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命运都堵上了 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为何没有去_具体什么原因?

夷陵之战蜀汉命运都堵上了 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为何没有去_具体什么原因?

日期: 人气:
商城:爱追剧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夷陵之战如此重要,身为军师的诸葛亮为何没有随军出发?刘备最后又是如何进行的战斗?

  伐吴

  关羽樊城被夹击,败走麦城殒命之后,整个蜀汉集团都大为震动,尤其是刘备和张飞,他三人当年桃园结义,发誓同生共死。如今关羽先他二人一步离去,震惊伤感之余,更多的是愤怒,对罪魁祸首孙权的愤怒,刘备在收到消息后当即决定出兵伐吴。

  影视剧中的关羽形象

  许多人觉得,当时刘备孙权相较于曹魏来说,是更为弱小的两方,双方不应该动手。还是应该协同抗曹,所以有人认为刘备伐吴是错误的。但是后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当时蜀国的利益的。

  诸葛亮大名鼎鼎的《隆中对》想必大家都听过,甚至有的历史爱好者都可以全文背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就是,刘备需要占领荆州之地,才能待天下有变举水陆两路大军伐魏,所以荆州可以说是刘备争夺天下的最重要筹码之一。

  而且荆襄之地自古便十分富庶,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而占据北方的曹魏拥有中原的广大地盘,本就钱粮兵马甚多,如果刘备再失去了荆州这个钱粮和人才产出之地,仅仅只靠益州汉中之地反攻魏国,情况就会变得极为不利。

  必须开战

  所以站在蜀国的角度来说,无论盟友是谁或者天下局势如何,荆州是一定要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的,这才是蜀国立于不败之地或者争夺天下的资本。所以刘备此时发动伐吴的战争,一方面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国家的考虑,为了夺回荆州。

  并且当时诸葛亮其实也并没有对这个战略提出太多的异议,主要是在开战时间上与刘备存在分歧。当时蜀国大臣对此事意见分歧极为严重,但是急躁的张飞并不去理会这些人的各种考虑,无论最后的决定是什么,他是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

  所以张飞命令手下军士做好战争准备,并要备好白旗白甲,此次张飞要戴孝出征。张飞其实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暴躁如雷,他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但是他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从来不体谅士兵,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在日常的命令执行中,对部下都是极为严苛,所以也导致了属下多有怨言,但是慑于张飞的威势,往往敢怒不敢言。

  张飞之死

  但这次张飞给的时间实在太过紧张,手下负责办事的张达和范强即便不眠不休也无法完成命令,于是他二人商议过后决定找张飞宽限些时日。但是此时的张飞已经听不进去任何意见,他认为张达和范强是有意拖延,贪生怕死不想开战,所以便将这二人毒打一顿,并且告诉他们,规定时限之内完成不了,就杀了他二人以正军心。

  影视剧中的张飞形象

  回去之后的二人非常害怕,完不成任务就要死,根本就是把他俩逼上了绝路。所以他们商议之后,把心一横,决定刺杀张飞,然后逃之夭夭。深夜,他们趁张飞熟睡,将张飞了结,带上张飞的首级投奔了孙权,一代名将张飞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自己下属的手中。

  益州这边,刘备和文武群臣还在商讨何时出兵,噩耗传来,刘备痛哭不止。当即不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决定立即出兵伐吴。而范强和张达那边也不好过,孙权认为他们俩完全是来祸害东吴的,于是便将他们打入了死牢,以后再进行发落。

  战争准备

  刘备为了能一举灭吴,纠集蜀国大军之时,还赠送礼物给了当时的少数民族,请他们一起出兵伐吴,并许诺事成之后另有重谢。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没能抵挡住钱财的诱惑,于是便率领部队配合刘备出兵。

  刘备已年过五旬,是久经沙场之人,战斗经验比较丰富,一般的东吴将领并不是他的对手,而此时他手下更是有数十万大军枕戈待旦。孙权面对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求和,而原因是多方面的。

  孙权此人虽然勇武不足,但是对天下形势始终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三国鼎立,两个更为弱小的决不能率先决战,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被曹魏所吞并。攻取荆州也是为了东吴更加安全,而杀关羽则并不是孙权的本意。

  所以此时的孙权是不想与刘备决战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目前的东吴面对愤怒中的刘备,实在缺乏应对之策。甚至很可能会是三国之中率先灭国的一方。实力不济也是孙权想要求和的原因之一。

  孙权求和

  但是刘备此时已经不可能再对情势有一个明晰的判断,他不仅想要夺回荆州,更要一举平定东吴,为关羽和张飞报仇。所以面对孙权送来的求和国书也是置之不理,继续率领大军东进,孙权并不愿放弃求和的机会。

  他为了表达诚意,将杀害张飞的范强和张达押送到了蜀国军营,表示关羽之死是曹操指使,张飞之死东吴并不知情。但是这样的一点小恩小惠根本不足以平息刘备的怒火,他在斩杀范强和张达之后将大军开进了东吴境内。

  孙权数次求和均告失败,不得已只能奋起反击,以求生存。刘备大军人数要比东吴守军多很多,所以在蜀国的优势兵力之下,东吴各处的守军难以抵抗。

  当时双方的国界线和樊城之战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长江三峡成为了刘备第一个需要夺取的关口。为了打通大部队前进的道路,刘备派遣了先锋将军率领数万部队作为尖刀,直扑三峡峡口,与当地的吴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损兵折将

  不过蜀军人数众多,吴国守军经历了殊死拼搏,但还是寡不敌众,最后丢失了关口。刘备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沿途均有小型的战斗,但是很快都被蜀军解决。蜀军一路深入了吴国境内。

