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山东物理教案5篇

高一山东物理教案5篇

日期: 人气:
商城:教学网

在自己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照搬它们。我要思考,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独立思考。在这里,边肖将为您分享高一物理教案。

高一山东物理教案1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粒子的各种运动速度都不一样,那怎么比较运动速度呢?

二,新课程教学

(1)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要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速度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二)完成学生目标的过程

1.速度

问题:在运动会中,哪个运动员跑得更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的位移长度取决于谁花的时间少。

问题:如果运动时间相等,如何比较速度?

学生:和通过的人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位移。

老师:运动物体的位移需要的时间不一样,那怎么比较它的速度呢?

学生: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比较。

老师:对,这是物理量3354速度,用来表示速度。我的同学在初中就接触到了这个概念。我们来回忆一下,对比一下一些被强调和深化的地方。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速度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位移发生的时间T之比。由v=s/t表示.

从速度的定义可以看出,V的单位是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它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 s-1。常用的单位有km/h、cm/s等。而速度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黑板上的文字: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则v=s/t为常数。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同样时间内位移不相等,那么白色物体的速度呢?然后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即平均速度。

举例:一个10秒跑完100米的100米运动员,他平均1秒跑多少?

同学们马上会回答:平均每秒跑10m。

老师:是的,这是运动员完成100米的平均速度。

黑板上的文字:

说明:对于一个100米运动员来说,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一秒钟跑完10米,有的一秒钟跑完10米以上,有的一秒钟跑不到10米,但这相当于运动员从始至终以10m/s的匀速跑完了全程。所以用这个平均速度来粗略的表示它的速度。但this=10m/s只代表这100m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不是他前50m的平均速度,也不是他最后50m或其他某一段的平均速度。

举例:自行车前5秒位移10米,后5秒位移15米,后5秒位移12米。请分别求出它每5秒的平均速度和这15秒的平均速度。

学生们计算出:

所以要知道,平均速度应该是表示哪个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准确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应该怎么描述?需要知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后)的运动速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或开车时,车速表显示,如果你认为你以某一速度开始运动,那就是前一段时间到达这个点的瞬时速度。

在线性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在这个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ins

一个物体从A到B的总位移是2s,第一个s的平均速度是v1,第二个s的平均行驶速度是v2。求这个物体从A到b的平均速度。

师生评价:有同学回答这是不对的。平均速度不是平均速度,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确定。总位移与该位移所用时间的比率仅表示该位移的平均速度。

三。摘要

1.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4.速度就叫速度。

高一山东物理教案第二章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解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

教材状况:《向心力》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教材必修课。第六章是曲线运动的重点和难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也是本章内容扩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把对圆周运动的粗浅认识提高到理论分析,还可以把对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分析提高到对电磁场中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运动的分析和推导。同时《向心力》节能充分体现力和运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好材料。

二、学术现状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质量、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描述圆周运动的各种物理量及其关系,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而且学生经历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及最终结果展示的学习过程,有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一种因力的作用而命名的力。

2.知道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外力的法向分量。

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并熟悉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力和运动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

五、教学过程(略)

六、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P22页问题与练习:1、2、3、5题。

选做:课本P22页问题与练习:4题。

高一山东物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六)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实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高一山东物理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

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高一山东物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学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