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是指蜀汉对曹魏的进攻。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诸葛亮的继任人选。对此,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李福连忙说:“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蒋琬和费祎,无疑是诸葛亮明确指定的继承人。
其中,就蒋琬来说,在公元234年被后主刘禅拜为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也积极在公元234年到公元246年的十多年时间中,蒋琬执掌蜀汉朝政,接替了诸葛亮的工作。而在蒋琬去世后,后主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愿,让费祎接替了蒋琬。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诸葛亮指定的继任人选,费祎为什么不赞成姜维北伐,并且对姜维北伐进行限制呢?
一
首先,《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羌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延熙十年(247年),在蒋琬去世后,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羌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限制,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姜维北伐中原,费祎秉承着不赞成的立场。当然,想要完全阻止姜维北伐,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在此之前,诸葛亮就坚持北伐中原。不过,对于费祎来说,却选择限制姜维北伐的规模,促使其每一次进攻曹魏的兵马,都不超过万人。
二
当然,针对为何要限制姜维北伐中原,费祎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在执掌蜀国大权期间,费祎向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在费祎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姜维等武将,在个人能力都远远比不上丞相诸葛亮。对于诸葛亮来说,生前五次北伐中原,都没能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何况自己和姜维呢?
既然才能不如诸葛亮,那么,现在最好的策略就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采取防御为主的思路。至于北伐中原的功业,则等待之后有能力的人来继承了。如果继续北伐中原,损耗蜀国国力,万一出现什么闪失,那么就是悔之莫及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蜀汉实力相对较弱,曹魏势力相对较强的背景下,费祎限制姜维北伐中原,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后,曹魏不断增强西线的兵力,这已经让蜀国失去了掀翻曹魏的机会。
三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蒋琬去世后,费祎成为蜀国事实上的丞相。因此,费祎的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和增强蜀汉的国力,而大规模的北伐中原,只会消耗蜀国的国力。对于蜀汉来说,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只要益州这一州之地,其总的人口还不到100万人,兵力更是只有10万人左右。对于这10万人,显然不能全部用在北伐中原上,比如南中、永安、江州等要地,都需要布置兵力来镇守,至于都城成都等地,也需要预备一定的兵力。
所以,姜维在北伐中原上,最多只能动用数万兵马。不过,因为人口较少,粮食运送也比较困难,即便是数万兵马,都会对后方的粮草供应形成不小的压力。于是,费祎作为蜀国事实上的丞相,选择将姜维北伐的兵力限制到一万人以下,这样就不会给后方补给带来太大的压力。
四
最后,除此之外,在笔者看来,费祎之所以反对姜维北伐,也是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古代历史上,武将和文臣之间的矛盾,几乎是长期存在,所以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将相和”,这才能让后人为之称赞。对于姜维来说,不仅是一位武将,还是一位来自于曹魏的降将,虽然姜维之前获得了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但是,在诸葛亮、蒋琬去世后,姜维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并巩固自己在蜀国的地位,于是,北伐曹魏,建功立业,成为姜维最合适的途径。况且,北伐中原,也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与此相对应的是,费祎作为文臣,其主要任务是治理天下,而不是执掌兵马,在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不希望再出现兵权和相权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情况了,况且,后主刘禅对于北伐中原,也不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在此背景下,费祎选择限制,或者说是不赞成姜维北伐的立场,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让姜维大规模北伐中原的话,很可能导致费祎在蜀国的边缘化,这是后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不过,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朔日,费祎被刺客刺杀。在费祎去世后,姜维挣脱了束缚,得以大规模的北伐中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损耗了蜀国的国力,成为蜀汉被曹魏消灭的原因之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