚且如此,我们人更应该及时更新观念,让我们的教学之路走得久远!
收获一:泥泞与砖块铸就的模式――――四环节教学法
宋建文校长是清徐二中的领军人物,掌舵人,他对于目前的课改有想法,更有办法;有心动,更有行动;有行动,更有深度,有深度,更有宽度;有过程,更有力度。南赴洋思,东到杜郎,北去忻州,经过一次次观念的洗礼,经过一次次地实践,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四环节的教学特色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以“目标”为主线,以“活动”为基点。课堂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目标引路,自主学习,第二环节:目标深化,交流探讨。第三环节:目标展示,反馈评价,第四环节:目标达成,拓展提升。其总体要求为;教师引领全过程,以生为本记心中,学生活动始至终。
具体操作如下:
出示目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在这个环节,教师必须关注学困生,因为学困生是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兼读文本,在文本中勾画、圈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示学生自主交流分析,学生有问题时,教师予以指导,点拔,同时,发现学生的新思想,并进行传递――――教师再次出示目标,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激励评价――――教师认真分析学生表现,精编习题,学生当堂达标。
这样的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当然也就好起来了。他们近几年的成绩是最好的明证!
这样的课堂,真正地让学生达到了能亲口讲出知识,心里也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所在!
这样的课堂,解放了学生,培养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从课改伊始,我们对于教学模式就进行过许多探索,在没有现成的东西可模仿时,我们自己摸索实践,当有了新的教学模式后,就进行模仿,我们曾去过洋思,看过他们的“堂堂清”教学模式;也曾到过杜郞口,观摩过他们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每次回来之后,我们几乎都要轰轰烈烈地进行讨论,但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之后便是涛声依旧。今年,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校领导亲自把脉教学,经过一学期地摸索,各学科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少一个总体模式,我们也应该像清徐二中这样,结合本校校情,找出一个我们的模式,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
收获二:神奇的学习策略――――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巴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成倍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同时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一向认为学完历史后,学生头脑中得有一棵知识树,而这棵树应该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一个总体把握。魏燕老师告诉我们,习惯性地让学生做思维导图,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当中,应该是非常有效的。于是我开始这样规划我的教学:把我们的作业布置为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孩子们一周做一个小的思维导图,一个月做一次大的思维导图,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讲过同学们听,定期评比出优秀的思维导图,装订成册。
别的科目也是如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少布置作业,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很好地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收获三: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目标――――基本理解
北大附中程翔校长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学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对文本形成基本理解。何谓基本理解?他认为就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课文的字词句、写作技巧以及主题思想所做出的客观的具有一定认同度的理解。“原始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基本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终点(不是理解的终点),它在时间上与“原始理解”构成了课堂流程的“首”和“尾”。基本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字、词、句的理解。第二个层次是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第三个层次是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基本理解”不能靠教师奉送,而是由学生一步一步地渐人佳境获得,体现课堂生成的效果。当然,生成寓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不管怎样的情况,教师的任务都是在搭建“引桥”,进行铺垫,只是“引桥”的长短不同而已。
程校长一再强调,不要一上课就用多媒体,一定得有原始阅读!
我们的各门学科,尤其是文科方面,我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现在的媒体多了,我们发现,原本书声朗朗的课堂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名家的范读,一篇篇生动的课文被一张张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取代。试想一下,没有原始阅读,没有对文本的原始接触,如何最终形成基本理解?所以我的建议是:一定不能忽略学生的原始阅读,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加强原始阅读的力度,让朗朗的书声还原至我们的教室。
收获四:一种提高写作的方式――――随笔欣赏
我曾经带过七八年的语文,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一直认为写作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好多教师放弃了我们以前原有的好的做法,如写日记,因为要应付学校的各种作业检查。有时想想,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因为许多地方根本不把日记当作业。凡是带过语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同感,如果认认真真阅读一个班的日记,最少得花费一上午的时间,这样既费时费力,领导又不认可,如此这样,还不如布置一些别的作业,如写写生字词,或者抄一抄翻译等等。
马驫院长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种方式:
开学之初就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子,给其拟一个很好的名字,写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然后,每天写一篇随笔,这篇随笔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的,每到周一的时候,利用语文课给学生读随笔中的精彩的句子。长期这样做的效果是,孩子们把周一的语文课当成了自己的节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前不久,因为某个老师生病,我去看了两节作课,其情形依旧在眼前:题目是今年的中考作文―――好习惯,好习惯―――-,尽管我使尽了浑身的解数,给孩子们做了相关的提醒,但是结果很是让人失望,全班近60个人当中,只有极少数较为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其他同学大都只完成了半篇,而且纵观全班同学,立意高的真的没有几个,大多数基本上是同一个思路,同一个模式。
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真的是势在必行了!看看马驫这样的名老师都没有放弃日常的练笔,我们又有什么权力去剥夺孩子写作练习的权利呢?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多了,自然也就会写了,会写作了,自然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提升了,不是吗?
这次培训还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每一次培训都有新感觉,我会让这种感觉变为我的行动,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让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
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