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曾国藩读后感锦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曾国藩读后感 篇1
曾国藩一生做了三件事:做人、做官、读书。其中到底有哪些精要?
哪些真迹?或谓哪些智慧?他的这三桩大事里给出了答案。
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做官是人的实现;做人和做官,要做好学问;学习就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一个**。曾国藩看到,问题的实质是怎样做人,怎样当好官,怎样使学习有用?他从农家出来,读书求学,靠自身奋斗,步入翰林,掌握军权,身居高位,人生过来的一切体悟,曾国藩归纳的,更多的往往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锻炼,就是在做人、做官、做学问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实际体验:
“凡人贵从吃苦中来”的精神和智慧。
曾国藩,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打造出了强悍的湘军;他一介白面书生,却成了万人景仰的盖世功臣;他功高震主,令慈禧太后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他有太多的不理解和深刻的智慧。
曾国藩通过自我奋斗和屈辱,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他真正达到了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读曾国藩品人生智慧》从客观真实的角度**了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政治谋略,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翔实的史料;它既有对古代故事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它是一本广受欢迎的具有阅读和鉴赏价值的足智多谋的读物。
修身、齐家、治国千古第一完人
网罗、培育、使用人才第一高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出色的资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本书作者提出,作为一个**人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曾国藩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事功的建立,以及娴熟掌握用人的智慧,此即修身与用人之道。
修身之道,以诚、敬、静、正、恒为重点。最高境界是“慎独”,一直贯穿他的后半生,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种就业体现在他在官场和战场上的训练。
曾国藩的一生,不是在险恶的官场中搏斗,就是同太平军和捻军厮杀,他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之所以能够左右逢源,功成名就,全在于其用心之深,殚精竭虑。其一生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在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对人生的各种变局了然于心,能屈能伸,可方可圆,进退自如。
曾国藩读后感 篇2
文/李菲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作家。他的书除了一般的传记叙事外,还有一定的学术情怀。作为曾国藩专著的研究,该书内容丰富,体系严谨。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
生活收支是该书学术性最强的部分,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如果说前两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
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挣扎、纠结、冲突、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只有少数人在实现自己的抱负时,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
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
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是社会的整体对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纵容与承认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场新人从”无知”走向了”成熟”.
对于晚晴官场来说,如果你不卷入这个染缸,你将是无知的。只有你深入到这个利益集团——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的利益集团——才是成熟的。
曾公融入了,但是,他依然很伟大。因为他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外黑内白”,同时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品质形象。他纵容下属的合理腐化,却又以身作则,不行**之事,在做了十二年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之后,在总督岗位去世之后竟然只有两万两的身后银。
他少年至中年潜心研究理学,却又不为理学所困。他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却又发自内心的以诚待人,连公认的冤家左宗棠最后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得不念他的好。
曾公不能作为一个榜样来对待,但他身上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曰忍。
曾国藩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又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但对于有意志的人来说,羞辱是最大的动力,攻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二曰诚。
曾一生”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他把”诚”当做天道,始终强调做人的学问,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就是诚,而且”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菜根谭》里有句话说: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诚”不是傻,不是呆,而是一种襟怀,襟怀明月,胸纳清风。在”诚”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坚持原则。
”诚”不是当和事老和稀泥,而是团结人的一种基本态度。待人以诚,对事业和工作也应该”诚”,这种”诚”上升国家、单位的高度就是”忠诚”.
