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特别为大家准备了这篇“蒙氏倒教案”的材料。如果这篇文章给您一些启示,请将其收藏起来以备参考。每位老师在上课时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我们需要花时间专心致志地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只有做好教案和课件的前期设计,我们才能按照既定的质量和数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蒙氏倒教案 篇1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运用多种形式来让幼儿练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使用“添上”、“合起来”、“一共”、“拿走”、“去掉”、“还剩”等关键词,让幼儿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体验成功感,从而激发幼儿对计算的'兴趣。——《蒙氏数学·第5册》
幼儿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与物质的数量是有一定关系的,而数学的运算又是单调、枯燥的。所以为了提高幼儿对数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我特意设计了此次活动,将枯燥的数学运算融入到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在游戏中学习,体验数学的魅力和有趣。
在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1.教具:碉堡两个(上面贴有10以内加减法算式题若干),小红旗两面,课件。
2.学具:算式卡若干,各种颜色花算式卡片若干,小鱼若干(有算式题),小猫头饰若干,纸盒,乒乓球10个,小玩具若干(上面贴有算式题),自制钱币(背后有数字),笔若干,《操作册》第5册第41-42页。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碰球游戏。教师提问10以内的分解组成,幼儿回答。(教师说的球的数字和幼儿说的球的数字合起来必须是10)如,教师说:“我拿1个球碰你几个球?”幼儿答:“你拿1个球碰我9个球。”依次将10以内的分解组成全部回答完。
(1)课件练习:请幼儿用小手计算器计算课件中的“算一算”指名回答并请幼儿到白板上点击答案是否一致。
(2)游戏“摸箱”。纸盒里装有10个乒乓球,请幼儿伸手抓乒乓球,数一数抓起来了几个乒乓球,纸盒里还剩几个乒乓球。请幼儿在桌子上将减法算式题找出来,并说出答案。
(3)游戏“小猫捉鱼”。请每个幼儿戴上小猫头饰和手拿一个塑料篮子当鱼篓,然后算出地上“小鱼”背后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题,答案算对了才能将“小鱼”放进“鱼篓”里。在相同时间内谁算得又对又多,谁就获胜。
(4)游戏“炸碉堡”。幼儿分成两队,教师发出口令后,两队排头幼儿跑向“碉堡”处,算出“碉堡”上的一道算式题,答案算得正确的才能将算式题取下来,再换每队第二名幼儿去“炸碉堡”。依次进行,哪队幼儿先将“碉堡”上的算式题全部算对算完,插上小红旗,哪队就获得胜利。
第二组:玩“采花”游戏。幼儿各自到听课老师处采花(听课老师手上拿着各种颜色花算式卡片举起了,让有过来才。幼儿算对了就把花送个幼儿。
第三组:玩“小超市”游戏。幼儿2-4人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其他组员将小玩具上的算式题答案算出来,如果手上“钱币”的数字与小玩具上算式题的答案一样,就可以从“售货员”手上将小玩具“买”走。
收拾物品,并肯定在游戏和分组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幼儿。
(1)完成《操作册》第5册第42页的活动。
(2)在数学区投放扑克牌,让幼儿玩“凑10点”的游戏。
(1)完成《作业纸》第5册第81-84页的活动。
(2)家长和孩子共同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如爸爸说:“爸爸打倒了几个球,宝宝打倒了几个球,一共打倒了几个球?”
(3) 请家长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让孩子进行加减法运算。如妈妈说:“妈妈今天买了10个桔子,宝宝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桔子呢?”
(1)完成《作业纸》第5册第81-84页的活动。
(2)家长和孩子共同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如爸爸说:“爸爸打倒了几个球,宝宝打倒了几个球,一共打倒了几个球?”
(3) 请家长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让孩子进行加减法运算。如妈妈说:“妈妈今天买了10个桔子,宝宝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桔子呢?”
(1)完成《作业纸》第5册第81-84页的活动。
(2)家长和孩子共同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如爸爸说:“爸爸打倒了几个球,宝宝打倒了几个球,一共打倒了几个球?”
