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如此引人入胜,让许多人无法自拔。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将主要思想记录下来,从而写出一篇有实质内容的读后感。我特意整理了以下信息:“博物读后感”,希望这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参考本文,希望您会喜欢!
博物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和我们宿舍的一块儿去了河南博物院,其实在五一的时候就准备去看看了,一直凑不到时间,终于,在今天我见到了这所伟大的具有综合性代表的博物院。这所博物院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院,它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配备有先进电脑网络系统、多媒体触摸屏系统、数码式语音导览系统,及同声翻译的多功能厅,可接待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多语种的参观团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郑州地区的历史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文明历史。虽然时间紧迫没有看完所有的展览品,但是我们对博物院还是有了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郑州博物院成立于1957年7月1日,原名郑州市文物陈列室,它位于碧沙岗公园内的国名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阵亡将士墓地烈士祠堂,为1982年8月冯玉祥所建,馆舍占地433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砖木仿古代建筑。
我们去精品展厅对面的草坪。中间是一个14平方米的喷泉池。水池的四角各有一棵垂柳,柳条一直垂到地面上,微风轻轻吹来,柳条轻轻摇摆,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丝丝凉意。博物馆的保安告诉我们喷泉是11点55分准时开放的。
我们在池边等着,看着池子里的几朵睡莲,带着红白相间的荷花,远远望去像一个小烛台,我们身后真是迷人的是一个长约5米、高约1米的透明艺术玻璃。上面前文简明扼要的介绍的中原地理,政治文化,经济及文物精华。
进入大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的基本陈列室,《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展览精选河南古玉器、河南淅川楚国墓园青铜器、石刻等文物,分不同类别向观众开放。
而《天地经纬》展览则是从古代天文学、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有多种可供参与的模型与仪器。中原古代文明辉煌成就的震撼,将使观众精神升华。
馆内珍贵藏品有莲花鹤方壶、骨笛、云纹铜板、象牙萝卜、象牙白菜等。其中,象牙萝卜和象牙白菜是我最喜欢和最迷恋的东西。这两件艺术品的造型和精神都很自然。萝卜从深到淡红色,直到底部的象牙白很自然,连萝卜上的根,还有胡须上的泥土都没有清理干净,都能看得很清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
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真是美丽极了。据说代表作是莲花鹤方壶,够新颖的。
设计巧妙。集清新活泼、凝重神秘为一体,郭沫若先生成为时代精品的象征。其造形复杂,是春秋时期青铜器分范合铸的工艺代表作,与龙耳双壶相比一南一北,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
当然,博物院还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莲鹤方壶、四神云气图、武曌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共九件宝物。
在九宝中,我觉得最深刻的是四神运图: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灵芝、云纹,是中国保存最久、最完整的壁画。这幅西汉墓壁画比早晨的壁画早了600多年。
国家档案里就有一集专门介绍过它。站在它的面前,安静的展厅只有从别处传来的隐隐人声,感觉自己好像就要被四神兽带着踏云而去了…十分壮观么!!
在馆内,最让我感到可笑的是有一个唐三彩的头像,远处看,很像刚出现的“囧”字实在是太搞笑了。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博物院不仅仅是一个参观的地方,同时,许多文化节目也在博物院内举行,让博物院不仅仅成为了古代文物的陈列地点,同时,也是现代的么流动站,让博物院真正的活了下去,而不是成为了一个死物。例如: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增强团员青年意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结合省直文化系统“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廉政文化”读书活动,厅直团委开展“文化旗帜、青春力量”主题演讲比赛。
这次演讲比赛中,我院参赛选手紧紧围绕主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谈感想,抒豪情;展风采,立壮志;表决心,绘蓝图,充分展示了河南博物院青年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同时,博物院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集结地点,在校园文化日,开展以“牵手博物馆、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同学们也更多的了解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明。
