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口粮换三斤麸糠,和珅为什么这样做?_什么的原因?

一斤口粮换三斤麸糠,和珅为什么这样做?_什么的原因?

日期: 人气:
商城:爱追剧

  一斤口粮换三斤麸糠,和珅为什么这样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纪晓岚的观点,贵在“仁”,失之“迂”;

  和大人的观点,贵在“巧”,失之“贼”。

  纪晓岚“迂”在何处

  纪晓岚的“迂”,在于他不懂得审时度势,空有理想而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是儒家士大夫清流党的一贯缺点,道德上立得住,但是实操上一无是处,说白了就是没有深入群众,不愿意调查研究,最后自然也拿不出切实有效的办法。

  针对这种缺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而不是“坐而论道”。以伟人的总结来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

  儒家思想,每一条都在说“爱民”、“爱人”、“仁义”,但是无论孔子、孟子,都不是坐在家里空谈“仁义”的清流,他们积极的付诸实践,用实践来佐证自己的理论,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才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然他们的实践不能说成功,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需要的是“霸道”,而不是“教化文治”的“王道”。

  纪晓岚提出的方法,一是严抓贪污腐败,二是伸手问朝廷要更多的银子粮食赈灾。出发点都很好,但是时机不对,国库空虚无银无粮可拨;贪污腐败抓光了也没人主持赈灾。

  按照纪晓岚的方法去赈灾,其结果就是《天下粮仓》里面的刘统勋:

  刘统勋:“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粥场的米不够,饿死百姓,粥场官员按律当斩。”粥场官员:“能不能先让我再见见老娘?”刘统勋:“恐怕来不及了。”粥场官员:“不,我母亲就在这粥场里。”粥场官员沈石,临死咬下自己的肉,给同为饥民的老母亲果腹,母亲随后插筷自尽。

  纪晓岚和刘统勋,做法虽然出自一片公心,但除了制造更大的悲剧,恐怕起不了任何作用。

  和珅“贼”在哪里

  和珅的“贼”,有点类似于后世号称“大清的糊裱匠”的李鸿章,两人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能作出的最好选择,甚至还有人喊出了“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这样的口号。

  但他们的做法,值得效仿和称赞吗?我看不然。

  和珅的做法,在于用银子和粮米来满足下级官员的贪欲,让他们吃饱喝足了,然后才有精力去从牙缝里漏出一点点粮食去赈灾,美其名曰:“只有先救活了各地官员衙役,才能让救灾持续进行”,但是其做法是“救活”吗?并不是,而是先“喂饱”。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堂堂和中堂,想的是快点糊弄完事,应付过去一场灾难。但是他意识到灾荒背后深恶的贫富悬殊、土地兼并的恶果吗?

  国家和政权之所以能存续,是因为国家和政权能够为大多数人谋取福利,一旦国家的统治阶级已经将灾民当成是草芥,正如和大人所说的,“灾民还算是人吗?”

  他大概忘记了《孟子》的一句著名的话:“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践踏人命、视人命如蝼蚁的行为,其导致的只有一个结果:亡天下。

  亡国是封建王朝更替,王天下是民族灭亡。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实际上是在说,明朝亡于李自成,易性改号,是亡国,只关乎肉食者的利益;而满清入主,剃头改制,率兽食人,是亡天下,即使卑贱的匹夫也要奋起反抗。最后推翻满清统治的,也正是和大头所不屑的平头百姓。

  至于和大人提到的一斤粮食换三斤麸皮的做法,和茅于轼老先生提的“经济适用房不要配厕所”,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起来都完美解决了问题,但是最终失掉的将是最根本的“民心”,这才是他失之于“贼”的最根本原因!

爱追剧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