(3) 请家长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让孩子进行加减法运算。如妈妈说:“妈妈今天买了10个桔子,宝宝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桔子呢?”
蒙氏倒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班上的孩子再过几个月之后就即将升到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在老师给孩子们渗透小学的一些知识时,很多孩子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几个月是多久啊!有多少天呢?面对幼儿对年、月、日这样抽象的要领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而数学教育能激发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从孩子们的问题入手,设计了这节课,这个活动将“年、月、日”人物化并带入到故事中,设计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以送礼物的“形式”出现,以童话般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了12月,大月、小月。使原来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更好地理解“年、月、日”这一抽象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年共有365天。
2、通过游戏,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它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
1、字卡。(年、月、日)各一份,自制房子外形的1月——12月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年历、台历和挂历各一份。
2、小字卡(年、月、日)和数字卡片(12、28、30、31、365)铅笔,人手一份。3、2010年年历人手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二、 以到日历家做客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哪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三、以给日历送礼物的方式,出示数字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幼儿摆弄数字并认读。
——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关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四、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房子”里的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
——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
1、日历妈妈的孩子一共建了有多少座房子?妈妈给房子起了什么名字?
2、大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大?
3、小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小?
4、最小的房子是谁?为什么它最小?
五、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
——认识日历,台历和挂历。
——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认识年份、生肖、月份。
——幼儿尝试在年历上找节日和自己的生日。
附:故事
附:故事
日历妈妈有许多宝宝,妈妈总是害怕自己的宝宝找不到自己,就为它们盖了12座大小不同的漂亮房子,并且给这12座房子分别起了名字。它就让它的宝宝们分别住进了这些房子里。日历妈妈非常细心,总是担心宝宝丢了,就从第一个座房子的宝宝开始数起,一直数到最后一座房子的宝宝,妈妈数完她365个宝宝以后才放心地带着宝宝去另一个美丽的世界。
第二年新的日历妈妈来了她又像第一位日历妈妈一样重复同样的事情。
蒙氏倒教案 篇3
在蒙氏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那就是生活即教育。因此许多生活中的活动都能纳入到蒙氏课堂上,如:开关门、拧毛巾、穿脱衣服等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孩子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对提高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能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展、延伸蒙氏日常生活活动。
比如在“快乐星期五”活动中,各班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有趣的生活实践活动。大一班开展了水果拼盘活动,让孩子亲手制作拼盘,并邀请小班的弟妹来班内品尝水果;大二班的小朋友亲手制作“糖三角”;中班的小朋友也不示弱地动手搓起了漂亮的麻花,包起了“饺子”;小班的孩子们也没有闲着,帮食堂阿姨摘起了韭菜。
在这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放手,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会非常高涨,竞争意识也非常强烈,生怕落在后面,为此我们适时地组织各种小型比赛,看看哪组包的饺子多,哪个小朋友搓得麻花最漂亮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我们发动家长参与其中,有些家长还亲自来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这种有效的互动,孩子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
让孩子独立睡觉,是很多家长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判断孩子是否独立的一个标志。老师和家长一起共同探讨学习,想出了很多的好办法,如先分床再分房,布置一个孩子喜欢的房间,买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榜样的作用等。通过家园配合,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独立睡觉,勇敢、坚强品质的训练是形成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在蒙氏教学中还有一个理念,“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老师通过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孩子们每天都能随心所欲地、自由地选择喜爱的工作。老师不能随便打断和干扰孩子们的正常选择,如孩子有帮助的需要,老师才能做指导,一般都是让孩子独立完成。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孩子的想法。
