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品7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品7篇)

日期: 人气:
商城:经典语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品7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1)

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样做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这样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通过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

这学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中,努力探索实践着生本教育。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通过课堂实践观察,我强烈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交流缺乏主动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探究有形无实。有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好的总是发言很多,而学习成绩差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很少。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英语课文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我找到班主任老师和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对小组从新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指导者比被指导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学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他们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向同伴学习的意识,学会倾听,倡导“能者为师”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还要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例如在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读课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由学习最困难学生一人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遇到简单的话题,让学生们抢着去交流。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能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仍没有锻炼的机会,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无组织,盲目性的倾向。同时便于教师检查学生能否在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最实质性的学习。

同伴指导以教促学,体现了学习的指导的互动性,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互相协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2)

坂田新城学校彭耀

近期又重新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其实我接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已经好几年了,记得在2009年我们学校还专程组织我们去了广州学校生本教育理论,走访了包括华阳小学等生本实验学校。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宗旨在于“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理论基础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一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作为

我是非常认同郭教授的观点“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与生俱来就具备了发展语言、逻辑、学习、创造的本能”。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进化到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大脑也从简单的脑干---维持身躯的平衡发展到现在具有杏核体,海马、大脑皮层等复杂结构---能够处理各种复杂信息能力的大脑,这是千百万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儿童生来就是“生而知之者”。

但是这种“生而知之”是来自于生物遗传,其为儿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生物遗传只能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成为可能。基因素质的发展能力并不能完全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身体的发展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心灵的发展需要更适当的外部刺激来调动儿童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一定的发展。

因而在郭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生本教育课堂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备课、设计课堂方面花更多的心思,动更多的脑筋。

郭教授隐喻:“教师作为“牧者”把羊儿赶到草地上,让它们自己吃草、吃饱。”。那么我们的教师也要作合格的牧者,引导“羊儿”更加茁壮的成长。

二儿童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儿童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这里我理解的学习资源即课程资源;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当有限,教材一直是学校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平台运用于教学也已经普及,“拿来主义”也风行与教学界,***、flash各种资源应接不暇,课程资源也已经到泛滥的时代。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呢?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从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工业化革命以来,教育摆脱了一般文化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走向生产性、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的社会生产需要,人是工具性的。

时至今日,工业革命已进入后期,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教育工具论也在向人本论转变,人才是终极目标。杜威就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考虑儿童的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我们的课程资源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和他们现有的知识来设计。在国外,很多教育家围绕如何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组织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前概念”“学习进阶”“先行组织者”等教育理论。我们的教师应该做的是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也要面对学生生活的现实。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生活在北疆和南疆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应将教育资源引入学生的生活,实现课程的生命化,让学生直接体验,从而实现课程与学生的衔接。

从以上两个维度来看,学生的确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教本无定法,育人亦无定法,但是教育起点相同,是基于学生,终点也一致,即学生的发展。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生本”,即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构建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本能不断的成长。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3)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以“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理念,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学习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该书是一部哲学性、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观点新颖,讨论独到,内容丰富。

一、新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首次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观,在教育实践中超越了“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超越了“挤牙膏”式的“问题任务型教学”,将学习真正地、彻底地交还给了学生,从而全面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进程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掘和运用,从而形成了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

学生本位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行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落伍,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通过我校生本教育的开展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

教师转变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由保姆变为老师,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担心如果老师不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到学生身上,考试成绩会不理想。就是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我们引入的误区。

二、新的师生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终身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世界,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觉得自己了解了一个人的全部,而要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关心他们,以便进一步了解他们,从生活、学习和家庭的不同方面了解他们,形成师生和朋友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欣赏教育,深化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要充满爱心,懂得宽恕,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

三、反思

“生本教育”一个越来越为人们熟知的名词,生本教育更是为了适应在当代的教育环境而产生。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终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脚育理念,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成为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优秀教师!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4)

——让孩子喜欢数学

西乡凤岗小学陈静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 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量的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他们所学的,他们可以设计适当的游戏,让他们玩得开心,学习容易。我们应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欢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活跃是孩子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天40节课都很难招架,更不用说孩子了。因此,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把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放任他们的想像力。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

”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用来数数的答案是25。生生生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长时间不让学生说话,因为这些方法过于复杂。他们只希望思想统一,不希望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是不同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有心理上的兴奋和身体上的活动。

在兴奋中,他将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5)

因此,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是他们乐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方法。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快乐的感情使人超越智慧。学生的幸福感来自于他们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和他们对他人的不断认可和欣赏。

这一切就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更加友好、宽容、鼓励、表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不爱学习吗?