三曰拙。
曾做人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以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曾公的拙,其实就是天资不行,但这一点恰恰是曾公成大事的一个关键。
因为愚蠢,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但凡事都太多,脚踏实地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敢于冒险,向前迈进。
曾国藩读后感 篇3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同治时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中国清朝时期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描述曾国藩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少年苦读,追求功名。曾国藩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耕田得以养家糊口,读书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操持家业,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熟读诗书,曾国藩做为长子长孙自然受两位的影响颇深。
曾家以勤俭持家,受影响,曾国藩自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不贪睡,爱读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去异地拜师求学,刻苦读书,为的是有朝一日获取功名。
科举及第,平步青云。“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在曾国藩27岁时,他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
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建立湘军,平定洪杨之乱。鸦片战争之后,大清王朝已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在南中国爆发了洪洪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此时已摇摇欲坠。曾国藩、丁忧时期,依托师徒、亲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名为湘军的团体训练。
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湘军逐渐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并与八旗、绿营等朝廷地方武装一起,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曾国藩也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奠定了他“中兴第一名臣”的地位。
江河日下,晚节难保。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大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江河日下,在安徽、河南等地农民组成的捻军揭竿而起,曾国藩率湘军和淮军进行剿捻。无奈受到朝廷猜忌,淮军又非嫡系,致使战场失利。
后来又调任直隶总督,在处理津门教案上,为形势所累,偏袒洋人,丢失气节,致使晚节不保,为其人生写下不光彩的一页。
究其人,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为后人广为传谈的名人,与其的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修养、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勤奋。曾国藩勤奋刻苦,不仅表现在其求学生涯,当其位居要职时,还坚持每日读书,每日自省,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终成大器。
能够认识一些人,团结和争取一批人,帮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曾国藩拜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师,后来又拜官文为师,为其仕途铺平道路;结识刘蓉、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等朋友,又有李鸿章、左宗棠、塔齐布、曾国荃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冲锋陷阵。这些人,或者老师,或者学生,或者兄弟,或者朋友,曾国藩都可以团结起来,走向伟大的事业。
曾国藩读后感 篇4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她丈夫在家学习。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光了,但他也喊道:他必须读两遍。他不寻常的动机,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什么样的童话书让他在这方面痴迷,所以我决定不再读了。
老实说,读书时,我心里很激动,对曾国凡的尊重也自发地出现了,特别佩服他取缔的奖学金。
曾国凡被誉为晚清,第二皇帝第一任部长,后来被誉为永恒的终结,官模。可见,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方,他都做到了极致。
曾国凡说:老百姓公布的孙子是个大官。我不想当高级**。我想读一本聪明人的书。他认为私立学校可以学习,开放的领域和活跃的领域可以阅读。
他每天要读十页,写单词,写心脏日记,每三天写一封信,每八天写一首诗。别读这本书。一本书还没有写完。我从没看过他的书。正是这种读书精神的坚持,使他在与毛主席的文艺成就中成就了这句话。我附近有文章。
他也非常致力于阅读书的方法,每天读书,所有的铅笔点,读到基调,无声的诵读不能得到它的雄伟,不致密的田天不能探索其深远的押韵。还有一个障碍,不要看下一句,今天没地方,明天看,今年不行,明年再看。他善良、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曾国凡认为:a**应该保守,努力工作,沉着安静,什么都不要问。
曾国凡认为:**以耐心为第一含义。培训自己的事情不耐烦,没有投诉,清醒。
清醒的头脑保持安静,保持安静,以稳定男人,稳定下属做出决定。否则,像马一样焦虑只会使情况更加混乱。
曾国凡常用“平原”警告自己。一切都做,无论是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地做。曾国凡也用过不要求作为**心的方法。
他说:我读过我生活中的儒家经典,看到圣人教人建立自我,千言万语中最重要的事是“不要寻求”。嫉妒,嫉妒伤害,嫉妒宠物。
...不要摆脱“忮”,充满了刺;不要摆脱“寻求”,每天充满是脏的。我经常克服这两个,只有恨不能清理。
曾国凡一生不爱钱,所以他也会利用候选人从人民群众中选择名利。他的四次选举将是标准,第三次将是从名望和学问中选出的将军。他说:
对于人民的名声和财富,提出一点点怨恨,遇到一些不快乐的事情不满;他们与同事们打工薪水与士兵打分;小鸭鸡,不能做大东西。因此,不爱名利的士兵是第三项任务。
曾国凡在用兵时,却坚持认为士气有利于士气奖励,士兵才会勇敢。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竭尽所能,坚持执行军事方式的一种报酬,这是一个勇敢的军事大国,这是他的军事成功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国藩读后感 篇5
虎门卖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抗日史上的新篇章,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近代。此时,清朝由乾嘉盛世向衰落、衰落、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转变。但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核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众人瞩目的影响,曾国藩由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抹上了重重的一笔。怀着一颗对曾国藩钦佩的心,我读了《曾国藩传》。
