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师物理教案5篇

高一教师物理教案5篇

日期: 人气:
商城:教学网

在教案中,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应该慎重考虑。在这里,边肖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一老师的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教师物理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理解了惯性的概念,就会解释相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困难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相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查询]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一匹马被画出来的时候,车会往前走,停止用力,车就会停下来。一个强大的力能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它移动吗?马不拉的时候为什么会停下来?

不。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因为阻力。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不受其他任何力的影响,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会怎么样?请阅读课本上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从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的实验再现:如图A,让球从静止状态下滚下一个斜面,球会在另一个斜面上滚动。如果没有摩擦力,球会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减小,如图B所示,球将不得不行进更长的距离才能到达它在这个斜面上的原始高度。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不断减小,如图C所示,最终会变成一个水平面,球永远不会达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永远沿着水平面匀速运动。

[点细化]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只有受到强烈的作用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会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的东西。

这种错误的观点支配了人们近两千年的思维。

(2)伽利略的观点(首先由伽利略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写“需要”或“不必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与理论思维相结合,即通过采用“可靠事实的抽象思维的科学推论”的方法,揭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与力的正确关系。

(2)首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3354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其上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力与运动关系的定性解释。

说明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所有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3354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变化。(物体沿直线移动)

(2)速度不变,只有方向变化。(物体以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变化。(对象以曲线移动)

三。惯性和质量

【问题设计】

公交车突然启动,坐在车上的人是什么感觉?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停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解释以上现象。

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们向后靠。当汽车突然停下来时,人们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有惯性,所以人和车保持静止在一起。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的下半身随着汽车移动,但上半身因为惯性向后倾斜。本来人和车是一起动的。当汽车突然停下来时,人的下半身随着汽车一起停下来,但上半身因为惯性而前倾。

[点细化]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称这种特性为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所以说物体受惯性作用,产生惯性,施加惯性力是不对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性能

(1)惯性是指不受力时的“惯性”,因为它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受力时,惯性表现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改变运动状态越困难。

[延伸思维]

人们可以在冰上推一个很重的箱子,但他们不能在粗糙的地面上用同样的力推一个不太重的箱子。一个很重的盒子在冰上的惯性比一个不太重的盒子在粗糙的地面上的惯性小吗?为什么?

不。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的惯性,要在同等条件下比较。比如在冰面上和粗糙的地面上推同样的力,可以比较出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高中教师物理教案(二)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备选方案1]

1.问题:在100米比赛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有多快?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百米赛信息)

2.问题:两辆车

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高一教师物理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高一教师物理教案篇4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一教师物理教案篇5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教学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