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精心挑选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做好教案是教师规范自身教育教学表现的重要手段。你会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和信息!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4、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
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三幅图画,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3、积累与拓展。
五、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
1、听录音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自读全诗,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2)、根据各诗节的内容,给每小节分别加 上小标题。
(3)、本诗通过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
1、齐读第一节(农家丰收图),
分组讨论:
①写了哪
两个场景?
②“幽谷伐木”中从
哪几个角度写的?
③找出最能表现丰收之景的语句。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自读第二节(霜晨归渔图),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征的词语。
②找出具有渔家生活特征的词语。
③渔人的活动是怎样的?
④从本节诗中可以看出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3、自读第三节(少女思恋图),讨论: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听到而没有听到的是什么?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没有看到的是什么?
④ “梦寐”一词如何理解?
七、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阅读《秋景》,比较《秋天》和《秋景》的异同。
秋 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
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赏:诗歌朗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①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②学生个别朗读比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倾听《保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澎湃( ) 哺育屏障( ) ( )气魄( )巅( )狂澜( )
课文有几部分内容组成,歌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第一节朗诵词中,直接点明的主题是什么?
2、描写黄河形象部分,哪个词起统领作用?又是从哪些不同角度写黄河形象的?
3、根据关键词,找出《黄河颂》究竟歌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4、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熟读并试背这首歌词。
2、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并能熟练背诵默写三四句。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师: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2、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克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萧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箭三雕: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1、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3、师:作家严文井曾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东施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意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1、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
师: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
(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
3、师::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
生5: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
5、师: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
6、师: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生9: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
7、师: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1: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
8、师: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要“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在回头看一看萧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
(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
生12: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
9、(生自读《苦难的王子》)
师:下面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你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
生13: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边得将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
10、师:正所谓“保荐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样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
11、师: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我又有了新的问
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
(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
师: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
12、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声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俗语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
(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勉励自己。)
13、师: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萧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像一座桥梁,带领我们渡到彼岸;寓言还像一把钥匙,引着你走进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东西,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抉择》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教学反思】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寓言连串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两则寓言本身就是根据辨证逻辑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生寓言》课堂实录这一教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6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文风的纯净、朴素。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方法。
4、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情深。
1、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1、文章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1)“我”发脾气时,母亲安慰“我”;(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第一段,三点。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3、本文写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信心;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
4、课后练习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学生讨论,明确:
(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字字沉重,句句贴心、慈祥。
(3)“憔悴”,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的神色”,写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事,她有些忘情,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忌讳,才从梦中惊醒。这表现了母亲的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纪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课后,可以买史铁生的作品读一读,以更好地了解作家,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7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成语故事:(注意联系前面的几个成语) 两袖清风,画龙点睛。
2、导入:从课题入手,“散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的走走,是一种休闲的方式。那么在莫怀戚的这篇散文中,散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且看课文第125页的文章。
3、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7+2’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划起来,并且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作者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提问,回答:
(1)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
(2)主题:尊老爱幼。
4、再仔细的阅读文章,想一想“尊老爱幼”的这个主题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找出具体的字和词。) 4+6’
师注意:同学回答之后,主要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细节与主题有什么联系,反映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归纳:正因为有这个主题的存在,人物的性格都要服务于这一个中心。而是不是他所有的性格都可以服务于这个中心呢?不是的。因此,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性格来写,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部分性格来写。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撇开作文不说,就这一部分的性格也都可以让我们来
过渡:这些性格只是他们众多性格当中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性格都不写,而只写这个性格呢?因为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要让人物的性格服务于主题。但是就这一部分的性格,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在你们每个四人小组中谈谈: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7’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如有出现辩论的情况,则在第二、三轮打住。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6、联系生活: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祝贺语。)
7、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写一写,我理想中的温馨的家庭,作为这周的周记。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初春,一家人,田野,散步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20xx年12月4日定。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过跟家人一起在田野散步的经历呢?
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教师:没有也不要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篇文章,题目叫什么?
学生:散步。
教师:作者呢?
学生:莫怀戚。
教师:很好(板书题目、作者)。那么今天可不是我来上课,我们将有幸请到三位小老师,请他们来为我们解疑答惑,一起学习,共同交流。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那么有请我们的第一位小老师T。
学生:热烈鼓掌
小老师T:我们先进行第一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预习单上的生字词,准备好了没有?
学生:准备好了。
(学生跟着小老师朗读)
小老师T:好,那么现在请大家在这些词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来造一段话,准备1分钟时间?
