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浅谈阅读教育下的学生主体能动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真正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使我逐渐认识到: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语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最最直接的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语文教育大纲提出:阅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和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而低年级正是侧重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语言上。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正是形象思维和好奇心都比较强的阶段,是学习阅读的起点。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积累,让我认识到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生成的过程,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应是主动构建阅读学习的小主人。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呢?我认为做好以下四点很关键: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沉香救母》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书中“沉香拜师学艺”、“沉香大战二郎神”和“沉香会母”的场景绘制成放大的挂图或投影片。教学时首先把挂图或投影片分别展示给学生,提问孩子是否听过宝莲灯的故事,(如果有可让学生先讲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让学生品评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引发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情感朗读,激发兴趣
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内容的选材上,贴近儿童生活,大多以儿童喜欢的故事形式出现,并且图文并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读”的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和体验,获得知识。如教《雨后》这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哥哥一边嘴里说着糟糕,而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这句话,教师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玩水踩水的生活体验,在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后,重点分段朗读,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雨后的广场上“小哥哥”和“小妹妹”像神仙一样快乐地踩着水的情景,感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验与水共乐、与泥共舞的情感。接着,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实现阅读的目的,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
三、情境表演,增强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爱动,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亲身体验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讲述的道理,增强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情感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插图和内容,选择几名表演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扮演王二小、日本兵和八路军来表演课文内容。通过同学的形象表演,感悟到王二小的聪明机智。从中亲身体验到王二小机智勇敢跟敌人作斗争的献身精神。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续编故事,延伸兴趣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续编故事。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延伸,从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想象乌鸦被骗走了肉之后会说什么?当乌鸦又一次遇到狐狸时态度是怎样的?狐狸还会再次成功地骗走乌鸦嘴里的肉么?还可能发生什么事等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故事续编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和精彩,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
总之,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