比如,小班幼儿刚刚开始自主操作活动时,有一部分孩子不懂得自己去选择学具,有的孩子就坐在蒙氏线上一动不动,有的孩子则转来转去无所适从,还有一些缠着老师问:“老师,我做什么呀?”这些现象都是自我意识缺乏,没有自主性的表现。但孩子们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很快就学会了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工作,有了自我意识,并且在工作中逐渐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当然,老师提供的自由环境是有一定限制的,孩子们只有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如:蒙氏教具都只有一套,如果孩子们都想选择时,就会引起纠纷。这时,老师就要让孩子慢慢学会耐心等待,学会协商、学会合作等等能力,从而增强其自制力,这些都是竞争力所不可缺少的品质。
另外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是有序的,每一项蒙氏教具的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和标记,孩子们在工作中学会了物品归位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这也是获取竞争力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蒙氏教具也并非人们说得那么死板,限制了孩子创造性,相反它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在孩子工作时,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创造自己的玩法。例如给孩子们准备小夹子,让他们做夹的动作,老师的`示范只是两个一样的夹子相互夹住,但是孩子们创造了许多不同的玩法,开始把小夹子夹在筐四周,告诉老师他做了一个美丽的花篮;花篮玩腻了,又有小朋友用小夹子夹了一辆小汽车;接着有夹成小山的、小鸡的,还有摆成各种图形的,把小夹子按图形、颜色分类的等等,这些玩法可能老师都没有想到。
孩子一旦创造出新的玩法教师会让他给其他小朋友做示范,激励其余小朋友继续大胆创新,这样做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孩子甚至抱怨时间太短了,还没有玩够。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教具,并且把教具自由进行组合,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收获是非常大的。蒙氏活动的自由、轻松、自然、有序、挑战、探索、尊重等,为幼儿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对孩子来说,竞争不仅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同样也是知识的竞争,孩子们在幼儿园获得的知识越多,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竞争力也会增强。
我园教学内容的安排,除有传统的省编教学之外,还安排了丰富的蒙氏课程,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有日常、感官、数学、语言文化、科学文化、艺术,丰富、直观的教具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蒙氏班的孩子普遍竞争意识、独立性较强,同时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思维活跃,知识面丰富。
当然在幼儿园内,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没有哪个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胜。今后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增强其良好的竞争意识。
蒙氏倒教案 篇4
教具准备:
衣饰架—拉链
教育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各种衣扣,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2、培养独立心、专注力、秩序感。
活动展示:
1、从上面开始,用左手拇指、食指压住拉链边的'衣襟。
2、右手捏住拉链头,慢慢往下拉开衣襟。
3、左右手配合,衣襟慢慢拉开。
4、两块布向左右掀开。
5、把两块布拉到中间合起来,对齐。
6、两手配合,把拉链头套进拉链,从下面开始,左手压住拉链旁边的衣襟,右手捏住拉链头,轻轻往上拉。
7、左右手配合,把拉链拉到头。
8、练习完毕,把衣饰架物归原位。
适用年龄:4岁左右起
趣味的中心:
拉链滑动声音。
变化延伸:
比赛:幼儿书包拉链比赛。
蒙氏倒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按照颜色、大小等属性将物品进行一一匹配。
2.在操作和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学习收拾学具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重点: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
难点:根据一一对应关系会对生活中的实物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学具生日舞会卡片,操作单页第1~4页,分类袋,分类标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中的3只熊,创设情境:今天3只小熊(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要去参加森林里的生日舞会,它们打扮的好帅气啊,都戴着美丽的领结,小朋友看一看它们的领结分别是什么颜色?
带领幼儿一起指出熊爸爸带的是蓝色领结,熊妈妈带的是黄色领结,熊宝宝带的是红色领结。
二、操作探索
1.按颜色对应。
熊妈妈还为它们准备了3双鞋子,可是他们该穿哪双呢?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教师出示教具中的3双鞋,并带领幼儿指出3双鞋子的颜色。
教师引导:那这3双鞋分别都是谁的呢?戴红色领结的熊宝宝配红色的鞋,戴黄色领结的熊妈妈应该配什么颜色的鞋呢?戴蓝色领结的熊爸爸呢?
请幼儿操作学具,拿出学具中相应颜色的鞋,分别摆在对应小熊的脚上。
2.按大小对应
教师:3只小熊还为大家准备了精彩的击鼓表演,(教师出示教具中的3个鼓),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鼓的大小,它们分别对应哪只熊宝宝呢?
