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请大胆地将评改权交给学生
或许因为我是个特慵懒的人,每次看到收上来的一打厚厚的作文本,我的头脑就变得异常的膨胀,心里就不住地抓狂抓狂再抓狂。每次我都强制自己努力把作文改好,一本一本认真地仔细地从头到尾地去评去改,可是每次下来都感觉特累,改到一些不好不差的文章,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搜刮完脑海的词语,也是不痛不痒的几句话,寥寥几语便能让学生作文水平突飞猛进?如果遇上紧急时刻,更是一个简单分数就打发了学生的辛勤创造,其所谓的作用和效果就不必言喻了。内心深受谴责的同时,让我对这种作文批改方式的效果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强迫去完成的事情怎么可能有好的效果?但是,怎么能够即愉快又有成效地去完成“改作文”这语文老师的心头大虑?
一个老师要用心地改完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作文,确实称得上一项巨大的工程。以每班50人计算,每学期完成6次作文,每学期就300次,两个班就是600次。以每个学期20周,每周5个工作日算,老师每天要改6本作文并且必须是每天都能这样坚持不懈地去做,要改到学期最后一天才改完。一篇作文,要从错别字、题材、立意、语言等各方面全面去评价修改,再怎么简单也得花上十来分钟,照这样计算,老师要改好这6本作文,至少得花整整两节课时间,如果有一两天遇到特别的事落下了,那天就得花上四节课或者更多的时间补上,就算老师愿意这样做了可时间必竟有限,我们还得上课,备课,还有班主任工作,还要开会,还得顾一顾孩子和家人,这样一来,作文的批改往往就是草草了事,一言半语给个意思意思的评价,学生看着寥寥几句评语,根本不看不出来自己作文真正的缺陷在哪,更尴尬的有甚是,当老师再把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时,学生早已忘记自己当时写的是什么了,那么这时无论老师在讲评的时候多精彩,针对性又能有多少?作文又谈何提高呢?
针对这种现象,我的做法是:将评改权大胆地交给学生。
这种评改方式可以分五个步骤进行,一是学生自改。学生完成作文之后,老师先统一收好,大致地浏览留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将作文再发还学生,让学生就自己的原来的作文作修改和再创作,并在最后自己的作文打分和点评。这一过程无论多与少,深或浅都是学生自身的体会,都会比老师的只字片语来的深刻,同时给自己打分,谁都想多要一点,为了给自己打高一点分数一个正当的理由,学生会在打分之前作尽可能多修改的再创作。二是学生互评。这是第二次对同一篇作文的第二评改。这一步骤真正的收获较大的是“改”的学生。学生在“改”的时候必须能说出该作文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懂得这些不足之处是关键,无意识之中已经提醒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么宝贵的东西是老师个人的单一的评改里无法获得的。第三是老师再改。这时老师的改就会变得轻松而愉快了。首先错别字没了,老师要做的主要是看看学生的批改有没有大致的偏差,找出自改得好和互改得好的学生,对不会改或改得不太好的学生作针对性的指导。四是教师讲评。经过几个步骤的“改”,学生对文章已经印象深刻,学生真正获益的阶段是第一和第二两环节,老师在讲评时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为出发点,再指出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了。一篇作文,学生受益,老师轻松,何乐而不为呢!最后一步,是让学生把作文再工整地抄一遍。让学生完整地去体验自己文章的一个成长,或许他(她)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原来我的文章也可以写得这么好!
其实,以上所说的“评”与“改”,事实上并非单纯的“评”与“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实际上也是在“教”学生如何去作文。因为进步的前提,就是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哪,才知道努力的方向。作文也一样,能够简单地说出文章优点和不足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不要担心你的学生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最普通的班级我也尝试过,并且从七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敢于这么做。我相信,信任和尝试,收获的是更多的惊喜。所以,语文老师,请大胆地将作文评改的权交给你的学生吧。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