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希腊语 ,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是书面文献中描述的过去及其研究。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实际需求,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边肖编的10个历史教案。欢迎向他们学习!
高中历史教案1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古希腊两大文明中心的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够准确描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的基本情况,了解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亚历山大十字军东征的基本情况,分析亚历山大十字军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双重作用。
雅典民主
正确理解亚历山大的十字军东征
介绍法和讲座法。
自学法和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产生问题
中国将于2022年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得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会起源于哪里吗?
(二)让学生自学新知识
知识点-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群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
2.希腊最早的文明起源于爱琴海。这个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雅典民主的两个知识点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的佩里克莱斯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时期,奴隶制民主达到顶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境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000人的军队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的十字军东征咄咄逼人,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珍宝。但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产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探索一个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初产生于哪里?主要的文明有哪些?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和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跟地理位置有关系。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才能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国人和奴隶。外国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非公民要成为公民是极其困难的。
第二,探索雅典的民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讨问题。
雅典的民主政治家佩里克莱斯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这是真的,因为政权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许多人手中。就法律而言,所有人在解决其私人纠纷时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在担任某种光荣的公职时以何种方式表现出优于他人,都不是因为他们属于一个特殊的阶层,而是因为他们的个人才能。”
(1)在佩里克莱斯执政期间,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
(1)为雅典的繁荣提供了政治条件,将古代世界的民主发展到了顶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国人、奴隶和妇女
探索三个亚历山大帝国
1.读课本,说出亚历山大十字军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和结果。
起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实力;后:击败波斯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消灭波斯;结果: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的十字军东征是一场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亚历山大的东征咄咄逼人,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掠夺了无数东方的珍宝。然而,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大量的商人和商人随军队迁移,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D)总结总体看法。
(五)巩固新知识的课堂测试
见本书相应练习。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了两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雅典的民主和亚历山大的十字军东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对这种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积极发言,效果很好。
高中历史教案2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共世界”、“家族世界”、“牧场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柒、夏杰、商汤、盘庚、商周、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周之变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分封制的简要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夏商周时期我国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3.夏、商、周的更替。【学习难点】分封制。【学习导航】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商西周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高一历史教案篇3基础知识目标: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一、导入新课: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二、教授新课: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高一历史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先秦商业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二)秦汉商业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三)隋唐商业1.商业繁荣的原因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2.商业繁荣的表现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四)宋元商业1.宋代商业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2.元代商业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五)明清商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高一历史教案篇5一、梭伦改革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二、克里斯蒂尼改革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③陪审法廷是法院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1、陪审法庭制度;2、议会制度,选举制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罗马法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一、《十二铜表法》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二、公民法与万民法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2、万民法(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三、罗马法的作用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二、说教法1、教法选择: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2、具体做法:(1)、采用问题教学法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2)、谈话教学法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三、学法1、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2、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2)、比较学习法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3)、归结法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高一历史教案篇6一、说教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二、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三、说学情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说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高一历史教案篇7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高一历史教案篇8【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引言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和社会--,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和民族---激化,社会动荡不安。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结构】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高一历史教案篇9(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和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共分为五个目。第一目,从总体上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事实。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是比较普遍的。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形式,因此受到限制。第二目,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匠户”的产生。并说明“工官”制度的延续,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的范围里,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广泛推行。在“匠户”制度下,工匠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说明当时丝绸制品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劳动人民在纺织品方面的消费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商代的青铜器文明高度发达。春秋时期出现铁器,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中国古代的冶铁鼓风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第五目,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说明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阶段。中国古代的制瓷业高度发达,地域分布较广,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高一历史教案篇10【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三、水利事业1.大禹治水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2、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