通过这次观光,我更好的了解到了我们祖国先祖的古代历史文明,也让我了解了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这能让我们国家的民族团结得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倡导了固有文化、提倡了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而且还促进社会文明,让我了解从前,从而更好的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在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文明之后,我了解到了古代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奋进。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我还应当在这件艺术品上了解到更多更好的感受,以促进我以后的发展,同时让我也对祖先们有了更深刻的敬仰之情,对现在的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和艺术不都经历过这三个领域吗?人生的三个境界是指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今天参观的过程,好像把这一过程浓缩在了一天,让我有了独特的感受。
有的写得过于罗嗦了,而“感”,是我自己写的,肯定会不那么令你满意,前面的“观”是在网上找的,“感”,你在自己想想,能加的加点,“观”你看哪些该删就直接删了吧。嘿嘿。
博物读后感 篇2
到达上海博物馆之前,对上海博物馆没有多少了解,对它一点都不感兴趣,所以我是抱着一种为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的,只想着去稍微看看,拍几张照片回来再写些感想应付一下作业,甚至给自己定好了时间2个小时要搞定来回路程和参观,进入了展馆以后,才发现自己一开始想得太简单了。
离博物馆还有几百米的时候,就看到了矗立在不远处的博物馆,当看到那个建筑的时候,虽然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却能感受到那份稳重,感觉那儿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很亲切的feel,开始有点迫不及待。(回来后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那个建筑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整体相对来讲是,高大时尚)。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我发现路边有很多旅游巴士,还有很多游客,包括很多外国人,他们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国际博物馆,里面的东西肯定没有他们最初想想得那么简单。
便抱着好奇的心态边欣赏着广场的花秾草绿走向博物馆。
在南口,我首先看到了楼前上海博物馆的简介和空间布局,大致了解了不同博物馆的位置。当进入门口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那样的环境有些陌生,也没想什么就“钻”进了第一展览馆,这是个临时展览馆,现在展览的是“毛利人的世界”。据了解,毛利人是新西兰土著人民。公元13世纪,这些先驱者登上了这片陌生而美丽的土地。他们周游各地,很快就熟悉了前所未有的植物、鱼鸟和矿产资源。
毛利文化古老、神秘、丰富而独特:雕刻、编织、纹身、神话每一个都包含着毛利历史的足迹。入口看到的是一块生命之石。毛利人认为,一个地方的山、水和森林的活力可以凝聚成石头或其他物体。生命之石就是这样一种载体,毛利人认为它是部落领土的守护神。
先附上两张毛利的石器、玉石等总览图:
可见,毛利有很多木、骨、玉、石和织品。在这个展览馆里,这种样式的编织包是我最喜欢的,据了解,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毛利编织匠们很早就能根据叶子的颜色、长度、纤维含量,以及精细度和柔软度识别各种不同种类的亚麻,并加以配置、染色,有些还会编入鸟类羽毛,再加上精致的做工,就有了各种漂亮的编织包。
由于毛利人的生活环境,他们利用岩石和矿石,生产各种石器和玉器。典型的石器有:凿子、石扁棍等,玉主要是装饰品、玉扁棍等,据说对于毛利人来说,死在玉扁棍下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玉石首饰中,吊坠最为典型,当然,吊坠是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其中最常见的是钩型吊坠,有些甚至是由鲸骨制成的。
接下来就是比较精致的各种木雕了,比如议事厅后墙木雕版、木雕面具、独木舟的雕饰、还有一些精致的小饰品,下面看几张照片吧,
鱼形吊坠带盖碗
石扁棍锛
玉石棍玉石吊坠
独木舟水瓢木雕板
刺青人面木雕船上雕饰
还有很多其他的照片,就不一一展现了,有时候对一些事物感兴趣似乎无法用言语表达,一些石器、玉石饰物、木雕、一眼看去就被吸引了,无论是质地还是做工,心中还是挺佩服毛利人在那个年代能制作出那么多好看的东西。参观完毛利世界后,我参观了一楼的中国古代青铜博物馆和雕塑博物馆。只要了解一些历史的人就可以知道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古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去参观了就可以知道青铜馆是上海博物馆里最大的一个分馆,里面的文物多不胜数,从萌生期到鼎盛期,再到转变期和后来的更新期,经历了将近14个世纪,青铜器一直经久不衰。
在青铜馆里参观,可以很明显地感觉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行外人,包括之后参观的陶瓷、印章、绘画、书法等馆,都只能说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没办法深入解剖,对于青铜器,我只能说有些我看着就觉得喜欢,看着觉得舒畅,无论是从质地、雕刻的花纹等,喜欢有种说不出的理由,再秀几张我比较喜欢的器物的照片吧:
镶嵌十字纹方斧青铜方罍
青铜觥随后参观的是雕塑馆,里面基本都是佛像、观音像等,虽然有些挺精致的,但由于不太感兴趣,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就附几张照片吧:
我最喜欢的展览还是第二展馆临时展览的亚历山大·佩里耶的画展,看了他的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专注于他的画中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融入了那些画中,云朵的飘逸、湖泊的平静、夜晚的静谧、山间的气息,感觉自己的心灵顿时有种被净化的感觉,刹那间似乎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作为一个风景画画家,日内瓦艺术家亚历山大·佩里耶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日内瓦湖、萨莱沃山、勃朗峰和普拉得利峰几个主题的创作,日复一日地描绘这些主题在不同季节中光影和气氛环境的变化,这种对相同风景进行重复解读的手法令人联想到印象主义,但他得创作手法不尽相同。他先是运用了点线的绘画技巧,后来逐渐放弃了点画和分色的技法,创造了一种更加自由的技法,即色线分离,确立了他的独创性和现代性。
