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大多数人眼前浮现的都是一副苍老的面容下,低沉的声音,在吟诵着千古名篇,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下,杜甫似乎总是愁眉不展。
这肯定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杜甫,这个被誉为中国最高头衔的诗人,因为唐朝诗人比较多,所以对杜甫的地位有所误解。
中国所有领域,最高评价永远都是圣,比如说文圣孔子,武圣关羽,画圣吴道子等等,诗圣杜甫是对杜甫成就最高的肯定。
其他的什么诗仙诗魔诗鬼这些统统都是唐朝牛气诗人中的一个,跟李白的诗圣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投降,包括的李白的诗仙在内,也要比诗圣低一级。
但关于杜甫最大的误解,其实是他的人生,每个人都年轻过,这看似一句废话,却隐含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杜甫的年轻时代,恰好赶上了唐王朝的盛世。
作为官宦世家的杜甫,其实也有着跟李白一样的另一面,那是整个大唐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杜甫一生最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祖宗很牛
中国社会结构,唐于宋是个分水岭,唐之前的社会,是贵族社会,而宋朝开始,中国社会就彻底演变成为平民社会。
贵族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社会上世家大族控制着大部分社会资源,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代是晋朝,连皇权都要受到世家大族的威胁。
到了唐朝这种情况已经好很多了,尤其是在武则天的打击之下,社会上传统的豪门已经收敛了很多,但基本上还维持在一个贵族社会的特征。
贵族时代,人们对于出身门第是很在乎的,李白自吹是皇族,那基本上就是醉话,跟他一贯夸张的风格是一致的。
但杜甫身上,还的确是有皇族血统,杜甫的外婆是唐太宗的重孙女,毕竟中国古代是个男权社会,所以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及,但杜甫确实是有李唐皇室血统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比很多人无厘头的攀附强多了。
杜甫家族,那也是妥妥的名门望族,尽管不是最顶级的,但也是非常显赫,杜甫年轻的时候,喜欢说杜预是自己的十三世祖。
杜预是晋朝平蜀灭吴的重要人物,史称有“左传癖”,就是说他有喜欢《左传》到成瘾的地步,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这么一个人。
学生时代的噩梦《滕王阁序》里,王勃拍马屁说,王将军之武库,这个就是把在座的这位王将军,比作是杜预,因为杜预有杜武库的称呼,这是比喻他胸中就像武器库一样。
可见杜甫成名之前,杜预在唐朝人心目中的形象,老杜家是世代为官,古代知识的传播,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所谓的世家大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垄断了知识,世代为官也就意味了,家学渊博,为每个后代都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机会,普通人家根本就没有。
杜甫的爷爷是杜审言,也是个有名的诗人,尽管风评不太好,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就是在武则天宠臣负责的机构里做过事而已,那里面选的本来都是天下的有才之士,况且那本身也是以国家和皇帝名义搞得。
杜甫的父亲是个五品官,属于唐朝“高级官员”的分水岭,因为在唐朝五品就可以挂宰相职,当然五品不算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进入高级干部的行列了。
鲜衣怒马的时代
杜甫出生的河南巩县,以为父亲长期做官,杜甫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洛阳姑姑家长大的,当时的洛阳虽然不是首都,但繁华程度不亚于长安,甚至比长安还要繁华,而且武则天时代也做过首都。
杜甫就是在这样一线城市长大,小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他七岁就写下了第一首诗,九岁就能临写虞世南的榜书大字,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因为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角了。
一些当地名士夸他是班固、扬雄再生,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评价了,杜甫的天才不亚于李白,只不过李白把天才都外露了,李白则把天才转化成了另外一种形式,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
世代为官的大家族,往往结婚都找的是门当户对的,杜甫的老婆是弘农杨氏,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大姓,而且是唐代著名的五姓之一。
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过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摧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个不娶五姓女,指的就是唐代著名的五姓。
这五姓有时候连皇帝都看不上,他们只找门当户对地结婚,足见当时这五姓有多厉害,顺便说一句,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的姓氏也是五姓之一,这样你可能就更能理解他和张生之间结合的不易了。
杜甫娶了弘农杨氏,正是鲜衣怒马好少年,而此时的杜甫并不急于考取功名,他要去游历一番,唐朝时代的科举,并不完全看重考试成绩,还需要有名人的推荐和名气,而贵族子弟的游历在当时非常普遍。