请幼儿从学具中找到相应的鼓,按照大小分别摆在对应的熊宝宝身上。
探索交流: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交流小结:大鼓配最大的熊爸爸,较大的鼓配较大的熊妈妈,小鼓配最小的熊宝宝。
收拾学具。
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具中的熊宝宝、鼓和鞋分类后依次装入分类袋中,贴好自备的标签。
三、拓展游戏
1.完成操作页第2页的活动。
请幼儿观察每个手影像什么小动物,把手影和对应的小动物连线。可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增加游戏的乐趣。
2.游戏“碰一碰”。
教师带领幼儿2人一组玩游戏,一边念《碰一碰》一边做相应的动作,提示幼儿轻轻地碰,以免撞伤。
碰一碰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鼻子碰鼻子。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肩膀碰肩膀。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小手碰小手。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屁股碰屁股。
四、活动结束
请幼儿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一对一对的。例如:碗和勺子、牙膏和牙刷、杯子和杯盖、扣子和扣眼等。
蒙氏倒教案 篇6
棕色梯 教具介绍:每根长二十公分,正方形切面部分则由边十公分递减至一公分,由厚至薄的室块木块(角柱)组成。 直接目的:透过视觉正确辨认二次变化的差异。 间接目的:发展幼儿手眼动作的协调;培养细心的观察能力;学习角柱的形状(认识粗细); 操作方法: 1、将棕色梯无序地排放在工作毯上 2、拿起最大的一块,双手由前往后摸一下粗细后,放在工作毯左上部 3、重复上述动作,按厚薄顺序排列。 4、拿起最小的`一块放在各个梯度上依次进行错误控制测试 5、可拿一个弹力小球,从高到低滚落下去 变化与延伸: 1、将苏瓦块一块一块叠起(成轴对称) 2、叠好后将一面移成垂直的,整个梯块成竖直的梯子 3、与粉红塔组合: 1)排在一起 2)背对背将两者竖起排好 4、与卡片的配对 适用年龄:3-6 错误控制:最小的梯块 兴趣点:丰富的变化 注意事项:棕色阶梯单独工作时,只有序列没有配对,与粉红塔并用才有配对;棕色阶梯可作纸形配对。
蒙氏倒教案 篇7
蒙氏教育是通过给予孩子自由、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兴趣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蒙氏教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进行蒙氏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制定详细的蒙氏教案,以指导他们的学习。
蒙氏教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在每堂课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旨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方向,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目标,鼓励孩子们观察和分类不同的动植物。
2. 教学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教具和材料,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如果教师要讲解颜色的概念,他可能需要准备一些颜色卡片和一些彩色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另外,教师还需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专注和参与学习。
3. 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他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孩子们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题,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孩子们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孩子们学习。
4. 教学方法:蒙氏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采用一些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介绍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使用展示物品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自观察和探索。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问题和引导的方式促进孩子们的思考和学习。
5. 教学评估:在每堂课结束时,教师需要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评估。评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们的理解和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交流等方式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与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了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蒙氏教案的详细编写对于指导蒙氏教学非常重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学材料,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进行评估,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蒙氏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和经验,成为独立、有创造力的学习者。
蒙氏倒教案 篇8
第1篇: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认识半圆形》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认识半圆形》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情境认识半圆形。(重点)
2、知道两个半圆形合起来是一个圆形,能不受图形的颜色,形状干扰,准确找出圆形。(难点)
3、喜欢参加关于图形的数学活动。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熊与小兔的故事挂图,几何图形组,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半圆,胶棒。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问候。
2、集体活动:
A、故事导入《小熊请客》师:今天呀,中一班来了两位好朋友,一位是小熊,另一位是····当当当,咦!是小兔(出示挂图)讲故事,小兔来小熊家做客,小熊准备了圆形饼干,饼干只有一块怎么分合适呢?请一名幼儿上台分饼干,引出半圆,问幼儿像什么?
