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朱棣的皇位来的并光明正大,朱元璋传位给朱标不久,朱标就因病去世,于是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作为朱允炆的四叔,他所拥有的的江山是从自己侄子手中夺过来的,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幕会在自己的后辈中上演,结果却是不同。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立谁为太子?朱高炽是朱元璋的长子,可是朱元璋不是很喜欢他,只会死读书,一点射骑都不懂,相比于于他,次子朱高煦更像年轻时候的自己,有勇有谋,还在战乱中多次救下朱棣,可是这样为什么选择了朱高炽?
一、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棣通过发起靖难,从自己的侄子手中的得到了皇权,他了解自己的长子朱高炽,也了解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他知道二人极为相似,都是一个饱读诗书,为人保守,缺乏野心与进取精神,将自己背负着骂名打下的盛世交给这个“朱允炆二号”朱棣担心啊。
朱高煦和自己的傻胖哥哥不一样,他和朱棣年轻的时候极为相似,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在靖难的多次战役中表现的都非常英勇果敢,并且说一切许诺的话,言外之意就是要将皇权交给朱高煦,虽然这只是为了鼓舞朱高煦的士气,可是他当真了。
朱高煦再像朱棣他也不是朱棣,他为人有勇无谋,从后面的种种事迹中就可以看出,此人也就是一个愣头青,做事情不去考虑后果,为人十分嚣张跋扈,不懂得收敛,这一点和韩信倒是很像,朱棣自然也不敢将社稷交给这样一个莽撞之人。
朱棣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燧,朱棣登基的时候朱高燧年纪尚小,朱棣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像朱允炆一样,年纪小小的肩上的担子还那么重,另一个,朱高燧瘦瘦小小的,没有一点帝王之气,所以朱棣不予考虑朱高燧,皇位之争就落在了朱高煦和朱高炽的身上。
二、选择朱高炽的原因
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个问题对朱棣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不会因为世俗来影响自己的判断,就像自己从侄子手中抢过皇权一样,他如果畏惧,自然也不会这么做,但是迫于朝内大臣的压力,朱棣也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换言之,如果朱高煦是长子,朱棣一定不会纠结。
当朱棣在两个儿子中犹豫不决的时候,朝廷上的大臣分成了两个派系,一方支持朱高煦,一方支持朱高炽,这些都被朱棣看在了眼里,派系之争,扰乱朝廷纲纪暂且不提,万一这两个傻儿子听信了谗言,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该如何是好,朱棣决定立太子,刻不容缓。
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朱棣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谢缙,他不属于任何派系,又是一位大儒,深得朱棣的信任,谢缙知道朱棣的顾虑,并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好圣孙”。
当时年仅六岁的“好圣孙”朱瞻基已经表现出了超出他这个年龄段的聪慧,正如朱高炽年幼的时候一样,饱读诗书,不同的是,朱瞻基也在练武练拳,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朱棣想到这一点便决定了,传位于朱高炽。
即使朱高炽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皇帝,即使他没有什么作为,那当他的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的时候,会将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朝继续发扬光大,为了大明朝的长远发展,朱棣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是他认为自己军功赫赫,又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对皇位虎视眈眈丝毫没有隐藏,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区区藩王之位是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朱高煦被封为藩王之后应该立刻前往封地,但是他却迟迟不肯起身,在京城呆了十二年之久。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煦更加肆无忌惮,但是身为长兄的朱高炽并没有处置他,打压他,反而是给予更高的赏赐,可这并不能满足朱高炽,当朱高炽去世,太子朱瞻基回京奔丧的路途中,朱高煦命人在半路埋伏,准备行刺。
朱瞻基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绕道而行,等到朱瞻基登基之后,也是选择用同样的方式来安抚朱高煦,可仍旧没有收住他的策反之心,起兵造反失败被俘虏,当朱瞻基看望他的时候,他还绊倒身为帝王的朱瞻基,这一行为彻底惹怒的朱瞻基。
于是朱瞻基令人抬了个铜锅,周围点上柴火,生生将朱高煦烤死,造成亲人反目这一件事的罪魁祸首其实是朱棣本人,他横竖看不惯朱高炽,他又在靖难中承诺了要将太子之位传给朱高煦,给了他希望却又亲手摧毁,这就让一颗仇恨的种子种下,慢慢生根发芽。
朱棣喜爱朱高煦,能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可是他们毕竟不一样,朱棣有远见而朱高煦就是一介莽夫,凶悍且粗鲁,这么看来这样的一个人朱棣会真的喜欢么?给出的承诺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需要朱高煦帮自己打赢靖难之役罢了。
三、总结
朱棣作为一个藩王可以与朝廷对战,并且打赢的原因是因为他可以高瞻远瞩,并且朱允炆时期,朝廷内部因为朱元璋大肆杀害功臣,导致有内忧的时候,朱允炆无兵可用的缘故,幸运占了一大半,到了朱高煦的时候,朝廷内部的士兵已经韬光养锐许久,不在像从前一样。
更何况朱高煦没有朱棣一样的计谋与心智,造反失败也很正常,表面上朱棣是喜爱朱高煦的,但是其实朱棣都没有看上这两个儿子,只是因为朱瞻基的缘故才传位于朱高炽,连自己的儿子都算计,心机可见一斑,不过,朱棣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自己打下的大明能繁荣昌盛。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