在杜甫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规划自己的江南旅游,主要是在洛阳文化圈里浸润的孩子,想要去看看六朝金粉之地,那是和北方完全不同的风貌,那里的文学气象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趟长达三年多的旅行里,年轻的杜甫玩得很惬意,没什么经济压力,他在江南停留了三年,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毕业季,只不过杜甫这可是超级豪华毕业大旅行。
三年后才为了参加进士考试,匆忙回到家乡,不过就算是天才,玩得太久也不行呀,结果他这一次考试就落第了。
但杜甫并不在意,二十四岁的他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杜甫就开始规划自己的第二次旅行了,那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在这次去山东的途中写下来的。
杜甫在人生最好的十年里,过得完全是公子哥一样的生活,潇洒快乐,自由奔放,热情豪迈,锦帽貂裘,轻骑骏马,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大唐盛世为这一切提供了最好的背景图。
而在游历之中,杜甫也接触到了民生,了解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结识了不少朋友,这其中和李白的相识,最为人津津乐道。
那一年,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四十四岁,杜甫并不是李白的小迷弟,按照杜甫的身份,他显然比李白高。
但李白的人格魅力,显然也让杜甫颇为感慨,两个人结伴同游,从他俩留下的诗歌也能看得出来,他们这段时间里经常一起打猎骑马,呼鹰捉兔,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谈论的还是国事。
讨论国事,说明杜甫已经在考虑自己的前途了,但国事在这个时候,似乎并不好,唐玄宗成平日久,自然生出了懈怠之心,李林甫高力士杨贵妃这些围着他身边的人,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只贪图享乐的皇帝。
凭一人之力撑起律诗
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让所有人都蒙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这里开始,杜甫变了,他不再是那个轻浮的青年,开始用生命在观察和思考。
前面说过,杜甫的天才表现在另一个方面,杜甫有句诗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惊人死不休,这话说得并不夸张,杜甫把他的天才,都用在了对格律诗的研究上面。
我们现在读杜甫的诗,莫名地觉得就是好,这可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杜甫把音律研究到了极致,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律诗发源于南朝时期,他们发现了音韵之美。
我们现在借助汉语拼音,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声母韵母这种规律,但古人没有这种知识,他们发现双声叠韵之后,就异常的兴奋。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个音节韵母相同,这样组合起来的语句非常好听,律诗里面、押韵、平仄、对仗,目的都是为了让诗歌读起来更好听,双声叠韵就是其中一种技巧。
你要是把诗歌的规律,反着来,那就是绕口令,我见过最难的绕口令是: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发挥会发黑。黑化肥挥发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发黑会发挥。
这里面就是把双声和叠韵反着来用到极致,H和F作为声母,EI作为韵母反复地切换和紧挨,让这个绕口龙成了噩梦级别的。
而杜甫,就是那个把律诗发扬光大的人,甚至可以说没有杜甫对律诗的研究,律诗就不会有以后的高度和地位。
杜甫之前,古诗盛行,李白写的绝大部分都是古诗,杜甫之后,律诗开始大行其道,看杜甫这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就算你完全没有格律对仗知识,你也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事实上如果我们学习过律诗的规则,这首诗的音律、对仗之复杂工整,从纯技术的角度上讲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更不要说全诗意境高远。
杜甫对于诗句的精雕细琢,最终让他的诗歌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真正让李白诗歌能够传诵千年的,还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他的思想。
国家不幸诗家幸
杜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全方位记录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风貌,有诗史的称号,三吏三别这些诗,杜甫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的担忧。
杜甫到了后期,胸怀显然变得更大了,心中想的都是百姓的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完全站在了另一个高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不仅心中有国,他对家的那种思念,也成为一种恒久的思念,尤其是晚年的杜甫,在外漂泊,写出了许多关于思念,关于亲情,关于故乡的诗歌。
有国有家,这样的诗才有生命力,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清朝人赵翼说过一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突然遭遇的变故,的确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但如果杜甫有选择的话,他宁可不要这种创作,更希望国家一直平静下去吧。
杜甫是不幸的,遇到了丧乱,但中国历史是幸运的,有了杜甫这样的人,繁华时代,人们关于李白可能更多一些吧,毕竟他身上烂漫的气质很多。
杜甫并不孤独,他的诗歌会一直被后人传颂,他住过的草堂也经常有人过去平调,这盛世,已如诗圣所愿,广厦千万间,寒士俱欢颜。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