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也叫秦昭王,他是战国后期秦国的君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在秦国历史上,秦武王也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位君主。比如秦武王设立丞相,结盟魏国,联合越国制衡楚国,促进了秦国的对外扩张。在军事上,秦武王攻取韩国的宜阳之地,设立三川郡,并平定巴蜀之地的叛乱。并且,秦武王还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秦武王四年(前307年),这位君主就突然去世了,时年23岁,谥号为烈(悼)。因为英年早逝,秦武王当时没有子嗣,所以由谁来继承君主之位,自然引起了秦国上下的争议。在此基础上,在公元前307年,共有三位秦国宗室的公子争夺王位。那么,问题来了,秦武王死后,三位公子争夺王位,为何最后是秦昭襄王胜出?
一
首先,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比赛举龙文赤鼎,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在秦武王突然去世,又没有子嗣的背景下,秦国上下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其中,有三位公子参与了秦国王位的争夺,分别是公子芾、公子壮、公子稷。
公子芾,本名嬴芾,秦惠文王之子。秦宣太后次子,秦昭襄王的弟弟。封地在今陕西泾阳,故称泾阳君。对于公子芾来说,获得了宣太后、樗里疾的支持。其中,就樗里疾来说,是秦惠文王的弟弟,在秦国位高权重,曾担任丞相这一官职。因此,就公子芾来说,因为得到了宣太后和樗里疾的支持,对秦国君主之位可谓志在必得。
公子壮,嬴姓,是秦惠文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长。秦国宗室,担任庶长。在争夺秦国王位上,公子壮获得了惠文后的支持。惠文后是秦武王的生母,因此,其对于秦武王的继任者,自然具有较高的话语权。所以,公子壮也对秦国王位虎视眈眈。
三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公子稷来说,却在燕国为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虽然公子稷也是宣太后的儿子,却因为长期处在燕国,所以在秦国上下没有多少支持者。基于此,从纸面实力上来看,公子稷想要继承王位,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公子稷成功即位,成为秦昭襄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公子稷获得了赵国和燕国的支持。
其中,就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来说,一直对秦国的局势非常关注。当秦国公子芾、公子壮争夺王位的时候,赵武灵王派代相赵固到燕国迎接秦武王的弟弟公子稷,送归秦国,立为秦昭襄王。而对于燕国来说,自然也非常支持这一行动,因为公子稷长期处在燕国,等到他即位之后,自然会对燕国和赵国感恩。
三
于是,在赵国和燕国的支持下,公子稷回到秦国,成功继承王位。在战国七雄中,虽然燕国实力较弱,但是,赵武灵王在位时的赵国,并不弱小。而赵国+燕国这两个国家的支持,促使秦国上下不敢轻易得罪,毕竟在战国中期,秦国虽然强大,却并没有对山东六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同时得罪赵国和燕国的话,无疑是一件不理智的事情。
另一方面,公子稷成为即位,也是因为公子芾、公子壮争执不下,双方都难以取胜。如果其中一方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很可能就不会给公子稷以可乘之机了。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一情况,实际上和清朝皇太极去世后的局面比较相似。在皇太极去世后,因为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豪格和多尔衮两方都在争夺君主之位,双方势均力敌,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四
最后,在难以分出胜负的背景下,豪格和多尔衮各退一步,选择让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而就秦国来说,秦武王去世后,公子芾、公子壮也是势均力敌,难以分出胜负,而长期没有决定秦国君主人选的话,势必会引发内乱,所以,在僵持不下的背景下,赵武灵王最终说服了宣太后等人,改为支持公子稷。在此基础上,因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支持,再加上赵国和燕国在外的呼应,公子稷成功登上秦国君主的宝座。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公子壮不服,公元前305年,公子壮等人联合秦国大臣、诸公子作乱,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惠文后、公子雍、公子壮等人都被处死。
经此一战,秦昭襄王坐稳了秦国君主的位置。不过,让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是,他亲手扶持的秦昭襄王,却成为赵国的最大敌人。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发动了长平之战,此战白起击败赵括,坑杀了赵国40多万大军,也即长平之战成为赵国走向衰落的重要一战,也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而就秦昭襄王来说,更成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通过削弱山东六国,以此为秦朝建立铺平了道路。对此,你怎么看呢?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