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从转变观念来进行作文教学
在南江镇作文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对我的厚爱,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各位交流作文教学心得。
大家都是南江镇语文界的高手,我站在这个台上诚惶诚恐,说得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多多包涵。
学校要为作文教学创造条件
——从镇小作文成长说起
我能够站到这个讲台上来,少不了我们镇小领导的关心,是我们的校长和教导主任,让我主持了学校新苗文学社和校报具体工作,在与学校老师的亲密合作过程中,我们学校在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发表方面取得不少成绩。
在座的老师有许多是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我首先想谈谈镇小在营造作文教学优势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希望能够给各位带来一些思考,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做一些力能所及的事情。
第一,大家耳闻目睹镇小每期都要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孩子作文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我们镇小每逢六一儿童节、元旦等节日的庆祝活动,文艺汇演,游街,趣味运动会,春游,植树节,城乡手拉手,农活体验,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美术比赛,科技制作大赛,学雷锋,放风筝,拉歌比赛,拔河比赛,野炊,班级每周不断变化的主题班会等等,都让孩子面对作文题目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我们下面的学校,由于人手少,则成了一个瓶颈,单调的语文数学教学以及简单的学校活动,都很难激起孩子写作的激情。看看我们镇小孩子发表的许多文章,有大部分写的是镇小做的活动,或是活动带给他们的影响。这样就解决了孩子无话可说的困境。
第二,镇小新苗报主题刊的策划,与小学生导刊的合作,还有各种报刊的约稿以及小发现者之歌的编辑,激发了孩子写作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写作了,你不要他写他也会偷偷来写了。我们学校新苗报和小发现者之歌已经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有了一定位置。许多孩子都以能够有文章发表在校报校刊上而光荣。所以,我们经常会策划诸如亲近自然、热爱读书、好习惯伴我行等有关主题活动的征稿,都能够引领孩子在这方面做出活动,写出优秀的作品来。特别是根据报刊的约稿,师生们有计划有兴致去做有目的的活动,写出有质量的习作来。我们去年新苗报上发表的三个主题活动,基本上发表在省一级的杂志上去了。有的是整个版面照登。比如做的《爷爷一定有办法》讲座后孩子的习作,以及发明创造版面的几篇习作,全部刊登在花火杂志。
第三,语文教研组借助文学社这个平台,不断尝试和发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作文教学方案来。特别自xxxx年以来,学校借助发现作文课题,将发现的理念贯穿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师生发现意识非常强。因为有了发现意识,我们的校园剧连续几年在县里舞台上独领风骚;我们的安全工作受到省市县嘉奖;我们的德育工作年年评为县先进单位;我们的科技作品不断创新而获奖。因为整个学校洋溢着发现的理念,老师变得自觉钻研作文教学,孩子发自内心去写作文,怎么写也就不难了。只要做一些适当的观察、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孩子用什么方法写都不重要,只要求一点,能够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就行了。就像我们今天许老师讲的这一堂课。或许有一些老师还存在疑问,课堂好像没有惊人之语,孩子也没有写出特别的东西来,也不见得每一个孩子写出那么长的大作。如果你这样去琢磨一堂课,你就错了。我们不会计较一定要怎样开头或者怎样结尾,我们关注的是孩子喜不喜欢去写呢?原本是介绍一件物品,由于许老师设计了一个猜谜与导购这两个让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孩子观察和表达的激情就有了。他们在观察中,自然会很用心,也会想方设法发现更能吸引人的地方。在表达的时候,自然会用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写出来。想清楚了,写出来自然也清楚了。也就达到目的了。这比我们一遍又一遍交代怎样写,或者用一个标准指导孩子的习作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即使按你的要求写的像那么一回事,孩子也会失去继续写下去的兴趣,甚至会因为高不可攀而失去信心。
我们的成绩
我们镇小几年坚持下来,就凭借学生的习作走出了平江县,走进了省城报刊,走向了全国各地的报刊。我们在湖南教育厅的《小学生导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花火》、山西日报出版集团的《青少年日记》、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快乐语文》、陕西作协《快乐阅读与写作》、吉林《优秀作文选评》、团中央的《中国少年儿童》等报刊杂志发表孩子的习作接近300篇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了以新苗报为主线的《作文起步,不怕不怕》一书,我们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小学生导刊》主编邓湘子作家带着编辑、记者走进了我们的校园:与师生一起交流发现教育的理念;省城名校国防科大附小易宇校长与师生一行四十多人来了,我们由此拉开了城乡教育手拉手的一幕;台湾童书皇后管家琪也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台湾、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华人有关作文教学的信息与理念……
