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本文的看法不对于个人,无意于称赞意思。仅对诺贝尔奖的价值而言。欢迎持不同看法者评论纠错,举证反驳,但不要断章取义。
说莫言的诺贝尔奖,不能与屠呦呦的诺奖相提并论,意在表达哪个意思?意思是,同是诺贝尔奖,但其内在价值和制约力,却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可相提并论之别。何出此言,根据何在?按照是:诺贝尔数学、化学、生理和医学、经济奖的评比,是以详尽的科学数据,具体的量化指标,可供检测的作用来评估的。所以,这类奖项需要是货真价实的,值得敬重佩服的。那么哲学奖呢?则是按照评委的观念形态,固有的价值观来确认的。即使设定了指标,严格了标准,反映的只是评选委员会构成人员的观念形态和价值观的。
诺贝尔奖是国际性奖项,而国际社会是由不同的国家制度,民族观念,社会价值观构成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成员,皆来自英国皇室学院。让那些人敬畏和承认不同体系,不同民族的观念形态和价值观,是极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谁都明白,文学佳作恰恰是作者意识形态的真实展现,价值观的真切表现。因此,几乎可以显然地说:不被观众会欣赏和显然的价值观和观念形态的哲学作品,想要取得诺贝尔文学奖,无异于白日做梦。正是存在这样根深蒂固的作风,诺贝尔文学奖经常是风口浪尖上被垢病,质疑,抨击的对象。而其它奖项,几乎不存在这样问题。
如何理解这层含义呢?可以举例说明。莫言荣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其哲学作品《蛙》颁发的。据此,可以确定两点。一是这部佳作具有非常的哲学价值,非凡的赏析性,突出的美术魅力;具备震动灵魂的感染力,思想深沉的穿透力,寓意深刻地说服力。二是莫言的哲学创作水准和戏剧表现技巧,是中国哲学界的姣姣者。作品带有非常的妨碍力并广为流传,拥有为数可观的观众群。事实是这种的吗?这个答案谁不明白?如果这么,莫言怎么就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地获得了哲学天尊地位的诺贝尔文学奖了呢?要揭开这个真相,首先要弄明白原著与翻译新作的不同。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阅读的不是英文版,是翻译版。翻译的哲学作品,可以理解为再创作。再忠实于原著的翻译版,也与原著的用词谴句,语境词意,有较大的不同。比如,外文版的《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古籍,能维持原著的高超词句,瑰丽韵味,迷人色彩吗?就算中国的诗词没法翻译成韵律讲究,格式严谨,忠于原著的佳作。就是翻译出的词语,也都能翻译成牛头不对马嘴,惹出天大笑话的词语。
有人会说:小说是讲故事的,同样的故事,用不同的语言讲,还不是那些故事吗?这话说得没错,但忽视了一个事实:不同的人讲同一个独白,有讲得精彩美丽的,有讲得死板乏味的;有讲得让人失望心痛的,有讲得令人激情澎湃的;有能把善意修德讲得可笑罪恶的,有把满天朝霞讲得一天阴魂的。所以,同一个故事出自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故事色彩。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