一本《曾国藩传》,论述了曾国藩生平功过是非,**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科学、实事求是地总结和评价曾国藩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功用。
曾国藩,字子城,字伯函,名涤生。他从湖南双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组建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直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侯的第一人。
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读过《曾国藩传》后,我更加的钦佩他了,他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他是清朝至近代许多人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最应当值得我们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怕苦不怕累。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
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那些不会读书的人将从事农业以养家糊口。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
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
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反观这个社会,大家连一点系统的知识都没有,对知识的缺乏程度越来越深,一有问题就去“百度”。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身上亮点很多,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对他进行学习: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疆场竞斗之计、处事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决。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深厚。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能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美”;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现在,违反学术规范的现象猖獗,一稿多发、抄袭、伪造数据这类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以**方式评价人才,全民参与学术文化活动。它造成了虚假的学术繁荣和泡沫,真正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远。
尤其是学术界的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学生到大学教授都有剽窃行为。原来大学的严谨治学态度没有啦,只是靠抄袭蒙混过关,长此以往我国又怎么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学术大师,又拿什么来拯救我国的学术界呢?
我们不妨向曾国藩学习,学习他严谨认真的态度,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追求。第一,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曾国藩之子的成功是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办家庭、教孩子要注意以下十件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成功的,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松;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近几年来,许多孩子在家中已经上升到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所谓的“富二代”问题也变得愈演愈烈,“啃老族”问题在中国也不是提了一年,有的人甚至称“21世纪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相信这种说法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孩子自身发展方面一定出现了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少走弯路。
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那将是人们向曾国藩学习的有效途径。
为了让新世纪的花朵早一点成熟绽放出最美丽的色彩,为了让西方毒害中国青年的诡计不能得逞,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些自立自强成为时代所需人才,作为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进行实践的场所;家庭是不是更应该再教育子女方面少一些“溺爱”的成分,多在助他们早日自立自强上下工夫;孩子们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好好的抓住和把握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争做时代的圣贤之士。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修湘军起家,以文人治国。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队**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中,最丰富、最值得学习的是他的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因为湘军属于团训,相当于民兵,又没有军费,曾国藩克服了许多困难,集资建军。
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
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将军的廉洁勇敢和湘军的严明纪律,是他们英勇善战的重要原因,也使湘军威风凛凛。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无论何时,他都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他决心报效祖国,拯救清朝。虽然清朝最终灭亡了,但他却将一生献给了清朝。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他在管理湘军的过程中,坚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军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搞特殊,一视同仁,在湘军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态度,这将使我们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身居**,“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了12条格言,基本概括了他的交友之道。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处世之学,就会被人际关系折磨得七零八落,身心疲惫。
曾国藩在处世之学方面可谓深厚,他能观察人际之间的玄奥和复杂,能明察人际之间的是非与裂变,所以他能及早地游刃于其中,尽量不让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惹出一大堆闲话。我从曾国藩的生活方式中学到的最大的东西就是谦虚。谦卑是内在的,不是我说出来就可以做到的。现在,人们太浮躁,太张扬,太暴露。
但是,这样的做法极易招来别人的眼红和不满,最后可能会被人家陷害。因此,我们应该开始学习曾国藩的谦虚生活方式。内心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显露自己,这样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啦!
