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最后被司马懿夺权的真相是什么?罪魁祸首是谁?_过程真相详细揭秘

曹芳最后被司马懿夺权的真相是什么?罪魁祸首是谁?_过程真相详细揭秘

日期: 人气:
商城:爱追剧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按理来说,高平陵事变时,距离曹丕去世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为何还说曹丕应该对此负责呢?我认为应该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原因之一:司马懿在曹丕手中开始得到重用

  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使我们始终认为司马懿在曹操手中不得重用,是因为曹操对司马懿有防范之心,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司马懿资历过浅。在我们印象中,司马懿似乎一出场年龄就已经很大了,实际则不然,司马懿不过比曹丕大了8岁而已。

  司马懿初次入仕是在建安六年(201年),而正式入仕则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担任丞相之后,且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到手下的,原因是司马懿认为曹操乃宦官之后,不想在其手下为官。此后,司马懿奉命与曹丕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从时间来看,司马懿入仕时间显然较晚,曹操当时身边已经是人才济济,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辅政班底,文有荀彧、程昱、贾诩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后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将等猛将。这也是司马懿很难获得重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晚年,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权力圈子明争暗斗。因长期与曹丕来往的原因,司马懿自然就成了曹丕一派,而除了司马懿之外,拥护曹丕的还有贾诩、崔琰、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而拥护曹植的则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后,由于拥有了“从龙之功”,司马懿自然开始得到重用,被封为河津亭侯,担任丞相长史。而在曹丕坐上皇帝宝座后,司马懿便被任命为了尚书,不久后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同时,随着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渐渐老去,使得仅比曹丕大8岁的司马懿有了极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司马家族之后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关键所在。

  原因之二:曹丕对宗族和外戚势力打击过于严重

  或许由于曾经与曹植争夺继承人的原因,亦或许曹丕汲取了两汉时期外戚、宗室干政的弊端,曹丕在位期间,对曹氏宗亲和外戚防范极为严密,这虽然一定程度加强了皇权,但也使得曹氏宗亲势力在朝中的影响力和权力都开始急速缩水。

  曹丕登基之后,明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也就是说大臣们不得随意向太后奏事,太后、皇后家族成员不得担任辅政大臣,且不允许无功享受封土之爵(列侯以上爵位),这严格限制了外戚的权力。

  同时,大肆削夺藩王权力,命令他们无事不得进入京师洛阳。同时下令对各地藩王的封地时常进行变更,且将其治权和兵权全部收回,并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没有了权势,而且连行动都受到限制,简直形同圈禁。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虽然使得曹魏并未像两汉那样,发生外戚、诸侯作乱事件,但也使得宗亲势力日渐单薄,在日后司马家族篡权时,根本无力阻止和对抗。说句题外话,西晋时期的司马炎则汲取了曹丕的教训,大封宗族势力,结果又酿成了“八王之乱”。可见,平衡才是最稳定的,走极端很容易酿成大祸。

  更为致命的是,曹氏遇到了东汉一样的问题,那就是皇帝太过短命,而司马懿又太过命长,曹丕去世时不过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曹叡去世的时候更是只有36岁。结果,在司马懿成功熬死了两代君王,在曾经的功勋大臣又相继去世的情况下,司马氏的力量立即便凸显了出来,曹叡虽然提拔了曹爽,但毕竟根基太浅。

  综上所述,虽然司马懿夺权发生在曹芳执政时期,但曹丕对此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爱追剧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