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分享

教学教案分享

日期: 人气:
商城:经典语句

综合了多个角度后,为了向您全面介绍“教学教案”,请继续阅读下文。如果您想获取更多信息,请查看我们的官方网站。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们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份课件都应被精心设计,以使教学更加完善。而制作全面详细的教案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

教学教案(篇1)

教学设想:

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习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

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

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1、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a)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在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彭德怀、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近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观看《长征》第24集的片断,“让面杀马”,回味课文内容,注意片中环境描写。

2、结合剧本,体会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1、 四人小组合作,任选某一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讨论人物性格

2、 由小组选择要配音的片断,播放影片,消去声音,由学生用话筒配音。(可以选两组左右)

3、 采用互评,自评等方式对“配音演员”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提出合理性建议。引导同学们从语言中体会剧中人物的崇高精神魅力。

三、拓宽视野,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及平时看电视剧的体会联系有关影视作品的资料,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资料)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受的需要。

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说明:这个特点的归纳以学生的发言为主进行恰当引导归纳,不强求字词不差,若时间空余,可请同学们就这三个特点对此剧本进行分析。)

通过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两个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使得那一个个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指战员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他们对长征说些什么呢?

教学教案(篇2)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准备工作]: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1 挑选“提问本”上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垓、骓、阙、靡、辟、刈、绐、翳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C、请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左,乃陷大泽中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初次学习提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为下一课时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做好准备)

所提出的整体感知任务如下:

请根据文意,划分文中场面描写,并使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分析文本,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2 [准备工作]: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出问题

3、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但经适度加工的

由现实生活中有关以“霸王项羽”为人物题材的歌曲、影视、文学作品等导入(略)

再次从“提问本”上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或之前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仍旧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文中的20个“骑”字读音都一样吗?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请指出以下三句特殊句式类型:

• •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文本的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要求]: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场面描写,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并试着从中分析、归纳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任务]:

①文段一实际上共描绘了“三场悲歌”:四面楚歌、项羽悲歌、美人和歌。请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试着补说出“和之歌”的内容(文白皆可)。 ②请对比“阴陵田父”与“乌江亭长”对待霸王项羽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试着加以分析说明。

③文段四“拒渡”、“赠马”、“赐头”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④假设项羽在即将自刎之前见到了刘邦,请试着设计一段项羽欲对刘邦最想说的话,并阐述理由。

教师积极、具体、客观地给以评价。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本课学习心得,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2、思考交流: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课后交流。

3、短评写作: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项羽”的认识是否又更进了一步呢?请据此写一篇“人物短评”。

教学教案(篇3)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 。(3分)

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4分)

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

6.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5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9.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5分)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4分)

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听了刚才的音乐,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

……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我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小莲蓬,所以我觉得很美!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吃莲蓬,所以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嫩黄色”这种颜色,说不清楚,反正我喜欢!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我很喜欢那种饱胀得要破裂的感觉!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这一句是写荷花含苞欲放,所以我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谈到的其实是荷花的不同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师: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生:我能想象到荷花从荷叶中长出来,歪着脑袋的样子!

生做翘嘴巴的样子,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

师: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还能想象荷花的姿态!(又一阵笑声)荷花的花瓣都张开了,就象一张花瓣床,小莲蓬就象个调皮的孩子,在床上玩耍!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真佩服你!还有你觉得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生:我也想象到荷花的一种姿态!(笑声)好多荷花挨挨挤挤的靠在一起跳舞!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好象荷花……荷花……

师:你说不清楚了,是吗?不要紧,说不清楚是很正常的,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师:好样的,那你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快速是怎样的感觉!

生读。

师:果然快!同学们,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我想用“蹦”!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

生:老师,我用的是“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也在现场的话,他也一定会你们而骄傲的!

师:(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师: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

师:你真勇敢!我为你配上音乐吧!其他同学,你可以和她一起舞蹈、飞翔、游动。

生读,学生跟随着进行即兴表演,有的学蜻蜓飞,有的学小鱼游,有的翩翩起舞!

站着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读书!坐着的同学也跟着表演!