交友,是人必然的情感需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即反映其什么样的层次格调,交友必须端正价值取向。
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信任,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做到不请自来。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朋友交往必须坚持原则,那种不分是非的江湖义气,不讲好歹的曲意迁就,决不是健康的交往和友谊。
因此,我们要慎重交友。这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更有帮助和益处。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12项修养:尊重、静坐、早起、学习不
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
同时,我也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日常进展,严厉批评自己,剖析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闻名,而且以正直闻名。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
个性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有高尚人格的人才有人格,但人格是每个人都有的。我觉得很难像曾国藩那样每天都在检查自己,我们不太可能有个人魅力。但是,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格,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无法控制的欲望,只有曾国藩这样勇敢的人才能获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对于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维护阶级利益。
曾国藩所得道德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国王、臣民、父子的仁义道德。纵观曾国藩一生,我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
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人一辈子会读到许多的书,不一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感受,但是读一本好书必然可以让我们自己一辈子受益。读完一部《曾国藩传》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又带来更多的感悟。
曾国藩读后感 篇6
某硕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作用极大、很有影响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过推崇其师法,受过其种种影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至1872年3月12日)起名子城,字“伯涵”,名“涤生”。近代中国政治家,战略家,生理学家,作家,湘军创始人和指挥官。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如果有读者不清楚中国古代大臣死后被封”文正”谥号的分量,请自行网上查阅了解。
)资料**百度百科
近期有幸能够挤时间,断断续续拜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三部曲,洋洋洒洒百万字,写尽了曾国藩一生的命运轨迹,写尽了作为一个凡人的曾国藩一生的心理活动,真实而不做作。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现呈于此,博诸位看官一笑。
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时,它还在初中历史课本上。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在我们使用的历史书中,将太平天国运动定义为伟大的农民起义,具有先进性,而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统领曾国藩等人定义为**的地主阶级武装力量予以贬抑,并配之以下图,足见这其中的嘲笑意味。
但那时候,我们还年轻,只是积累少,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没有自己的见解,书中怎么说,怎么相信。以至于很久以来曾国藩在我的心目中都只不过是一个”晚清大臣”而已,本来”晚清”一词在由这种历史书树立起来的形象也极其负面,更何况只是晚清的大臣,又能好到**去?
后来大学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看到书架上陈设了很多有关曾国藩的书,出于好奇阅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也略微看过其家书,懵懵懂懂。但后来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不论是从影视剧还是一些相关书籍,隐隐约约感觉到曾国藩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对其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啃了这部《曾国藩》三部曲。
首先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语言平实,尽量把当时情景出现的诗词都引入书中具体环节,可见唐浩明先生所下功夫之大,用心之细。书中对曾国藩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不禁让人感觉到,即使取得如此丰功伟绩的曾国藩也不会有神机妙算的智慧,同样会有失策的时候,同样会有被人忽悠的时候,每当遇到阻力、遭到官场排挤猜疑,也会心情抑郁焦虑。
曾国藩不仅有古代文人积极出世的儒家传统思想,而且有抑郁、犹豫甚至几度自杀的感觉。曾国藩虽然取得巨大事业,但也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再加之蛇皮癣奇痒难忍,缠身几十年,感觉他一生中几乎没有心情舒坦的时候,一直都处于隐忍的心理状态和忧虑苦闷的情绪当中,一个十足的焦虑型人格。
还有曾国藩本人。除了在史书中的政治地位,曾国藩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三事是传统中国人最为追求的事情。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做如下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是中国古代官方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子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是明朝的王阳明,另一个是晚清的曾国藩。
从曾国藩的经历来看,他修身齐家,治军治国,用一生的时间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胆识令人激赏。
其实曾国藩的人生没有丝毫浪漫,没有少年英雄,没有轰轰烈烈、没有仗剑天涯,也没有红颜佳人。有的是”打掉牙和血吞”的时时隐忍,有的是谨小慎微,有的是克己坚持,有的是用笨办法下苦功夫的为学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屋檐下潜伏了一个贼,想等主人睡下了之后偷点东西,而曾国藩想往常一样背诵课文,直到天快亮了依然没有背会那篇文章。那贼人终于等不得了,忍无可忍跳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读后感 篇7
这是我第一次读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坦白地说,在读之前,我对它知之甚少。因此,今天写这篇书评只能算是**。
第一次见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在小学上历史课的时候,一两行文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最大“成就”—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印象就是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镇压中国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换句话说就是晚清腐朽政权的走狗。
最近看到曾国藩的名字,就是前段时间去书店买书,恰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传记,一时好奇,买了回家,想看看曾国藩到底会是怎样一个人。
这本书用了一个月读完,感觉还不错,材料翔实,立论客观,让我对曾国藩的认识也渐渐有了一点概念。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但在本书里,作者立场鲜明: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正是因为他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寿命,中国没有提早分崩离析。
