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最毒妇人心”也许表述欠妥,但这句话用在武则天身上还是比较契合的。凡事有果必有因。单就武则天赐死长孙无忌这件事来看,虽说武则天心狠手辣,但长孙无忌也是自食恶果、宿命所归。细分析这个问题,还要先从唐高宗李治说起。
三个维度来探讨:
一、 皇位之争——李治胜出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有不少皇室子嗣兴旺,一来由于后宫佳丽的不断付出,二来皇家大院生活好,营养也跟得上。在历代王朝当中,唐朝就曾一度繁华,而皇室内部也人丁兴旺。
单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走上政治舞台以后,立储便成了他的一件大事。熟悉大唐历史我们知道,李世民最开始立的太子是李承乾,但由于他太心急,而且忤逆师祖,甚至做出了“逼宫”的蠢事,当然被李世民除名。
太子之位悬空之际,大唐另外一位高人一直在替李世民揣摩心计,他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李世民跟长孙无忌整日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关系非常铁。所以李世民在很多时候都很认真地听取他的意见。此人在朝廷位高权重,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有些问题,李世民还得请教他。最终,在一番斟酌考量和长孙的积极引荐下,李治被确立为新太子。
二、 长孙无忌——推波助澜
李承乾被废黜之后,李世民一开始想选吴王李恪接任太子之位,可长孙为什么会推荐李治为太子呢。至少有3个原因:
首先,李治是长孙的亲外甥,而李恪则不是,他是已故隋炀帝的外孙,是退居二线的杨妃之子,岂能与正牌皇后之子李治相媲美呢,何况如果立李恪为太子,众口悠悠,也难免舆论哗然。
其次,魏王李泰一开始也是李世民考察的对象,可长孙老谋深算已经不止一次两次。在他看来,李泰也不是最佳人选,因为之前李泰为了夺嫡跟太宗走得太近,而与大臣们比较疏远;再者李泰党羽多与长孙不和,所以长孙也不愿意推荐李泰当太子。
第三,剩下的李治最为合适,一来李治年纪尚轻,没有成熟的党羽,容易亲近和把控;二来长孙看到了李治的懦弱和对政治的不感兴趣,这就便于日后自己掌控大权(从李治登基以后我们可以看到,长孙的算盘确实打得漂亮)。
所以,在重新立储这件事情上,长孙无忌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有时候我们在穷其一生钻究某件事情时,自以为天衣无缝、完美无瑕,但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还要了自己的戚戚性小命。
三、 阻遏新后——恶果自食
武则天父亲武士是唐朝两朝之重臣,与开国皇帝李渊关系甚好。甚至武则天父母的恋爱还是李渊保媒拉纤的。
武则天12岁时父亲去世,李世民为了照顾武家、厚爱重臣,将武则天带回宫中养育,并赐名为“媚”。一开始武则天母亲还非常担心,俗话说一入深宫深似海,但武则天想法则不一样。她宽慰母亲说:我只是进宫里去见到天子,是福是祸还不一定呢,你不要太伤心了。足见武则天的胆识与气度。从武则天14岁进宫到陪伴李世民12年,历经岁月洗礼与打磨,26岁的武媚娘已经变成了集美貌与才华并重的艳丽女人。李世民虽然死了,但武则天从李世民身上却学会了很多,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她拿捏得恰到好处。
话分两头,随着长孙无忌的功高盖主,外戚当权,总有不安,这让李治也不免心慌。由于李治对于武则天十分宠爱,而且以他对武则天的了解,如果立武则天为后,正好可以制衡长孙无忌。尽管长孙无忌不赞成李治封武则天为后,但这次李治没有听长孙无忌的安排。
在此期间,吏部尚书许敬宗为了向皇帝讨好,他积极支持皇帝“废王立武”。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许敬宗没有摸清长孙无忌的心思,就私下直接劝长孙无忌支持武则天封后,没成想被长孙大骂一通。许敬宗日后也一直对长孙怀恨在心。
可是,皇帝就是皇帝,大臣终归是大臣。武则天终于躺在了李治的枕边,如愿当上了大唐皇后。随着一代皇后的华丽转身,长孙无忌的恶梦也就开始了。
长孙自以为高明,可没想到武则天比他更胜一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则天也是记仇之人,挡我封后之路,自然不会给你退路。他利用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一举将长孙治罪并发配,最后长孙自缢而亡。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