我们的老师就处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又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化校园中,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妙处。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是必然的,也是愉快的。
由镇小经验推广开来
校长要为老师创造条件
老师要激发孩子写作兴趣
学科综合作文为老师整合教育资源
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师,你可以在自己的班里,或者学校里,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活动,让孩子有话可说;多做鼓励性的作文讲评,用黑板报作为孩子的发表阵地,或是其他竞赛与发表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喜欢上作文。对包班的老师来说,可能觉得有些累。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个点子,你可以将孩子作文时观察的视角引向你与孩子共处的每一段时间或者空间里。比如,你可以引导孩子写数学课上对物体的观察,美术课上画画可以配上解说的文字,体育课上的游戏成为活动作文的新资源,劳动更可以成为孩子写作的好素材。只要留心,每一天里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关键是我们只盯着教科书上那几个练习了。
孩子真的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教师的困惑
有老师可能会说,这一些我都做了,孩子就是写不出好文章来。而且也有许多家长也这般不满意孩子的习作。难道孩子们真的写不出好文章来?不是,我觉得是老师没有一双发现“好文章”的眼睛。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孩子写成怎么样的文章才算合格了,每一个老师都会有着自己的标准,更有一些老师总是拿发表了的文章来比自己学生的习作,那当然比不得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习作写得比较短,而判为差文章了。我觉得不解决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个问题,无论你怎么去教,教者也是不满意的。往往是以成人的目标或者文章机械的要素来评价学生习作。
阅卷的困惑
记得有一年期末考试阅卷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所支教的那个四年级班的孩子,他们的作文一定打不了高分的。不是孩子的文章不好,而是改卷的老师不了解我班的那些孩子原来的底子。他们评判学生的试卷作文,用的是他们的标准:文章要长,字迹工整,开头结尾看上去要像那么一回事,分数就高了。
然而我所教的这个四年级班,接手之前,孩子很少写文章,也很少看书,不大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我非常小心翼翼地引导孩子写着自己想说的话,在具体操作中,孩子哪怕只说哪怕短短的半页纸还不到一百字,只要是孩子想说的,我都会给孩子比较满意的评价。只有让孩子渐渐明白了习作就是写自己想说的。慢慢地,孩子会想得深一点,文章自然会长一些的。然而一个学期来,孩子除了两次做的阅读《长袜子皮皮》后的活动文章写得长一些,一般的文章多是短小的,欣慰的是比较实在。其中有两篇还发表在省城的花火杂志上了。本来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我有好几次准备提到应试作文的一些方法的,比如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破题与结题,多点感慨。中间拉长一些。多分一些段落。文章就能得高分了。可是,得高分的结果将会毁灭我一个学期来营造的那种作文理念,孩子可能又会和其他班的孩子一样,认为作文是为考试得高分服务的。我便放弃了这种想法,让孩子慢慢地进步,不必在乎一时的分数。
后来我和比较内行的一个老师翻阅了本年级的改卷,果然是这种现象。拉得老长的文章一般分数高。我们找到一篇只扣一分的文章,跟作文书上的差不多,很明显的一篇背熟了的文章。内行的老师说,这样高分的文章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语文分数高一些而已。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他会让孩子误以为作文就是编辑别人的东西,而忽视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班的作文短,但每一篇都抹上了孩子的个性。看到文章,我就能够猜出是哪个孩子写的。有些班级的文章看上去差不多,仅仅是让我们猜出是哪个老师教的。我在作文里教的是孩子。而其他老师关注的只是作文而已。
背作文的困惑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背作文能够得高分,这个我也不否认,而且为了应付考试做这样的努力,似乎非常对路,而且又不费大力气。这种为了应付考试的作文教学观,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不利的。孩子会因为走这样的捷径而越来越疏远生活,疏远自然。人生体验全来自苍白的作文。读作文,背作文,走这样的路子,会让孩子变得浮躁。真的要背文章,我觉得应该背或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国许多作家、教育专家都倡导:读大师的作品,直接与大师交流。去年台湾作家管家琪在我们镇小就是这样说的,读有素质的作品,人就会变得有素质。打个比较烂的比方,一个整天在看黄色小说的人,绝对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家长的困惑
继续回到我们有关作文标准这个话题上来。我去年带了几个孩子做活动,陪同来的家长报名时,往往会跟我说一大通孩子作文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问题。然而,孩子一旦进入写的环节,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家长嘴里的那种病态,而更多的是孩子非凡的表现。我与家长说到这种现象时,家长均表示惊讶孩子进步之快。有的惊叹自己怎么没有发现孩子这方面的才能。实际上,不是孩子变化大,而仅仅是我用了适合他的孩子的评价标准,用心发现和挖掘孩子习作的优势,激发孩子的潜能而已。家长为什么找不到?一是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来比。适合别家孩子的标准怎么适合自己的孩子呢?二是不懂得自己孩子到底处于什么一个水准。三是要求过高。四是不懂得作文是怎么回事。