而近代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早已从教科书上一边倒的积极褒扬转为较客观的历史评价,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是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运动,但是它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上,从洪秀全入住南京后给后宫嫔妃立下的“十不准”就能看出其与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没什么区别;此外,太平天国对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任何分析,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与其说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镇压,不如说是两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间的一次较量,因为曾国藩是铁杆的儒教卫道士,而洪秀全拥护的则是**教,宗教这个东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书里曾提及“记得有一位日本学者说起,曾国藩和天平天国的战争,是一幕东方的宗教战争,这话实在有几分可信。
”历史这个东西是最讲不清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历史,这里就不纠缠于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了,只谈一点,我对曾国藩本人的印象。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国藩的谦虚和执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他平时每天自己找出过失,请旁人指出过失,等到感觉过失存在时,再用极大地毅力来改过。不管怎样,不管处于什么时代,这种虚心求过,严于律己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曾国藩读后感 篇8
能屈能伸善于隐忍: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在前期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屡战屡败,在官场也是处处受到了钳制,几次不堪其辱自杀未遂,但这些困难也磨练了他的心性,不断总结,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除了这些,他还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求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时常写信指点兄**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形成了闻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等家书,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纸上拜碣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这本书对于我们自身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就是要善于学习,国际公司的人在全世界开疆扩土,每到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法律,语言,风俗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其次就是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现在水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市场开拓日益艰难,可能做了很多市场开拓工作,但结果不甚理想,但我们不要气馁,只要我们努力进取,不怕困难,不断的总结提高,最后一定会有回报的。
对于个人而言,要学习曾国藩身上的修身,治学,养性,治学首先要做到坚持不懈,他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日记,这种坚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难成大事,关键缺乏的就是坚持,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不成功都难,曾国藩在研习二十三史时,那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之人。曾国藩在治学方面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其次还要学习他治学的“专”,他在给几位弟弟的信中写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曾国藩强调的治学要专说出了做学问的关键。
虽然他说的是做学问,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适用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干什么事都干不出成绩,除了缺乏坚持外,还有一点就是不专,这山看着那山高,一阵对这感兴趣,一阵又对那感兴趣,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专心去把一件事情干到底。我们敬爱的谭靖夷院士就是治学方面的大家,他为自己热爱的水电事业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不断地学习,进取,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是我们水电人的榜样,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最后,希望自己的一点体会能使大家有一点触动,是到了拼搏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曾国藩读后感 篇9
陈长芳,体育学院08级01班
在我的历史老师的推荐下,在寒假期间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曾国藩传》这本书,没有想的是,不喜欢读书的我竟然迷恋上了这本书。
曾国藩,晚清时期一个传奇式人物,建湘军、平长毛、兴洋务,由一介书生成为官居一品,汉人中最**位大学士,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贼,有人说他是大功臣,所以在我们读书时,教材上也很少提及。但有一点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以义理为主,以经世致用为辅,他以儒学为主,诸子百家为辅,他将宋学与汉学兼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他能够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能够及时对自己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局,让自己立于不败。
对于曾国藩,毛泽东高度地评价为:真正探得“大本大源”,达到超凡入圣境界的,只有曾国藩一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也这样称呼:
“我老师文正,真大人先生也.” 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来说,曾国藩的治学之术更值得我们去推崇,那么他身上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把这本书反复读了几遍后我觉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勤奋好学、深思求新。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在理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扰民,主张严惩**污吏;在治军方面,他提出“选将之道,诚为至要” 、积极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兴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组建长江水师,用先进的装备武装军队;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著有《经史百家杂钞》,尤以《曾文正公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农为第一要务”等。这些思想大多为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二是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曾国藩认为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腐败,而官吏的腐败则是由于人才的匮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
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所以,经他发现举荐的人才不可计数,大到总督、巡抚,小至到管带、营哨等,这些人为清王朝的稳固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藩功不可没。
三是意志坚强、临危不惧。曾国藩到北京参加会议,两次失败,但他并不气馁,但他更加努力,终于第三次再试。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