(思考1分钟)
小老师T:好了,同学们应该都可以了,谁来?
学生A:我用“煎熬”和“嫩芽”来造句,我的句子是春天的小草经过了冬天的煎熬,冒出来嫩芽。
小老师T:很好,不错,请坐,还有谁来?
学生B:我用“一霎时”和“水波粼粼”造句,有一天我去河边玩耍,丢了一块石子进去,一霎时水波粼粼。
教师:这个句子有点不通顺哦,最好说一霎时,整个湖面水波粼粼,这样更通顺些。
小老师T:大家都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谁来说说?(学生C举手)好,你来回答。
学生C:讲述了“我”和一家人去散步的事情。
小老师T:能不能讲具体一点呢?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示意学生C做下,让举手的学生D起来回答)
学生D:本文主要讲“我”和一家人在冬日的田野里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两条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陆平坦,而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我”听从母亲选择了大路,而后来母亲因为儿子改变了想法而一家人选择了小路,最后到了一处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起走在小路上。
小老师T:非常好,大家说她概括的好不好?给他点掌声鼓励。
学生:好(鼓掌)
小老师T:好,那么大家能不能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也就是说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请大家小组讨论2分钟。
(讨论2分钟)
小老师T:好了,哪位同学愿意来回答?
学生A: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小老师T:很好,请坐。但是这篇文章主要要表达的'是尊老还是爱幼?
学生:尊老。
小老师T:对,这篇文章其实主要表达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常说的“百善以孝为先”的家庭美德(打出幻灯片)
小老师T: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师:让我们用热烈掌声谢谢T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讲课,接下来我们请出第二位小老师Z同学,有请。
小老师Z:(走上讲台)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请大家看预习单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题,请同学们先思考2分钟,可以小组互相交流,然后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2分钟)
小老师Z:好,谁先来?(学生E举手)好,你来。
学生E:我觉得他们的家庭是温暖的,“我”是有责任心的……
小老师Z:(打断)先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文章中有没有哪里体现出来呢?
学生E:例如文章第6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从这里看出来,这个家庭很团结,给我的感觉很温暖。
小老师Z:很好,那么“我”为什么是有责任心的呢?
学生E:也是在第6段,接下来一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小老师Z:很好。
教师:可能很多同学都体会不到,这么一件事可能在我们看来很微不足道,但是“我”却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因为他时时刻刻把谁放在了心头?
学生:母亲
教师:很好,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我”的什么特点?
学生:孝顺
教师:非常好。(示意小老师继续)
小老师Z:那么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F:通情答理。
学生G:慈爱
小老师Z:都很对,那么从文章哪里能够看出来呢?
学生G:从母亲摸了摸儿子的小脑瓜,然后改变了主意可以看出来母亲是一个疼爱孙子非常慈祥的一位老人。
小老师Z:非常的好,请坐。这位母亲就是中国典型的慈母的形象。
小老师Z:那么还剩两个人物,“我”的妻子和儿子又是什么形象呢?
学生B:妻子很贤惠,儿子很听话。
小老师Z:很好,那同样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证据呢?
学生B:妻子贤惠是因为这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老师Z:很好
教师:还有吗?光听丈夫话就是贤惠吗?那要是丈夫犯了法,妻子不闻不问,对丈夫言听计从,这也是贤惠吗?(学生笑)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更有代表性的句子?
小老师Z:(学生C举手)你来
学生C:文章最后一段,我背起母亲,妻子也背起儿子,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妻子是一个贤惠的好妻子。
小老师Z:很好,找的很准确,请坐。
小老师Z:来看一下老师的答案是不是和你们一样。(放幻灯片)
小老师Z:看来同学们都概括的非常准确,那么我们就继续赏析第二部分内容,请大家看预习单。当发生分歧时,为什么“我”顺从了母亲而没有迁就儿子呢?
小老师Z:谁来回答呢?
学生B:“我”不选儿子是因为“我陪伴他的时间还长”。
老师追问:你从文章那里看出来的呢?
学生B:文章第6段倒数第二句。
小老师Z:很好,找的很准确。那么作者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学生B:……(思考,回答不出来,小老师A的提问太过笼统了)
小老师:也就是说“我”陪伴母亲的时间怎么样?(意识到问题了)
学生B:不多了
小老师Z:很对,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B:孝敬父母,把尽孝道看的特别重。
小老师Z:非常好,大家说他答的对不对?
