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骂死的王司徒,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王朗算是被《三国演义》黑惨了,都说读书人最看重脸面,而王朗堂堂经学大家,一代儒宗,却被诸葛亮一顿臭骂,最终怒火攻心,坠马而亡。
而在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唐国强那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让王朗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诸葛亮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桥段仅仅只是小说杜撰,正史中根本就没这回事儿,人家王司徒根本就没和诸葛亮在阵前打过嘴仗。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那更是无稽之谈。《三国演义》之所以要这么安排王朗,主要是因为书中“尊刘贬曹”的这么一个主观倾向。
“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此外,王朗一家在三国魏晋历史上都是有着很大分量的,其子王肃,乃是著名经学家,位列文庙七十二子。其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更是一代贤后。正所谓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诸葛亮作为小说中超级嘴炮,骂死一个普通人算不得什么,只有王朗这种级别的才能当他的对手。
历史上的王朗其实人挺不错的,德才兼备,尊师重道,爱护百姓。
王朗是太尉杨赐的学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赐死后,王朗不惜弃官为老师服丧。后来,王朗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王朗在任期间,爱护百姓,好施仁政,所以王朗颇受爱戴。在江东那一块,算得上是德高望重。
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於是除之。居郡四年,惠爱在民。
众所周知,江东乃是孙家的地牌儿,所以王朗在那里待不长。
当初小霸王孙策率军横扫江东,所向披靡,许多人都被孙策吓破了胆。比如豫章太守华歆根本就没打,直接投降。而身为会稽太守的王朗,自觉身负皇恩,有为朝廷守土的责任,于是孤军迎战孙策。要知道当时孙策已经拿下大半江东,声势浩大。王朗则是孤军奋战,劣势巨大,但是王朗依旧坚持抵抗。
孙策击败王朗之后,看重王朗的名气,想召他当账下做事。但是王朗没答应,毕竟自己乃是汉献帝亲封的太守,没能给朝廷守住城池已经是失职,怎可还为军阀效力。况且之前孙策可没跟他客气,从会稽出来,一路上穷追不舍,最后自己都出海逃亡了,孙策依然没有放过他。走投无路之下,王朗这才投的降。所以,对于孙策这个人,王朗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更不要说为他效力了。
因为被孙策打破了产,自己又不愿为孙策效力,所以王朗过了一段苦日子。不过,这期间,王朗依旧不忘帮助亲舅,这人品绝对是没的说了。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后来,曹操征召王朗,王朗便去了许都做官,并由此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一员。那么肯定有人会说,同样是军阀,王朗因为忠于汉室而不为孙策效力,怎么为曹操效力就可以了。事实上,孙策和曹操不一样,当时的孙策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名不正言不顺。
而曹操的手上可是有着汉献帝这张王牌,他征召王朗用的乃是汉献帝的名义。换句话讲,在当时为曹操做事儿,其实就是在为朝廷做事。所以,王朗的这种行为,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至于后面曹丕称帝,立魏代汉,那同样也是汉献帝禅让而来的,法理上算是汉朝的延续,属于天下正统之所在。王朗为曹丕效力,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相对而言,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则更像是一个非正统的割据政权。站在王朗的角度而言,诸葛亮才是所谓的乱臣贼子。
正是这个原因,王朗曾和华歆、陈群他们,多次写信规劝一些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从而惹上了诸葛亮,被诸葛亮以一篇《正议》回怼。这应该就是《三国演义》关于“武乡侯骂死王司徒”这一桥段的历史原型。但这种劝降蜀汉,只是各为其主,立场不同罢了,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再者说,王司徒也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要是诸葛亮真的接受了,那国家早点归于一统,也能让百姓免于兵戈之苦。
所以,王朗并不是什么贰臣,他的忠义人品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王朗在曹魏当官,做的都是于民有利的好事儿,是一个好官。和当初在会稽当太守时一样,王朗在曹魏同样是致力于体恤民生。他曾多次进言,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祖述尧舜之际,割奢务俭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详刑慎罚之教
所以,单从做官来讲,王朗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总结来讲,历史上的王朗,完全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老好人。首先他是高才博雅的一代大儒,可谓是德高望重。其次,他恭俭节约,乐善好施,不仅能严于律己,还能帮助他人,人品高尚。
总之,无论做官还是做人,王朗都算得上是当世之典范。
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然而,这样一个德行高尚的历史人物,却成了大家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实在是有些悲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