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这是一堂家常的练习课。课已过半,按照预设,我把40+50>()60+()<65两题很自然地写与黑板上,并惯常地问了句:“括号里可以填什么?”由于以前已学过并做过此类的练习,所以很快有学生答到:“89。”“0。”“50。”“40。”我追问道:“括号里可以填的数多吗?”“多!”“那到底有哪些呢?”一些学生开始小声在下面讨论。稍作片刻,一只小手羞涩地举了起来,我马上高兴地叫他回答:“0、1、2、3、4、5、……89。”“真棒!”我长呼一口,暗暗欣慰,刚想转入下题,一只小手犹豫着举了起来,于是我不得不问他:“郑依林,你还有什么想法?”“括号里还可以填算式呢?”话一出,班内顿时像炸开了锅,连我一时也摸不着头绪,听他又小声地说:“我想括号里填40+5=45,不是小于90吗?”
二、过程
一看题目,再回想自己的提问:括号里可以填什么?没想到确实可以这样填,心里不禁为他的发现而暗暗高兴,本想马上表扬,并再作一番解释,可一想,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吗?!况且由我来讲,效果肯定不好,反正离课结束还有10多分钟,不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讨论吧!“小朋友们,到底郑依林的想法对不对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结果推选一位代表说说。”孩子们很快便投入到讨论中去,不一会儿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出乎意料,这次的讨论这么快就结束。)生1:“我们认为是可以的,只要填进去的算式的得数符合要求就可以了。”生2:“我们也认为是可以的,比如40+50等于90,我们括号里填20+20等于40,那么90不就大于40了吗?”生3:“我们组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这里只有一个括号,怎么可以写算式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孩子们的想法都对的。于是我适时引导:“小朋友们,其实在括号里,我们可以填一个数,像刚才大家说的89、50、40等;也可以写一个算式,”我停顿了一会儿,环顾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点了点头,“现在,你们说,括号里可以写算式了吗?”“可以!”我又说道:“刚才,小朋友们的发现很好,括号即可以填一个数,又可以填算式。具体填什么,我们还要看题目的要求,请大家翻书到P77。”……
三、反思
这节课对我的促动很大,主要有三:
[1][2]下一页
教学反思《括号里还可以填算式呢?》一文1、“美丽”的失误这是一节由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不经意的失误而引发的教与学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探究、学习的机会。课后,我查阅了新、旧教材1—4册,在这个阶段像40+50>()60+()<65这类题型,要求只有两种类型:(1)括号里可以填什么数?(2)括号里最大可填几?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填数,而这堂课不仅巩固了这个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在很自然地情况下,自主地、探究地学会了小学三年级的知识,就这点而言,此教学是成功的。
2、后怕的惰性从这堂课其实可以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上的惰性。新课程指出: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活动。而自己呢,却没有。其实这不仅仅是我存在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们一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不是因精心预设而精彩,而是课堂随机生成而“创彩”。回顾我们对待教学的态度:只有在上公开课、优质课等的时候,我们才不得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在平
3、正确把握角色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到底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呢?新课程认为: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巢穴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于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才能接受新课程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抓住新的机遇。
上一页[1][2]
教学反思《括号里还可以填算式呢?》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