佩里耶从未试图把风景最美的一瞬精确地画下来,而是向人们传递他内心所看到的风景,正如他本人说的:“如果有人看完我的展览,带着这片在大自然中带给我的快乐的光线和氛围离开,那么我就能心安理得地在宁静中充分享受生活。”是的,他的画达到了他所要的效果,看完他的展览,也许无法记住他每一幅的内容甚至是标题,但是看完后的那份感受始终留存在内心,安然、平静。
不过很可惜,这个展馆不允许拍照,只偷偷地拍了几张张,由于角度不好,可能拍摄的效果不是很好:
后来,我参观了陶器博物馆,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物品之一。展馆从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从泥土制作的器物到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到东汉前期的青瓷、隋唐以后的白瓷、到13世纪的黑釉、青白釉和彩瓷,以及后来元代又有景德镇的成熟的青花瓷,再到了明、清景德镇不断有名品迭出成为举世公认的“瓷都”。当时景德镇是中国瓷器工业的中心,生产各种彩色釉料。
由于当天去的时间限制,陶瓷很多都没有看得很仔细,相对于青铜馆、印章馆等其他馆,我对陶瓷还是颇感兴趣的,确实有很多好看的陶瓷制品,不过我最喜爱的还是唐三彩以及景德镇烧造的各类陶瓷了,加上因为景德镇是江西(我的家乡)的城市,感觉颇为亲切,所以在景德镇陶瓷那块展览区域停留了较长的时间,景德镇的陶瓷无论从质地、花纹图案、雕刻等方面来说,它驰名于海内外是当之无愧的。
接下来是书法博物馆。从甲骨文的角度,可以看到金文、秦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特有的古代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展出的作品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和人们在记录和书写这些汉字时对美的探索。
看书法展就想起我小时候看着爷爷写的一手好的毛笔字,我也吵着说要学毛笔字,先描红后学大字,结果没几天就放弃了,现在想想,觉得书法真的可以从小学起,不仅可以练一手好字,还可以修身养性。
印章馆也粗粗地看了。可见,私章是个人的证据,公章是权力的象征。还知道文人书画上有了印章会更具收藏价值。
通过对展厅展品的介绍,我学到了印章术语、篆刻艺术、印章材料等知识。甚至自己也有想要去刻一个精致的小印章的冲动了。
接着就参观了绘画馆。导言说,中国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种以毛笔、墨水和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运用透视法和明暗法来表现物体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要求在一定光源下产生物体的色彩效果。这就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大区别。
欣赏了馆藏珍品及介绍,至少是增长了一点基本常识。我以前只道中国最著名的传统绘画是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其实还有院体画、文人画、丹青、写意等。我特别喜欢几本花卉册和山水册:
然后我参观了四层钱博物馆、玉器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和民族工艺美术馆。玉器馆有几样展品挺喜欢的,其他馆便是大概看了一下。
从入馆到离开,持续了将近四个小时,但还是很多东西并没有看得很仔细,后面的几个馆都是匆匆得看完的,不过总的来说,收获还是挺大的,不过只参观一次只能了解到一些很浅显的东西,还停留在外表,觉得以后有时间还是要多去几次,每次可以专注于某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展览馆,去深入了解某一门艺术。想起参观前,一直抱怨着老师还布置作业参观什么展览馆,参观后,觉得这份作业很值得,不过由于时间没计划好,可能整篇观后感停留在很浅显的外表赏析,以后自己还会去多加了解的。
博物读后感 篇3
淫雨霏霏观历史
——观四川省博物馆有感
11月14日星期天上午,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公车。终于到了四川省博物馆。
当时,天下着绵绵细雨。博物馆前面两边摆放着三国人物的人型展板。虽然展板有很多,颜色也很炫目。但是一下抓住我视线的,还是省博物馆。
细雨中,美丽的省级博物馆让我想起了江南风情。博物馆的外形,真的很美,远远看去就像一幅画一般。你在里面,仿佛你走过了几千年,回到了江南似的山川水墨画。
我们从正大门,拾阶而上,进入了博物馆的第二层。我们首先进了瓷器馆。一进瓷器馆我就被琳琅满目的瓷器吸引了。
边慢走,边慢慢观赏。这些瓷器做工非常精细,有的甚至是晶莹剔透的黄色。这让我感叹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艺技术的高超。
看完了瓷器馆我们就想去一层看三国展,结果要给钱。我们就落寞地去了蜀风汉韵馆。进了这个馆后,没看到三国展的遗憾就被忘到九霄云外了。
里面有很多小小讲解员,她们明明就很小,但是却又表现的很老练。这种矛盾让人觉得很不错。
小小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很多画像砖的内容。看到了以前历史书里提到的四川的说唱佣。心情激动了一小下。毕竟书中看到和真实看到是不同的。真实看到的有一种跟亲切的感觉。
后来,我们去了巴蜀青铜博物馆、中国书画精品馆、藏佛光和国家博物馆,不能边走边看边拍照
可爱的人首鸡身佣,神奇的汉代摇钱树,让人想象到古代素衣美女弹琴画面的“石涧敲冰”琴,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四川,是我的家乡。也是我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但我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只是在历史书上发现了一些痕迹。
但是这次去四川省博物馆让我了解到,四川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省,是一个真正的“天府之国”。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
经过这次的活动,让我更加了解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让我对它更崇拜更喜爱!
