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教后反思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介绍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文章,文章以林肯演讲的三段话为线索,以参议院对林肯态度的变化为暗线,贯穿全文。语言看似平凡朴素,却能折射出林肯高尚的人格,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典型范例。本次教学我以参议院对林肯的态度变化这条暗线教学思路,逐步分析林肯高超的说话艺术,体会语言中折射出的林肯宽容、尊敬父亲、坚持人人平等、愿意为人民服务等人格魅力以及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中,对于林肯对参议院羞辱的三段回复是讲解的重点,几乎是逐句分析,学生感受到林肯说话的高超艺术,也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只是过于分析语言的弦外之音,让学生有一种错觉——林肯老谋深算,每句话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这似乎不是教学价值观的本意。对于宽容的分析其实有点多余,因为学生自己阅读也能体会到林肯的宽容,没有做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这个课程标准要求。
对于表达方式的提炼,我选择了侧面反衬,但仍然是点到即止,未能让学生有一个体验过程,感受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妙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果断认为不可以,是对书本的过分崇拜,就作文本身而言,鞋匠的儿子在最后第二段就已经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最后一段可以删去。编者增加最后一段极大可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这个价值观的灌输。牵强说做鞋与做总统之前的关系来保留最后一段,反而误导学生对人物故事类作文的构思必须要加政治功绩,得不偿失。
以上便我此次教学一点反思。
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