作为一名班主任,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创建快乐的班级体。我们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有“对人的体会”。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懂得和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

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想自己快乐,首先你得先让他人快乐。如果每个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头脑去识别人海的方向,就不可能有集体。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谦让。试想,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学生都会斤斤计较,如何能让这个集体的成员感受到快乐呢?因此,教育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了解他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人,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长大进入社会,他们的未来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

人的内在本性,这是我们遗忘的最丰富的矿物质,会自动发挥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6)

乐英我曾经看到过一段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一段精彩论述: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就是来解放人,一个人的思想很重要,思想可以改变事物,思想可以改变教育。

我们真正的转变是思想,而生命教育是一种现代思想。它的标志是它是否促进了人类的解放。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我们提倡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本性,解放他们的本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教导人们的本能。正确的方法是依靠人。

初为人师,最需要做的便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思想,以为人师表的心态面对学生和工作。刚刚拿到这本书,我先是浏览了目录,就被《生本教育的方**》一章吸引了。所以我先看的是这一章。

文中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有一次,去一所学校听课,所教的内容是“同底的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教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条文教给了学生,接着是要学生演练了数十道题目。然而,临下课时,教师要学生读写在黑板上的条文,居然有1/3的学生响亮地读成上一堂课的“指数相加”!

原来,当时恰好是黄梅天气,黑板返潮流下的水滴把“减”字冲掉了,但这倒使我们观察到了教学效果:仅仅传授条文而不是从活动中获得,学生就难以真正接收。

例子中的老师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很像例子中的老师。学生们通过我的课学习和掌握了什么吗?

对于这一点,我常常内心很是疑惑。我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否使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知识,也是我课后经常反思的问题。在本章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观点,好比那个文中提到的墨西哥籍教授詹和她女儿的那个故事,他买了一双新鞋给女儿,女儿没穿过,他便将一二三四要领讲给女儿听,女儿反问说:

“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么?”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注重在做中学。虽然书中的这个例子讲得是数学课,但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方**在语文和作文中也同样适用,试想,在作文课上,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低段学生来说,让学生写自己最喜欢写的、印象最深刻的话语,他们的发挥相较于其他,肯定会更出色。

而这就相当于方**中的“做”。而教师总结写作规律,则是方**中的“学”。

联系正在教书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差,如赵芷瑶、俞东林、李东明、朱云飞等。每单元上交的习作,相较于其他,写事情、记叙类的文章他们一般比较发挥的好。三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句子流利,内容具体。

写东西的话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有东西和内容要写。期末复***,最后一张期末试卷,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最难忘或者最开心的一次生日会,赵芷瑶非常难得的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与这个党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了这种可喜的效果。

如果教师在普通作文教学中借鉴这一方法,相信对提高课堂写作水平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调动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后,教师再给与写法上的一些指导,相信对于低端学生***指导效果会更好。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你应该多读书,以便开阔视野,提高自己。但这句话,也应该经常给自己,多读书不能让自己停滞不前。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篇7)

假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把这一本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看了一遍,真是感想颇多,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中有个经典的例子“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需要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变的容易了,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给予学生主动权,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育走向生本》为我们教师明确了一条路: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表面上,这只是句子顺序的颠倒。实际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因而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先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向导,他们也应该朝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导学生产生知识。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干预,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权,最终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

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备课时,我们要以“生本”的态度来备教材,备学生,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好教设计”。

上课时要以“生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批改作业时同样要以“生本”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问题等。教育要走向生本,老师的教要从学生出发。郭思乐教授的好书值得我们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我们相信它会受到启发。

吴霞2014年2月20日

经典语句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