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教师都需要编写教案课件,因为这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课件之一。教案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非常自豪地为您呈现这份特别的“光的课件”,相信它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再次感谢您的支持,期待您能够密切关注我们的网站!
光的课件 篇1
三、学情分析
2、每个教学环节和步骤(含设计目的与意图)导入、讲解、活动、小结和作业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作用和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3.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总之,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有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二者回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光的课件 篇2
师:平时我评阅大家的作文5狈⑾至艘黄观察细致、描绘生动的文章时,那心情就像在沙漠中见到了绿洲,更像饥饿的人见到了面包。但我们的部分同学缺少观察意识,观察方法模糊,尤其是对细微处的特点的观察更容易忽略。这节课就教大家如何观察。
师:观察不仅仅是“看”6应是“六官齐放”,即眼、耳、鼻、口、手、脑都动。看就看个清楚,听就听个明白,闻要闻得透彻,尝要尝出真味,就是想也还要想出个所以然,想出深度。总之,要充分利用感官紧扣事物特点。
师:第一步V挥醚劬看,然后将观察结果描绘下来。
2:噢,盖儿是镶着金边的,盖儿正中有一个提柄,像桥拱,最上面镀了一层金,亮亮的。
3:那杯肚正中绘着紫色的牵牛花,一大一小的喇叭,大大的口儿,长长的筒儿,像一个漂亮的小酒杯。
4:它们一朵一个姿势,那朵大的`仿佛在迎风抖动,像在跳舞,又像在朝阳中做早操,更像吹响了的冲锋号,激励我们奋发向上。那朵小的,好像还没有从甜美的梦中醒来。
师:第恫剑用手触摸。方法是托起茶杯,感受它的重量及温度。
7:清黄的水面上,漂浮着三两朵白菊花,闻一闻真香啊!
8:老师泡的茶和爸爸泡的茶一样,一股清香的味道。
师:第四步F凡琛8行淮蠹宜滴遗莸牟韬桶职峙莸牟枰谎香,大家也辛苦了,一起来尝尝老师泡的茶吧!
(每小组请一位同学上台品茶。要求:喝过之后,只许用动作来表示好喝还是不好喝,不要说出来。)
14:观察时最忌只凭主观经验,怪不得老师说写小女孩的脸蛋像苹果、嘴巴像樱桃、眼睛像葡萄的作文一律零分呢!
15:人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探究它们的实质最重要,否则要吃大亏。
凉僖齐放,紧把特征抓。
师:下面请大家把这节课的观察钩毯徒峁整理成文,300字左右。
这是一节观察课0谠谖颐敲媲暗氖抢鲜ψ急傅囊桓龃刹璞,据说里面泡有菊花茶。这是一只很普通但很可爱的瓷杯,看,那一大一小的牵牛花,大大的口儿,长长的筒儿,像一个漂亮的酒杯。那朵大的更像一个大喇叭,似乎吹响了冲锋号,激励我们上前去。那朵小的像刚从梦中醒来,正伸着懒腰,显得清纯可爱。
这时候N乙阉手托着它,我能感受到它的温暖。我空出一只手轻轻揭开盖子。三朵并排着的菊花呈现在我的眼前,它们很白也很灵巧,似乎让人不忍去破坏这种美丽。我不禁将鼻子触近杯子,想闻闻这其中的清香。“咦?什么味?有点酸,而且……”我真不敢相信我的鼻子,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啊!”我刚刚吮了一口,那浓浓的酸味使我难受极了,腮帮子酸得发软,味道跟吃柠檬差不多。真令我失望。不过,从这里,我却又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不能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当我们看到美丽的“菊花茶”,如不用口、眼、鼻、手、耳,不用心去观察,又怎知这“茶”真正的“味道”?