孩子的苦恼
有一个教高中的老师跟我说她的孩子总是依赖她,包括开头结尾,孩子只是做记录罢了。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非常不错。她不明白问题出在哪?我在与她深入交谈中,了解到问题出在她身上。孩子刚开始写文章时,还是能够动笔的。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一般孩子的第一遍习作很难得到妈妈的表扬,改了又改,妈妈总是不满意。自然,要等到基本上用的是妈妈的思考和语言,才满意。文章虽然到学校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孩子意识里知道这是妈妈的功劳。久而久之,干脆自己不想了,让妈妈代劳。她似乎明白即使自己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一定不会跟妈妈想的相似,一样会得到妈妈的批评。于是,依赖妈妈。只管记录妈妈的“作文”,不用担心妈妈要自己重改,更不会得到妈妈的批评,实在是一件好事情。到了我的作文工作室里,现场作文,孩子写得挺快的。我一看,文章还挺好啊。没料第二天早上,孩子很早就坐在桌上改着文章。她委屈地说:“妈妈说我的文章不好!”她对我说了妈妈的建议。我听了,觉得妈妈的建议挺好。问题是我开始把孩子当成家长嘴里说的完全依赖家长那样的孩子,觉得这样的孩子能够写得快,基本上好,就算挺优秀了。现在妈妈还是这样来要求孩子,无疑在否定孩子自己的思考与写作。我找了个时间跟家长聊了,先要让孩子养成自己写作的习惯,找回她与原来的自信,慢慢地进步起来。而不是仍和以前一样,用家长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这个孩子后来真的不再找妈妈看文章了。我也在后来的习作中,不断引导她在文章中写自己最好的想法。想出来了,还要琢磨如何想得更加让读者喜欢看。我想用这样的标准,有一天,总会让这个孩子超越妈妈心中的那种习作了。今天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孩子今年在省级报刊发表两篇习作了。
我的观点
发现适合孩子习作进步的标准,就会让每一个孩子进步。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表面上全班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实际上,所有的孩子都在用别人的标准生活着,写着言不由衷的话。这样的习作教学,倒是害了孩子的成长。这大概就是教书,而不是育人了吧。
关注孩子写自己的话,引导孩子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成长,而不是像揠苗助长那样一下子非要拔到一个十全十美的状态,是自然的,让孩子觉得不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乐意这样做下去。
花这么长的时间,就是讲了一个问题,要善于发现文章背后的孩子,而不是只看到呆板的文字便来判断孩子写的不好了。说白一点,发现作文的优势,就是发现孩子的潜力。作文原本只是这个孩子的一部分,而我们有的老师却颠倒了,以为孩子是作文的一部分,往往从一篇作文来打击这个孩子的成长了。如果大家都本着这样一个观点,你就会非常实际去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习作。自然,你会发现原来我班的每一个孩子写的作文都非常好的。慢慢坚持下来,孩子也会爱上写作的。孩子在成长,孩子在作文里的水平自然也会提高,你即使不提高要求,孩子自己也会写得很好。
观察是连接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真正的观察会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而背作文会让孩子失去观察事物的能力。
小学的作文对象不外乎写人、事、景和物等,离不开观察。
观察能够激活生命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
从不同感觉谈观察。(感觉游戏)给春天拍照等
台湾作家管家琪的读写经验
拟大纲
自由联想
整理顺序、写作成文。
可以诊治作文毛病:
1、写不长;
2、不会开头;
3、写不下去了;
4、偏题等。
《小学生导刊》的读与写
《巧妙导读:让阅读更精彩》
抓住“高音狗”“中音兔”“低音熊”三个“导读精灵”,引导学生趣味阅读并开展活动。
一、倾听“快乐发言”,让阅读充满情趣
二、细读“温馨提示”,让阅读激活思考
三、实践“快乐尝试”,让阅读影响生活
读写专栏的思考
《换个角度“办法”多》
《独辟蹊径找童年》
《用“心”亲近大自然》
《自我介绍有窍门》
我也希望大家课余去读读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书,特别是涉及语文与作文的书籍,跟这些大师打打交道,你会比听几堂讲座,或者做几堂课要管用多了。
儿童文学书籍《窗边的小豆豆》《长袜子皮皮》《亲爱的汉修先生》《笨狼的故事》系列、《夏洛的网》、《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等
学生刊物《小学生导刊》《花火》《新作文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创新作文》《青少年日记》
教育著作《叶圣陶谈作文》《给教师的建议》《朗读手册》等
我也衷心祝愿我们南江镇的教育,特别在这个老大难的作文教学上,能够做出令人惊羡的成绩,让我们凭借孩子的习作走得更远,让我们在作文研讨的路上获得更多感性或者理性的思考。我们作文语文老师,也要勇敢地拿起笔来,让我们的思考打破地域的限制,不要以为我们是农村教师就什么也不如城里教育,我们同样可以在教育报刊上“指手画脚”,因为我们有我们乡村教育的想法。就像我现在省城一家杂志上做的读写专栏,是非常受他们编辑部欢迎的。我的许多想法常常在我的博客赢得好评,赢得更多的朋友。许多外地的朋友邀请我去讲讲课,也包括其他省城的学校,还有许多报刊约我写稿,我想这一切,是因为我在真正热爱儿童读写所产生的结果。
朋友们,动起来吧,作文不难,作文教学也不难,我们可以在作文研讨的路上收获幸福,愿我们的行动能够给更多人有益的启示。
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文章来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