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猴子种果树》

听课随笔《猴子种果树》

日期: 人气:
商城:学科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下面我就杨老师所讲的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这节课的开始,杨老师以开火车读词语,指名填空的形式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复习检查,既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又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学生读词语时不够准确,把“着急”的“着zháo”读成了“zhāo”,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二是学生在齐读词语的过程中出现拖音的现象,老师没有很好地给予指导。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杨老师抓住“天天浇水、施肥”引导学生说出梨树苗的成长是不需要每天都浇水、施肥的,从中感受猴子等待吃梨子的急切心情。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感受猴子的这种心情,以读促思。同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杨老师恰当地运用了随文识字,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对其中涉及的两个生字“浇、肥”进行了学习。在学习生字时,杨老师提出把“浇”的三点水换成火字旁,变成什么字?在这里,建议在对生字进行过认读之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两个生字的,例如“加一加,换一换(烧、晓、绕)”,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去学习,去比较,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在学习二、三自然段时,杨老师以扶为主,指导学生根据出示的要求自己去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交流讨论,从乌鸦的话中明白“梨五杏四”的意思,并在这里简单概括农谚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理解“农谚”时,杨老师先让学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它的理解,然后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在这里又出示了几个其他的农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鱼跳水,雨要来。”这对学生既是一种课外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乌鸦说的话时,杨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乌鸦认为猴子有没有耐心?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找到的答案是“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把乌鸦的话改为了“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没有这个耐心。个人觉得这部分可以删掉。从乌鸦和猴子的对话中引导孩子通过朗读理解,明白猴子等不及,没有耐心就可以了,而且乌鸦所说的那句话,并不是一个反问句,没有必要对这个句子进行这样的改变。在体会了猴子的没有耐心之后,杨老师设计了让同桌合作演一演二者之间的对话,并指名来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站起来之后只是单纯地进行了朗读,而并没有“演”,因此我认为这部分可以改为同桌分角色朗读二者间的对话,或者是在找学生来演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演”,究竟该如何“演”,落到实处。
在二三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杨老师对四到八自然段采取了以放为主,指导学生自学课文,适当点拨。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自学中就显得游刃有余,能够从喜鹊、杜鹃和猴子的对话中感受到这是一只(没有主见)的猴子。在这一环节,教师没有设计过多读的部分,而是在理解了猴子的没有主见之后,把猴子在文中所出现的三次说话的内容单独出示出来,自由朗读,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没有耐心)至此,一只(没有耐心、没有主见)的猴子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在这儿,教师设计让同桌合作来演一演,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找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并指导。对于四到八自然段,朗读进行的不够充分,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教学的环节衔接还要更加紧凑,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多种形式地去读,在读中去深刻感受猴子的没有耐心和没有主见。
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问题的表述不够清楚,以致于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来回答“就这样指怎么样?”在老师结合板书反复强调了几次之后,学生还是没有说明白。
在课文全部学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尊重孩子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启发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感悟。从中明白做事一定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一事无成的道理。
对于生字书写的指导,个人认为在前面进行随文识字的同时,就可以进行,不必要放在课堂的最后再单独展开,这样既节约了部分时间,同时也显得更加紧凑和有效。
和杨老师一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未来的路还很长,加油!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