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舍与得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舍与得

日期: 人气:
商城:学科
课件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舍与得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舍与得,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改革中争论的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小语教学的实践中,到底是能力的培养重要,还是知识的传授重要?恐怕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吧。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舍与得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舍离不开得,得也离不开舍。毛泽东主席在战争年代就说过:“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此他本人是十分看重舍与得的辩证关系的把握的。哲学是任何学科的思想指导工具,任何违背科学、哲学的做法,其最终结果是失败的。

语文教学中的舍,即是放弃、抛弃一些看似重要、实则琐碎的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而注重方法的传授。方法可以说是个广义词,既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可指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积累知识点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传授我觉得至关重要。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学生掌握好了全部的知识点,而且学生应该从这节课中学会了一两种学习方法。不知道其他老师是怎么讲课的,反正我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方法,简单言之,就是学法。怎么学?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来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比如做一道组词题,有的学生是凭记忆记住了这个字;而有的学生则是联想字的含义而做出来的;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形近字相互比较来记住这一两个字,从而做出来的……方法有多种,但不尽相同。任何一种方法,只要是可行的方法,它都是有其自身的科学性的。

在教学中,我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观察他们知识掌握的全程,对于他们方法中的一些漏洞,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让他们的方法不断地得到调整,以至日臻完善、科学。不少事实证明,这种教法是可行的。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方法传授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比让他们多掌握几个知识点,多会几道题,我觉得重要的多。后者只是眼前的知识掌握了,而后面的知识它还能掌握吗?不一定,结果是未知数。前者则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学会了方法,才会很轻松地拥有、掌握众多的知识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注重知识的掌握、积累,而很少注重方法的总结、掌握,这其实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

古人说过:“今天的舍是为了明天的得。”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有舍才有得,一点都没付出就想获取,这大概是天方夜谭吧。舍要舍得值得,而得也应该是有价值的得。滥舍、粗枝大叶的舍也可取吗?当然不可取。我在教学中,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知识点的讲解、传授是有时间限制的,有时候对一些确实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知识甚至不讲,不让学生花时间去接受。我觉得:学生最重要的还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一些琐碎的知识点对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微乎其微,所以对这些东西我能做到舍掉、舍弃。我相信我的这种做法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语文教学中的得,即是语文能力的养成,语文素养的养成。当前的教学形势下,对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已经把它的培养放在了至关重要的高度。这说明语文教学改革是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是要扎扎实实地培养一定量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而不是整天埋头苦干去学一些知识点。语文当然要学习一些知识点,但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为了知识的掌握、字词的掌握去做一些无谓的文字游戏,天天像记《三字经》般的去记字词,结果只会让学生搞得精疲力竭,但是效果却很不理想。“木不雕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品。”但一味地雕琢只会让学生远离知识的本真,迷失理想的本来面目。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严格地把握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度,勿过火勿不及,深浅适中才好。

记得我的一位学生,有一次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语文园地二》中的“读读背背”你怎么到现在还不讲啊?”这个学生的问题我觉得提的很精辟,这大概是一些学生的共同问题吧。不错,我确实没讲,我不仅今天不讲,以后也不会讲。原因:像“读读背背”这样的知识栏目,老师完全可以放弃,因为设计者的目的是让学生读一读,再记一记,其真正目的是记得住就行,而没有必要让学生死钻牛角尖,去死记,关键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运用就行,这样目的就达到了。有些老师讲课过于程式化,硬要让学生去死背,这种做法时间长了就会事倍功半,是不可取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任人摆布,不是你要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而是要他真心愿意这么做。

老师们,努力地做好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大框架吧,我们的思想不要被这个大框架框住了,禁锢的不能呼吸是错误的。我们要做一个思想的强者,眺望远方、洞察一切、明辨优劣,学会站在语文课程改革大浪的最高处,去乘风破浪,做课程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永远不畏风浪地行驶在教学的海洋中。

课件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