师:鲁迅说H缫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事物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要做到准确、透彻,必须“身体力行”,偶尔一次不行,需长期坚持。平时应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注意抓住其特征,才能写出好文章。
点评:这是一节很有新意的作文课V荚诮袒嵫生观察作文。执教老师用日常用品茶、杯作课件,激发学生六官齐用,详尽观察,并让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翅膀,写出课堂观察小文章。整节课学生活动充分,气氛活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展放思维,更自由、灵活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体味感悟生活,写出个性作文,是今后语文课的研究方向。
光的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
九、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有哪位同学来朗读第二自然段?”(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自学提示。)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可以选择播放视频(课件《月光曲》中有视频),当然,教师的描述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一句。)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三自然段"。)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还要注意"啊"字的不同读法。”(单击'啊'字,课件显示音节。)(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板书: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注意其中的‘随便说说’,姑娘真的是这样想的吗?”(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二句。)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六自然段"。)“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她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三句。可回到课件"段落分析"中的"第六自然段"。)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十、课堂作业。
(点击课件“文件“菜单中的“课堂练习”,根据本节课时间,选择出示“组成词”、“连成线”、“多音字”和“练一练”等题目。)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五、朗读全文。
"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
六、扩展性引导。
"其实,贝多芬逢穷兄妹俩有如中国的俞伯牙遇钟子期,月光曲就若中国的'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自己去了解。当然,关于贝多芬,课件《月光曲》中有更多的资料,包括两部电影,还有真实的乐曲来历等等。"(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更多资料"之"高山流水"。古琴曲响起,故事分文言和白话两篇。)(学生可以自由运用课件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七、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八、课堂作业。
(点击课件“文件“菜单中的“课堂练习”,根据本节课时间,选择出示“练一练”中的题目。)
光的课件 篇4
设计理念:
一、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说明方法;明白这些说明方法在说明性文章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其作用后学以致用。
二、本课的设计,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人的肺引出课题,城市之肺这是一个全新的名称,引发学生质疑。课堂由疑开始,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理解说明方法,在学生不断的智慧的火花中解疑,并运用说明方法。
三、强化预习,突出课堂展示,抓住要点,学会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会黏、椴、槭3个生字,正确读写黏液、绿树成阴、未老先衰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城市之肺的作用,懂得要合理绿化城市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
3、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2、3、4自然段,理解城市之肺的作用,懂得要合理绿化城市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并尝试运用。
2、懂得要合理绿化城市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按七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板书:城市肺
2、关于城市或肺你知道一些什么?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补充板书(之),生齐读后说课题的意思。
2、你看到课题时,有什么疑问?
3、归纳小结:是啊,我们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有肺。城市之肺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注意黏字形,椴槭两字利用形声字特点讲解。
扩展黏液痢疾侵袭暴晒蔓延
椴树槭树绿树成阴未老先衰
2、带上以上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自主解疑
(一)默读课文,自主解疑
1、根据课前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自主研究,在书边写旁注。
2、交流: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
预设1:我知道城市之肺是什么。
(交流后出示句子)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灰尘微粒蔓延。
(1)自由读句子,说说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什么?理解词语过剩、降低吸附蔓延,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像这样的说明方法就叫打比方。)为什么这样比?它和人的肺作用一样吗?引号和破折号分别起什么作用?
(3)你能用因为所以的话来表达吗?
(4)齐读句子。
预设2:我知道城市之肺的作用。
(1)划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
A、幸运的是,有这些可爱的绿色卫士会死亡。(消灭细菌)
①读句子,并简要概括城市之肺的作用。
②理解能省略多种这个词语吗?
