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一、目标阅读针对法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认真备好课。制定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结合本班
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成绩状况,可分层次的制定,以免在教学时手忙脚乱,这样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
认真仔细读课文就有一定的目的性了。然后教师再认真深入钻研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制定本节课
的阅读重点难点语段,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制定时要考虑到趣味性、知识性、思维性。课前把思考
语段写在小黑板上,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就有目标。课堂上,可采取默读与朗诵相结合的
方法尽量形式多样化,既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又提高了阅读的力量,让学生边阅读边讨论。对自读课文
,教师更要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边读边自己写点评(旁批)。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再者,朗读
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
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明确的思考题,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
点及难点。例如,我教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总体把握课文,课文写了母
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品行?这样学生就能针对性的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锻炼了
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二、提问讨论问题法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针对前面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
的问题向教师提问。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问题的理解也透彻了。如朱自清散文《背影》,我注重引
导学生体会教材的语境、意境,提高他们分析表达能力。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
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用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能力的
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流泪,学生体会不深,我就
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展开讨论。当你遇到此情此境时,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学生通过朗读,终于领
悟了,并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海一样的深情。我又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口述一段能表现父母对自己
疼爱感人至深的场景。简美同学迅速站了起来,口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幕;七年级时,有一次期末考
试我的成绩很差,手拿成绩单心里直敲鼓,生怕父母知道了会揍我。回到家,父母早为我准备好了丰富
的饭菜,我好歹吃了点就躲进西屋看电视。我隔门向东屋一望,父母正看成绩单,相对无言,神情沮丧
,“唉,不争气的孩子。”我心理很难受也很懊恼,父母每天奔波劳碌,到头来还要为我伤心。我立即
关掉电视机,一口气学了四个小时,终于使学习成绩赶上来了。每当我学习上疏忽大意的时候,父母沮
丧的神情就重现在脑海里,催我自新,催我奋进。可见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对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分析研讨词语法
学生把握文章重点段落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词语,分析、理解、鉴赏作者是如何运用语
言传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吴敬梓的短篇小说《范进中举》中有这样两段
描写:(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
手大笑道……不由分说,就往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众人拉他不住,拍
着笑着,一直走到集市上去了。”(2)“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
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我先让同学结合语境,反复朗读,仔细品味,然后提出问题:这两段
话作者运用了那些动作描写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如果与意义相近的词语置换,效果
如何?这三个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很快就找出“看”、“念
”、“拍”、“爬”、“笑”、“跑”、“揣”、“挣”、“跌”这几个动词,再引导他们联系当时的
情境,深入体会作者的用意,有的同学说: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范进看见报贴后心头顿时狂喜,
喜极发疯的丑态,含有无情的嘲讽意味。接着同学们又找出了“攥”、“舒”、“缩”、“揣”等动词
,通过比较,均不如原动词贴切,含义深刻,因为它能形象地嘲讽了胡屠户贪婪而又虚伪可笑的嘴脸。
此时,我要求同学们仿写,要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及心理。同学们就能够迅速地完成。所以,分析理
解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探究归纳主旨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讨论与归纳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本知识,探究主题的
重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积极质疑,认真探究。为了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将各部分的归纳成有机整体。这样,学生回忆整理知识,就能举一反三,加以运用。例如,鲁迅的小
说《故乡》描绘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是寂寞而又富
有动感的世界,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那是的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活力、心地善良的少年;
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乡”,那里有一个令人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一个丧失了
生命的活力,精神麻木的成年闰土,还有一个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精神落脚地的“我”
,这是一个精神各个分离,丧失了生命活力,丧失了人与人的温暖和幸福情感的世界,也是作者着重刻
画的对象;另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为我们所未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同
学们还能由“故乡”联想到什么?或者说鲁迅先生仅仅是为了描绘“故乡”的人、事、物吗?还有没有
其它的用意?这一连串的问题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很快地回答:文章的“故乡”和“祖
国”能构成同一概念,在我们民族的语言里,是同一个词,对一个漂流国外的游子,“祖国”就是“故
乡”,从这点出发,鲁迅的《故乡》虽然具体写的是“故乡”,却表现了鲁迅对“祖国”的感受和希望
。至此,同学们对一篇现代文的阅读分析理解已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思维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分析能力。
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