幼儿:像月亮,桥,半边圆形
师:像这样的形状就叫半圆形
B、师:小熊为小兔准备了美味的圆形饼干,小兔给小熊也带了一位礼物——图形宝宝,小熊跟小兔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现在,小熊和小兔要和中一班的小朋友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发教具)
师:请小朋友从图形宝宝中找出一个红色的半圆形,引导幼儿用手触摸,感知半圆形的轮廓,体验半圆形整体特征
师:请从图形宝宝中找出另一个红色半圆形,比一比它们一样大吗?让它们手拉手会变成什么样的图形?
师:请你仔细找找还有相同颜色的.半圆形吗?请你找出来比一比它们一样大吗?让它们手拉手可以变成什么图形。
幼:圆形
教师出示相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半圆问幼儿手拉手能否组成圆形,通过不能得出结论:相同大小的两个半圆形合在一起组成圆形。
师:今天杨老师也带来一个有趣的游戏:拼图游戏。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来到了,下面的拼图游戏和爸爸爱来一个妈妈一起来玩好不好,想一想,用图形宝宝可以拼成什么物品?(花,船,小熊)拼图完成放轻音乐请孩子手拉手围大圆欣赏孩子的作品。
C、收学具。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半圆形,见过拱桥,月亮,家里面有什么物品像半圆形呢,今晚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2篇: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认识半圆形》这个网站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认识半圆形》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中班数学教案《半圆形》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半圆形》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本文扩展阅读:圆形是一种圆锥曲线,由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圆锥得到。
蒙氏倒教案 篇9
活动名称:排序
活动目标:
1.感知长短,并学会从长(短)到短(长)的顺序排列,蒙氏数学排序教案。
2.找相同图形,并从大(小)到小(大)的顺序排列。
3.培养幼儿专注的观察力。
4.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顺序)。
活动准备:教具(长棒、数棒、图形)操作手册作业纸胶棒房子图片
活动过程:
1.游戏:切西瓜
游戏规则:幼儿拉成圈,在留一位幼儿切西瓜,拉圈饿幼儿边说儿歌边走,切西瓜,切完之后,切成两半,让幼儿站成两排,然后问一下切西瓜的幼儿,说一说哪边的队排的长,哪边的队排的.短。反复两边。
2.通过游戏引出长棒:
(1)集体活动:在5个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教师出示"长棒"散放,请幼儿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教师示范比较,验证幼儿找的是否正确,教案《蒙氏数学排序教案》。
(2)请幼儿找出最长的长棒,然后在从剩下的长棒中找出最长的,依次类推,由长(短)到短(长)的顺序排队。
(3)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和长棒相同的数棒,一一对应。
(4)把长棒拿走留下数棒,让幼儿数出数棒多少节,并找出相应的数字一一对应。
(5)巩固复习感知长短,纸上作业p27---28页。
3.熟悉图形宝宝:
(1)教师出示"图形宝宝",请幼儿观察,这里都有什么图形?每位幼儿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图形的名称。
(2)游戏:《比比谁最快》
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图形宝宝的名字,看看哪位幼儿反应的最快,先拿出相应的图形。
(3)找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把相同图形宝宝放在一起,并从大(小)到小(大)的顺序排列。看谁最好最快。
4.亲子活动:《小熊的一家》