学生:对。
小老师Z:掌声鼓励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
(这时可能是由于比较紧张的缘故,小老师没有按照准备时的安排更深入的探讨为什么“我”把孝放第一位,而准备直接跳过去进行下一个环节了。这时我只好插入。就势提问:“为什么大家赞同‘我’去尽一个儿子的本分,但‘我’同时也是一个爸爸啊,难道我就不要尽一个爸爸的本分了吗?”)
(这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可能是怕说错,也没有人举手了,整个课堂陷入了沉默。我有点后悔打断小老师的上课步骤。)
小老师Z:请大家小组讨论3分钟。(随机应变,很好。)
(小组讨论了3分钟)
小老师Z:讨论结束了,哪个小组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C(举手)
小老师Z:你来。
学生C:我觉得文中的“我”认为孝顺母亲比疼爱儿子重要。
(下面的同学就有不同意见了)
小老师Z: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听听其他小组的看法。
学生D:我觉得母亲和儿子对“我”来说一样重要,但因为选择大路可能对儿子来说只是少了一点玩耍的乐趣,而对于母亲则意味着我的孝子之心,二者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非常好,很准确,同学恍然大悟。)
小老师Z:大家同意吗?
学生:同意
小老师Z:非常好,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母亲为了我付出了太多,作为儿子的我在她有生之年,能够满足她的事情一定会满足她。(打出幻灯片)
小老师Z:(进一步导入下一个问题)好,那么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我’迁就儿子选择小路,长此以往,试想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B:长期这样下去的话,儿子会被“我”宠坏。
小老师Z:对,儿子这样会被“我”的娇惯而宠坏,那么母亲呢?她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很好,请坐。
学生E:会逐渐的不高兴。
小老师Z:对啊,儿子久而久之会被宠坏,变得骄纵;而母亲虽不会计较太多,但毕竟还是不舒服。(打出幻灯片)所以这很明显的就体现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对于一个家庭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时间花的多,有点着急了。)
小老师Z:好,我就和大家探讨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谢谢Z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讲课,现在我们请出最后一位小老师H同学继续给我们上课,有请。
小老师H:(走上讲台)亲情是美好的,温馨的,能够让我们记住一辈子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课后练习的这篇文章《三代》,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讲的是怎么样的一种亲情?请大家一起拿起书本有感情的来朗读一遍。
(朗读,3分钟左右)
教师:我发现刚才读的时候出现了几个错字,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是那两个字读错了?
学生:(经过引导)脚踝、蹒跚。
小老师H:(板书“踝“和“蹒”的拼音。)
小老师H:好,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样的一件事来表现亲情的?
学生E:通过一件很小的交通事故来表现的。
小老师H:很好,那么跟《散步》比较一下,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E:都是一件很小的事。
小老师H:嗯,非常好,都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浓浓的亲情,这个在写作手法上叫做什么呢?
学生:以小见大
小老师H:非常好。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现在请小组交流一下,说说这两个故事哪个更感动你呢?
(小组讨论3分钟)
小老师H:讨论结束,现在谁来谈一谈?
学生F:我觉得散步更感动我。
小老师H:为什么呢?
学生F:因为散步这件事情比交通事故更小,更不引人注意,而“我”却想到了很多,而《三代》我觉得在遇到这样的事时,很多人都会做出下意识的反应。所以我觉得《散步》更感动我。
小老师H:很好,说的很精彩。还有谁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的?
学生G:我觉得《三代》更好,正因为是下意识的反应才说明“我”把“我”的父亲和“我”的小孩看的特别的重要,才会做出下意识的反应,不然一犹豫就不会这样的反应。所以我觉得《三代》更感动我。
(学生自发鼓掌)
小老师H: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
教师:其实无论是《散步》还是《三代》都很感人,只不过他们侧重的方面不同,《散步》侧重于“我” 对母亲的孝心,当母亲和儿子只能二选一时,“我”没有犹豫的选择了母亲,因为“我”想到了这样做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儿子都好,“我”意识到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而《三代》则侧重于“我”对整个家庭的责任感,就算牺牲“我”也要保护全家。总之两篇文章都很感人,我希望大家能够从文中好好体会。
小老师H:我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师:很好,谢谢H同学,今天这三位同学的表现都很好,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内容。好,同学们,现在请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感人的画面:是谁在日落黄昏,倚在窗前,焦急的盼望着我们回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细细的叮咛着我们一切小心?
学生:是父母。
教师:对,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学们,亲情不单是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一个和美的家庭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希望大家能够从这节课中真正有很多收获,回到家里,能够多帮父母做点事情。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9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能到达哪个阶段:(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儿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