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一题:求右图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
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
我打量了一下公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你把题目看错了,把长方体的表面积错求成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学生大声争辩。
我大吃一惊,心想:怎能不错呢!好,看他有什么说法。于是,我说:“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行!”他拿了一个如上图的长方体学具,边指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面积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
“哦,原来他是将侧面积转化成底面积来思考的,他的列式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带头为他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是5×10×5。”另一位同学受到启发有了发现。
我扫视了一下“5×10×5”这个算式,说:“这位同学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将5×5×10交换了一下因数的位置。其实这种解法与刚才的解法属同一种方法。”
“不是这样的,我的解法和刚才的不一样。”这位学生激动地说。
“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我不相信这位学生再会有什么新解法。
“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算的,四个侧面的面积是4个5×10。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合起来可看成1个5×10,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顿时,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我也大为感叹……
反思
[1][2]下一页
教学反思《跳出自己教数学》一文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在为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像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叹的同时,更为自己不相信学生创造潜能的心态而感愧疚,为自己的主观武断、压抑学生的创新活动而感?a href=http://www.xueke8.com/jhfy/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讲话病N裁椿岱⑸庵智榭觯肯赶赶肜矗丶墙淌て诘墓ぷ鳎丫纬闪颂乃嘉ㄊ疲灾劣谝园谕炎砸晕堑某9嫠嘉氖俊U庑┲鞴邸⒔┗⑷ㄍ目蚩颍闪耸垦馐逗透鲂郧蹦艿囊坏赖烂偶鳎滂糇叛闹腔酃饷⒑痛葱禄鸹ǖ纳料帧R虼耍淌σ朴谔鲎约荷柚玫目蚩蚪?strong>数学。
首先,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上一页[1][2]
教学反思《跳出自己教数学》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