③朗读句子。
B、树木花草在城市里的作用的确很大。树木能抗击风沙的侵袭。分布合理的树林和灌木丛,能大大减弱噪音,有显著的隔音效果。绿色卫士还有助于保护土壤和建筑物,使它们免受阳光暴晒。在炎热的夏天,小花园或树阴下的气温要比空旷处的气温低。医生调查证明,常到公园散步的病人,他们的心肺活动往往有明显好转。
①默读这段话概括城市之肺的作用。
②交流并板书:抗击风沙、减弱噪音、保护土壤和建筑物、有助康复
③这段话能这样写吗?出示句子:树木花草在城市里的作用很大。树木能抗击风沙的侵袭。树林和灌木丛,能大大减弱噪音,有隔音效果。绿色卫士还有助于保护土壤和建筑物,使它们免受阳光暴晒。在炎热的夏天,小花园或树阴下的气温要比空旷处的气温低。常到公园散步的病人,他们的心肺活动往往有好转。(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齐读第一句话),这一段是采用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方法来写的。
3、说话训练:现在,我是听众,你们是科学家,你能让我清楚地了解城市之肺吗?老师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你来介绍城市之肺是什么和它的作用吧。
课件出示:大家好,我是。我现在为大家介绍城市之肺。城市之肺就是。它能
(1)学生小组内训练,后推代表介绍。
(2)集体评议。
(二)研读课文,辅助解疑
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说清城市之肺产生的原因)
3、我能把第一句话改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城市不断扩展,老的城市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吗?学生交流说理。
研读第五自然段
1、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一、树木花草为了人类牺牲自己;二、我们要合理利用,发挥树木花草的功能。)
3、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的?从哪儿可见?
4、交流。(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拟人手法)理解未老先衰。
5、假如你就是城市绿化带中的一株绿色植物,看着每天来来往往的车辆,吸收着废气和噪音,又知道自己不久的将来,你会作何感想呢?能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来写一写你的期望或愿望吗?
(1)学生写,教师巡视。
(2)交流评议。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它又给你什么启示?(合理绿化)
2、课外推荐大家阅读新书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图书,科学卷《花落了还会开吗》,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很多启示。
板书设计:城市之肺(文艺性说明文)
(树木花草)
作用
合理绿化
课件说明:
课件1:以城市的草树为背景,显示课题和作者。间接暗示城市之肺就是树木花草。
课件2: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综合提炼后展示出来,统领课堂。
课件3:生字词语教学。
课件4:把学生汇报交流的什么是城市之肺?的句子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并进行因为所以的语言表达训练。
课件5: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概括城市之肺的第一个作用。
课件6:出示的是课文第4自然段。作用有:一、引导学生借助语段概括城市之肺的作用;二、引导学生认识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段式。
课件7: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课件8:说话训练题,给学生说话训练一个支架。教师借助这个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明白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学会恰当地表达。
课件9: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说明方法在课堂进行实践运用。
课件10: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备课组说明:
单位:章村镇中心小学
备课组名称:高段语文备课组
组长姓名:黄强
其他成员名单:雷叶波、曹光荣、王继华、王显庭、濮菊芳、游炳乾
光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6)抄写诗句。
[积累运用四 教案教学设计]
光的课件 篇6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5、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6、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鲜妍(yán)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放录音。
光的课件 篇7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等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的作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冰河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交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复述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复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同学们,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作家郑振铎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聆听他的三次养猫的经历。
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就是“说读”,什么叫“说读”呢?就是同学们边读课文,边说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说猫。
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示例:作者家养的第一只猫,是隔壁要来的一只新生的小猫,它是那么活泼,常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嬉戏,在它身上,洋溢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是后来,它生病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活力渐渐消退,两个月后,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三)说人。
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小结:养猫之乐,乐在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乐在我们可以领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情;
乐在我们可以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
失猫之痛,先找出表达失猫之痛的句子,朗读,感受;
探究: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之所以“更难过得多”的原因。
四、说文。
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语言之妙:在对三只猫的描绘,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活画出三只猫或活泼或忧郁的个性。(讲析:写动物也要写出个性)
结构巧在: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分说部分巧在三次养猫经历按照时间推移、由略到详和情感逐步加深的顺序来组织材料;每一次的养猫经历,巧在都是按照“引入对象—叙述事情—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作。(讲析:这样安排文章结构,脉络清晰,过渡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