(1)由图形宝宝引出房子:这个房子是谁的家呢?你们知道吗?(小熊)小熊一家怎么没出来呢?难道它们不在家吗?噢,原来小熊一家在家穿衣服呢。可是,衣服有大的大,小的小,怎么穿才合身呢?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来帮帮小熊一家吧。
蒙氏倒教案 篇10
教具:红蓝相间的数棒10根;地毯;数字卡 示范――量的认识 1、邀请幼儿:“这个工作叫数棒。” 2、请幼儿取地毯(2块)。 3、师:数棒象什么?(长棒)“请象长棒一样拿过来。” 4、幼儿取数棒放到地毯上(按取长棒的方式) 5、师:我们要排成长棒那样。 6、老师取最长的一根,放到地毯左上角(告诉幼儿红色在左边) 7、幼儿象长棒一样排列出来。 8、老师把要教的1、2、3棒,放到旁边。进行三阶段教学: 命名:(1)这是1,这是1。 老师边说边用右手5指摸一下。点数:1。幼儿模仿。 (2)这是2,这是2。 老师边说边用右手5指摸一下。点数:1、2。幼儿模仿。 (3)这是3,这是3。 老师边说边用右手5指摸一下。点数:1、2、3。幼儿模仿。 辨认:哪个是1?数一数2?把3放在这里。 确认:这是几?(1)数数看!(依次确认123摆成如图:) 9、将1、2、3排到摆放处(先排最长的3,不用摸) 10、将数棒放回到教具柜中(先取最长的10) ※(几天后,先确认1、2、3,再教4、5、6,依序教到10) 练习一――量与数字的结合(已学过砂数字) 1、幼儿取地毯(2块)。 2、取数棒。 3、取砂纸板。 4、排列好数棒。 5、确认数字卡1――9,是否认识(老师从盒里不按顺序的取出) 6、将数字卡移到右边地毯上。 7、再确认数棒1――9。 取8:这是多少?数数看。(9个都要确认) 8、老师取数棒1,放到地毯左下角:“这是1。取卡1,这是1,摆在数棒1的右侧) 老师依次排到3。 9、幼儿摆到9。 10、学习“10” (1)老师指棒10,这是多少?(10),把棒放下来摆好。 (2)看看10是怎么写的。取10,摆在棒的右侧。 (3)下次你可以这么排。 11、介绍数字前后的关系: (1)老师手指着有序的棒,用手告诉答案:“6的后面是7,7的后面是8。”(命名) (2)全问完后面,再问前面:“5的前面是几? 12、先收卡:从大到小(10――1) 13、再收数棒。 练习二――看棒找数 1、取数棒。 2、排好数棒。 3、老师“我们做不一样的。” 4、老师将数棒上下打乱。 5、老师指着最上面的数棒“这是多少?”(8)“好,请你找数字卡” 6、幼儿取数字卡8,摆在数棒右侧。 7、再数数棒,再进行数与量的.结合。(过程:看――放卡――数数棒) 8、将所有打乱的数棒都排好卡。 9、收数字卡:从大到小(10――1)(可以问:10的前面是几?) 10、将数棒排列好。 11、将数棒、数字卡收回教具柜。 练习三――看数找棒 1、数棒在右边地毯上。(可有序排列或无序排列) 2、把数字卡竖着摆在左侧(无序的排列) 3、指6,这是几? 4、幼儿取棒6,放在卡6的右侧。 5、再数一数数棒6。 6、依次将剩下的数棒与数字卡一一对应。(过程:指卡――找棒――数数棒) 7、收数字卡:从10收。 8、将数棒从10重新摆回去,排列好。 9、将数棒、数字卡放回教具柜。 目的: 1、1――10数量与数字的认识。 2、帮助孩子学习数的顺序。 年龄: 做过长棒(非常熟悉) 错误控制: 教具颜色的区分。 备注: 经常让孩子数算。 html/0905/051355499701.html
蒙氏倒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感受重回幼儿园的快乐。
喜欢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活动准备
开心回到幼儿园》儿歌。
毛公仔小熊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出示小熊和幼儿打招呼,表示很羡慕幼儿已经是幼儿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
2、出示《开心回到幼儿园》儿歌,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开心回到幼儿园
欢欢喜喜开学了,
老师小朋友又见面。
老师说我长高了,
主任夸我长胖了,
男孩成了大哥哥,
女孩成了大姐姐,
长大的感觉多么好!
4、向幼儿提问:
儿歌里提到什么人?(老师、主任、男孩、女孩。)
老师和主任说了什么?(老师说我长高了,主任夸我长胖了。)
儿歌中哪些词语表示高兴和开心?(欢欢喜喜。)
开学了,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回答。)
5、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词语,形容回到幼儿园的心情,例如开心、紧张、兴奋等。
6、请幼儿设计朗诵儿歌时的动作,一边朗诵儿歌,一边做动作。
评价
能说出回到幼儿园的感受。
会朗诵儿歌《开心回到幼儿园》。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