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姜维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七年(254年),后主刘禅拜姜维为大将军,执掌兵权,继续北伐曹魏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公元262年,蜀国大将军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可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兵临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蜀国灭亡后,姜维试图恢复蜀汉,所以假意投降,勾结钟会反叛,事败被杀。由此,在笔者看来,不管是地位,还是战绩,或者是对蜀汉的忠诚,姜维都当得起蜀国最后名将的称呼。那么,问题来了,姜维是蜀国最后的名将,那么东吴、曹魏最后的名将分别是谁?
东吴最后的名将
一方面,在笔者看来,陆抗完全可以称之为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长沙桓王孙策外孙。虽然说虎父无犬子,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很多名将之子的表现,往往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比如曹真之子曹爽,就被司马懿诛杀,再比如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就败给了邓艾。而就陆逊之子陆抗来说,不仅没有辱没陆逊的名声,甚至在一定程度可以和他父亲相提并论了。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来因为战功的积累,陆抗得以在吴国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
孙皓这位皇帝在位时,陆抗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公元272年,吴国西陵守将步阐降晋,吴派陆抗讨伐步阐。西晋朝廷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援救步阐,陆抗率主力对杨肇军进行阻击。两军接触后,陆抗部将俞赞投降了杨肇,吴军情况十分危急。但是,在各方面形势都极为不利的背景下,陆抗还是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取得了西陵之战的胜利。在此之后,陆抗被孙皓这位皇帝拜为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陆抗:“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曹魏最后的名将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就魏国最后的名将,应该就是钟会和邓艾这两位消灭蜀汉的功臣。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结果,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与此同时,钟会则率领曹魏大军的主力攻破蜀汉的汉中防线,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
在此背景下,趁着姜维和钟会对峙在剑门关一带的机会,邓艾选择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等到邓艾进入到蜀汉腹地后,后主刘禅派遣诸葛瞻等人前往绵竹一带抵抗。在绵竹之战中,邓艾取得胜利,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沙场。不久之后,邓艾成功兵临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结束的序幕。
在蜀国灭亡后,邓艾和钟会都获得了官职上的晋升。其中,邓艾被封为太尉,而钟会则被拜为司徒。不过,公元264年,魏国大将邓艾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钟会来说,钟会在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之中,时年四十岁。而在钟会引发大乱时,蜀国名将姜维也被杀害。因此,对于曹魏和蜀汉最后的名将,几乎都在一个时期相继被杀。
最后,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历5月2日),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同年十二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也即在蜀国灭亡后的第二年,曹魏也被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所取代了。至此,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和曹魏相继告别历史的大舞台。而就东吴来说,则依靠陆抗等名将抵抗强大的西晋王朝。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在晋灭吴之战中,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伴随着东吴的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彻底结束。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