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即唐肃宗,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叛军攻克潼关,玄宗决定暂避蜀中,行至中途发生了“马嵬驿兵变”,之后在一帮父老的劝说下,太子李亨与父亲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入蜀,而李亨则北上灵武,私自登基为帝,继续指挥平叛大业。
其实,李亨做出北上决定时也很艰难:首先,此举实为抢班夺权,意味着父子决裂,只有光复两京,判定叛乱,自己才不至沦为叛逆;其次,叛军风头正盛,能否打得赢?第三,军队与文官是否支持自己?这些都是未知数。
但李亨做得很好,很快就聚拢了军心、民心,使灵武成为天下抗击反贼的政治、军事中心。仅仅在三个月后,就向叛军发起了反攻,一年多就光复了两京。
然而,功劳归功劳,却掩盖不了李亨抢父亲皇位的事实。但长安已经光复,于情于理,都不能让老爷子继续流落蜀中,父子总要相见。
再说,老爷子当了四十五年皇帝,号召力太大,不将他看住点,一不高兴将皇位收回去,岂不是全玩完。最重要的一点是,老爷子可以解决让自己始终不能释怀的问题,名分。
但是,老爷子回来一旦气急,削自己怎么办,让天子的脸面往哪搁!他该如何面对父亲呢?为此,李亨着急上火,成了最大的心病。
其实,在如何面对父亲玄宗这件事情上,李亨身边的高人,中唐时期著名的布衣宰相李泌,早有对策,并通过两件事情提醒了他:
第一件,一次,肃宗对李泌说,光复长安后,一定要下旨将李林甫那个恶贼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狠。而李泌却说,仇人一是一具枯骨,无知无觉,有何意义!肃宗不悦。李泌说:你是想让太上皇因此而不安与愧疚吗!李亨顿时恍然大悟,皇位还没确认,与太上皇的关系还得维持啊。
第二件,张良娣与肃宗感情很好,又是玄宗姨妈的孙女。所以肃宗想册封她为皇后,又被李泌阻止了。不但如此,议立太子之事也被李泌阻止了。他说:“陛下灵武登基,都是群臣拥立,是为了平叛才被迫为之,并不是为了私利。像册封皇后,立太子这样的家事,还是等太上皇的诰命为妥。”
看来,李泌不但文武双全,而且将人与人之间那点事也琢磨通透了。的确,李亨面对玄宗最稳妥的方式便是公私分明。我当这个皇帝,是为了平叛大业,是出于公心。以权谋私的事情我一件没干。
李亨虽然理解了李泌的意思,但邀请太上皇回京时还是出现了错漏。李亨给父亲上表,请父皇返回后继续当皇帝,自己仍回东宫当太子。李泌大感不妥,但表奏已然无法追回。便建议以君臣的名义再一次上表,只说圣上思慕恋晨之昏,请上皇回京以尽孝道。
果不其然,玄宗接到肃宗的上表,茶饭不思,对左右说:“告诉皇帝,将剑南道给我就行,不回去了。”内心寻思,你刚到灵武三天就急不可耐的登基,如今收复了长安,反倒说要返回东宫,鬼都不会信,这兔崽子又耍什么花招呢!
但是,当收到群臣上表后,玄宗喜笑颜开,随即下令回京。
两封奏表虽然目的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前者是皇帝的口吻,声称退位,而玄宗回来就成了抢皇位,说不定半路就得挨黑枪,他当然不敢回来。而后者,只是以儿子身份要求为父亲尽孝,天经地义,玄宗觉得妥帖,才敢回来。
李泌真是洞察入微,将玄宗的心态也摸透了,他对惴惴不安的肃宗说:“人臣尚七十而传,况欲劳上皇以天下事乎!”的确,已经七十三岁的太上皇,已贪恋皇位,此时最大的心愿便是体面地颐养天年。
玄宗一辈子大风大浪,十分精明。早在父子分道扬镳,南下蜀中时,就明白自己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太子灵武登基的消息传来,玄宗虽还是太上皇,但余生也只能看这个儿子的眼色了。
于是,他很自觉的下诏传位,将儿子恭维了一番。并且传位十分彻底,只保留知情权,毫不掣肘。回京之前,为了进一步讨好儿子,有下诏追封他的生母杨氏为元献皇后。
玄宗回京,肃宗在长安迎接,父子见面,肃宗脱掉黄袍,又是“匍匐捧足”,又是“涕泗呜咽”,表演得十分夸张。就像一个富二代在老爹面前卖萌,表面是个好孩子,实际惦记着老爹的钞票。
而玄宗则表现得十分坦荡,敞开心扉的说:“天数、人心,皆归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于是,肃宗又穿起了黄袍,左右文武高呼万岁。如此,名分确定,擅自登基的罪过,算是揭了过去。
回长安时,肃宗在斜前方为玄宗引路,表现得毕恭毕敬。玄宗感慨地说:“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玄宗真觉得皇帝为他开道显得尊贵吗?当然不是,他是想表达十分满足退休的生活,再也没有野心。
回到长安,父子二人又上演了一出互相吹捧的大戏,太上皇为肃宗加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肃宗则为太上皇加尊号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这些虚礼虽然华而不实,但却宣扬了肃宗统治的合法性,进一步确立了令肃宗心里发虚的名分。
玄宗与肃宗父子各有对方想要得到的东西,使父子相见,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尴尬,反而皆大欢喜,父慈子孝,也算各得其所。
经过此事,唐肃宗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当他的皇帝。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