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 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
四是心胸开阔。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因两人政见不和,多年不通问讯,外人传闻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当李鸿章问曾国藩“谁是当今第一人?”时,曾国藩却说左宗棠雄才大略、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第一人非他莫属。
李鸿章大惑不解,曾国藩称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人之间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个人私情。后来,左宗棠得知后感到惭愧。曾国藩在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期间,曾与归其节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因厘金分配问题发生争执,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自己,事后曾国藩还是主动反省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失误。
正因为他襟怀坦荡,易于合作共事,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五是严格要求自己。曾国藩对自己和家人都很严格。30岁时,他做了一件青缎马褂,只有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次,30年后,衣犹如新;南京都督任职期间,他让妻子和儿媳每晚纺织布艺做饭;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在承担职责方面,他总是督促他们身先士卒,**行赏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并嘱咐他们: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当他得知叔叔打着自己的旗号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以制止,劝阻家人,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也不可与他人“构衅争讼”,以免让地方官难堪或鄙视;他的儿子在其谆谆教诲下,也都非常出色,其中长子曾纪泽靠自学精通英语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
正是曾国藩自身具备这些常人没有的优点,才使他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成为一代英雄。
从曾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给了我“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第一次惊觉,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曾国藩读后感 篇10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看完后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阅史料,生动、客观地描述了曾国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从湖南湘乡荷叶塘的一个农家子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与见识拜相封侯,实在是给我们这些农家出生的穷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连毛泽东主席就说过: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实在是我偶像的偶像啊!
特别是从《曾国藩》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清末最重要的大臣,无论是修身养家、治军教子,他的眼光和见识都让我受益匪浅。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
他给我的启示是,规定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就不要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
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上只有知识和思想流传已久。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
一个掌握了自己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下定决心,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
偷窃,害群之马,只有知识和思想不会与你分享。“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对认识和用人培养人才也很感动。他培养了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和现代中国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很远。有人认为这与时代不符,但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是芳香。我喜欢传统文学,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和才能,虽然他们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每一个思想,每一分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真是“劳动创造了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
但当你经历了人事,你不得不后悔你没有和他一样的生活。
曾国藩读后感 篇11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
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
曾国藩的节俭也表现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他认为,日常的家庭管理应该收集一些零碎的物品,如碎布和小纸片,以备使用。如他所言:
“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节俭,还多次告诫家人、下属和朋友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
“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吃一顿饭,花费上万元;买一部车,支出上百万;购一幢豪华住宅,耗资上千万。我们的国人在花钱时,心不跳,面不改色,绝对是出手阔绰、一掷千金。
于是,世界各国都为中国富豪惊叹和折服,各种豪华奢侈品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名贵珠宝、服装、汽车等迅速在中国安营扎寨,生产商和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奢侈不仅仅是富人的权利,许多单位和机关也不甘示弱,相互攀比,纷纷斥巨资兴建广场楼宇。广场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高,办公室越来越宽敞,装修越来越豪华。
曾国藩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却对“求富求贵”之念存在畏惧之心。越是后来,越为强烈,简直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几乎无一日不“俭”,无一日不戒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面对今天的奢侈风,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感觉。
或许长叹一声,为我们缺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明而发愁吧!
可以说,像节俭这样的小事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值得注意。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然而,节俭并不是像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关系到一个人的名誉和事业,甚至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
对个人来说,奢侈会助长贪婪。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物质欲望,必然会误入歧途;对于家庭来说,奢侈放纵的人很少有两代人,而且都没有好下场。勤俭持家在修身养家、当官治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听听曾国藩的建议。
他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为了无愧于先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