师:这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荷花的世界吧!

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想象,教室里显得很安静!直到音乐结束!

生:我听到蜻蜓在对我说,早上空气真好,飞来飞去真快乐!

生:我听到小鱼在对我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美梦,你想知道我做的什么梦吗?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叫我佩服!这么美的画卷,这么美的文字我们真应该把它记下来!你们觉得呢?

生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

师: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背得这么好!表扬表扬自己!

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生:我想说,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我想对大自然说,你太了不起了,你再多给我们创造美丽的荷花吧!

师:你在我心中一直就是一个诗人,现在多学习,多积累,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师:我知道同学们还有好多话要对荷花、对大自然讲,这样吧,下课后,把你要说的话,写成信寄给荷花姐姐,寄给大自然,好吗?

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师:这节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合作!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这么愉快!下课!

[《荷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篇5)

1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有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说明文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4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说明文是一种通过说明的表达方式客观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条理性和准确性。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写清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

二、学习说明方法

1.列数字

(1)PPT出示:

A: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B:太阳离我们很远。

(2)比较这两个句子,同桌交流想法。反馈。

(3)小结:用数字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分准确。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

(4)找一找,文中哪里还用到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2.作比较

(1)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1.5亿公里到底有多远?我们没法量清楚。所以,作者用到了作比较(板书)的说明方法。

(2)PPT出示: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3)步行和坐飞机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作者把太阳与我们的距离与这两者比较,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太阳真的离我们很远。

(4)小结:为了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5)小组合作:

A:找出文中还有哪里用到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试着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3.打比方

(1)PPT出示: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把“太阳”比作“大火球”。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板书)。在说明文中,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三、学习第4—8自然段。

1.PPT出示句子: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小组合作完成:

(1)读4—8段,归纳: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

(2)用直线勾画出文中最能概括太阳重要作用的句子。

教学教案(篇6)

教学过程:

一、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1.积累本单元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能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语句,培养爱国情感。

二、解读课前预习:

师:由于课前预习我已经提前批阅,现在我们只针对完成难度较大的内容加以强调。(生结合课前板书内容进行强调,师加以补充)

1.字词:阙( )曦( )月飞漱( )其间雾凇沆砀( )艨艟()数百挐( )一小舟如履()平地

2.古今异义(补充出例句):

望:古义:农历十五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今义:向远处看

户:古义:门(月色入户)

今义:人家,住户或窗户

强: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勉强

3.一词多义(补充出例句):

自: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从)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至:至于夏水襄陵(到)每至晴初霜旦(如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

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观:观潮(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以:以此夸能(凭借,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而)不以疾也(如)

4.词类活用:

则玉城雪岭而来(玉:像玉砌的……雪:像白雪覆盖的……)

5.特殊句式:

省略句:(两岸)重岩叠障(我)解衣欲睡(我们)相与步于中庭

(潮)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而来

(师点拨:在翻译时判断句应译成“……是……”的句式,倒装句要恢复成正常语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

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理学案,把前面没有说的问题小组内再互通答案,并整理好。

三、巩固复习:

1.给学生10分钟时间自主复习课前预习中掌握不扎实的内容,每人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文言知识(课文背诵除外),然后班内互相提问,检查其他同学是否掌握。

2.班内提问:

要求:学生间互相提问,采用抢答的形式,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优先,问题不能重复,各个小组注意记分时间为3分钟。

3.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他在《答谢中书书》中是怎样描述人间仙境的?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是万物肃杀的冬季,可在南方,冬天却是另一番景象。三峡的冬天是怎样的?西湖的雪景又是什么样?我们没有时间、资金出外旅游,就来欣赏一下眼前的美景。苏轼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以上问题全部采用集体回答的形式)

四、课内检测:

(略)

五、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第六单元的几篇文章,回家后把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再巩固。期末考试在即,马上各科都要进入复习,在此,我们以苏轼的诗共勉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六、作业:完成课后拓展,下节课交流展示。

附:课后拓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请广于君D.贤于材人远矣

3、用“/”为乙文中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经典语句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