博物读后感 篇4
在义乌这座城市生活了半年,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地去了解历史。
参加义乌博物馆给了我这个机会。从古代猿人早期使用的简单石器,到1000多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器物,博物馆的时间跨度都在100万年以上。这些文物不仅价值大,而且质量高。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上乘的。“爵杯”、“三脚架杯”甚至恐龙蛋化石都是一批精品。
这次系统详细地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铜熨斗、绿松石串珠等,不禁感慨祖国祖先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包容和养育着百姓。
历史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器,连续着世代变迁的铜镜,刻画着沧桑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原始生产的玉戈玉耄,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诉说着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作为一个窗口,博物馆应该向各行各业免费开放。建议中小学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带着家人和孩子参观,大家到义乌博物馆参观学习。
不仅要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更要培养高尚情操,社会将成为一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面孔。
博物读后感 篇5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于2006年1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命名,是全国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批准的全面反映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其座落于盐城市区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馆区占地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最高奖“梁思成”奖获得者程泰宁先生担纲建筑设计,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了馆名。
2009年4月,经盐城市**批准,与盐城市博物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现有三处馆舍:主馆“中国海盐博物馆”、老馆“盐城市博物馆”、省文物保护单位“陆公祠管理处”。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盐被赋予“生民喉命”、“国之大宝”的盛誉。因为具有特殊功效的食盐不仅支撑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创造了一个集名菜于一身的中国美食大国。重盐效益也保证了国家的运转。几千年过去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可至今人们仍未发现能够取代盐的物质,食盐仍居调味之首,工业盐作为氯碱化工之母,成为玻璃、陶瓷、电子、航天、石油钻探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古代社会,“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自春秋时期齐国实行“官山海”起,盐利成为历代统治者视野中致命的**。
海盐的生产、流通被垄断,实行专卖专营,甚至军事管制,其目的就是获取高额的税收以备军国之用。史实上,海盐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史,已经融入到国家管理体制和税收体系中。更因为这种咸味的渗透,这段特殊的文明史透析出垄断的苦涩,回味悠长。
在我国东南沿海盛产卤水的土地上,盐民们用火艺术提炼出了海水的结晶,实现了盐商的富饶梦想。勤劳朴素的盐人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盐文化。一些来自盐民并长期接触盐民的知识分子,对盐民的苦难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悲悯地记录下自己的血泪、感情和感受。这些作品成为我们看到这个伟大群体的窗框。
“淋卤煎盐”分为四个步骤:备柴、晒灰、淋卤、煎盐。首先,准备柴草作为燃料。
然后,在滩地上铺上用茅草制作成的草灰,吸收盐分,次日扫起。将充分吸收盐分的草灰放在灰池上压实,然后用海水喷洒,浓度较高的盐水流入井坑。验卤达到需要的浓度后,将盐卤置于铁盘或竹编的盐盘或锅“钅敝”上煎煮成盐。
“晒海成盐” 即利用风力和阳光蒸发成盐,产量高,耗能低。这是盐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制盐方法。先后经历了池晒、板晒、滩晒。
池晒、板晒同样需要备柴制卤,盐卤达到合适的浓度后,最终在池内或者板内暴晒成盐。海滩干燥是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海滩形状和池栅循环,使海水蒸发,由浅变厚,最后结晶成盐。
“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这是公元13世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初次踏上中国盐城这片古老大地时的感慨。早在春秋时期,先民们以“近海之利”“煮海为盐”。
秦汉时广大沿海地区已因盐利兴起一座座城市。于汉元狩四年(前119),盐城就以其兴旺的渔盐之利立县盐渎。东晋时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
唐宋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盐城已发展成为中国东南部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盐税成为国家税赋的重要**。元代时“两淮盐税甲天下”……盐城的盐业在历史上对国家财政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盐城仍是中国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陶霞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