  主要战斗区域

  后来在秭归遇到了吴国大军的奋力抵抗,秭归是吴国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关口,易守难攻,且守军人数也更多。吴军极善水战,在秭归这个地方给蜀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刘备指挥若定,手下更有许多原本的荆州将军,也十分擅长水战,最后还是在经历了苦战之后成功占领了秭归。

  孙权了解此时光靠沿途的守军是无法阻挡刘备大军的,这样下去只会被各个击破。于是孙权开始调兵遣将,将数位其父孙坚时期的老将军全都派上了战场,并且从各地抽调大军,由他们率领至前线阻击刘备大军。

  北联曹魏

  为了防止曹魏趁机偷袭,孙权派人前往了许昌,与当时的曹魏领导人曹丕修好,并表示孙权愿意向曹丕称臣,请曹丕攻取益州,以解东吴之危。曹丕是曹操的二儿子,他上面本来还有个大哥,名叫曹昂。早年间跟随曹操征张绣,本来战斗已经结束,但是曹操突然看上了张绣的嫂嫂,便将其收为夫人。

  这样的举动让张绣十分不悦,于是便在归降之后再次反叛,曹操面对这种情况准备不及,当时性命危在旦夕。幸亏曹昂断后,掩护曹操撤离,他才能平安无事,但是在这一战之中曹操也损失巨大,长子曹昂被杀,最亲信的将军典韦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曹昂死后,曹丕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继承王位的最有利争夺者,并在曹操死后顺利继承魏王,此时的曹丕已经是整个曹魏集团的掌权人。

  在接到孙权的来信之后,曹丕自然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世人皆说曹操奸诈,曹丕在这方面的天赋可以说完美继承了他的父亲。这样两虎相争的局面是他非常乐于看到的。蜀国胜,他就趁机伐吴,吴国胜,他就趁势进攻四川,这样魏国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将居多

  孙权在做完这一切之后,命令前线的将军不惜一切代价阻击刘备大军。孙权派去的这些将军中,大部分都是从孙坚时代就跟随孙家的老臣,忠心程度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大多年事已高,在精力上难免不济。

  这也是孙权的无可奈何之举,唐朝杜牧曾在《题乌江亭》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话本身是没错的,江东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但是以文人墨客居多,在战争年代,所需要的将军和卓越士兵的资源其实是不如北方的。

  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江东卓越将领的断层,所以启用老将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无可奈何之举。老将军们在前线虽然浴血奋战,但是由于实力差距较大,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只能指挥士兵奋勇杀敌,以此来拖延蜀军进攻的步伐。

  知名度很低的陆逊

  但是这样根本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孙权在这种危急情况之下想到了陆逊。陆逊本就是江东人士,属于根正苗红的东吴嫡系,但是由于年纪尚轻,在以老将为主的东吴军官中并没有得到重用。

  影视剧中的陆逊形象

  但是他腹有韬略,深谙兵法。在此前樊城之战中,就是他与吕蒙共同夹击关羽,致使关羽大败,所以东吴取回荆州,陆逊也是功不可没。只不过当时东吴的大都督是吕蒙,所以世人都以为启用年轻的陆逊是为了麻痹关羽,而吕蒙才是整个计划背后的推动者。

  但其实吕蒙心里清楚,早在计划制定之初,陆逊就已看破了玄机。所以吕蒙才举荐陆逊作为当时麻痹关羽的人选,也是考察陆逊才能的一个机会。后来陆逊在战斗中果然骁勇善战,得到了吕蒙的认可,后来吕蒙也对孙权多次称赞陆逊。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将东吴诸将考虑了一遍,发现没有人符合带兵阻击刘备,于是只能选择相信前任大都督吕蒙的眼光,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陆逊任命为大都督,总领前线一切抗敌事务。

  全权处理

  选择这样一个年轻的将军领兵,尤其是手下都是资历极深的老将,是非常大胆的一个选择。但是走投无路的孙权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将吴国的命运交到了这个年轻人的手中。

  陆逊领命后飞速赶到了前线,并在当地仔细勘察了地理条件,结合情报分析了双方兵力情况,领军将领情况和军械粮草等情况,得出了此时不宜与刘备大军交战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在前线战斗的老将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本就认为陆逊难堪大任。

  而就在他刚刚上任,就展现出了怯战的态度,更让这些沙场老兵对这个白面书生一样的大都督心生不满,纷纷要求立即与刘备大军开战,誓死守卫东吴。

  以退为进

  但其实老将们是意气用事,陆逊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当时的刘备大军进入东吴之后,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一路非常顺利地就推进到了现在的位置。此时蜀军可以说兵锋正盛,士气正旺。而且刘备进入东吴不久,粮草辎重还都跟得上,并没有出现任何不利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刘备大军人数远多于东吴,面对强大的敌人,不能选择硬碰硬,只能暂且避其锋芒,等待对手犯错,才是正确的选择。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陆逊命令部队徐徐后撤,保存有生力量,逐步撤退到了夷道和猇亭一代才慢慢凭借构筑起来的防线阻击蜀军。陆逊这个地点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东吴军少,撤到了防线之内。而蜀军人数众多,却占据着防御线外众多的山岭。

  大军在山野之中极难展开,使得刘备大军非常难受。双方于长江附近对峙,吴军经过了许多艰苦的战斗,终于将蜀军的脚步阻挡在了这一部分地区,双方由此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刘备虽然军多,但是由于东吴防线稳固,一时也难以突破。

  失败根源

  于是他便命令大军沿巫峡到夷陵一带建立了以营帐为主的阵地,暂时驻扎下来。后来刘备使用了多条计策,希望能引吴军出城决战。他先是命人在城下日日叫骂,城中吴军虽然极为愤怒,但是都被陆逊压了下来,始终不曾迎战。

  后来刘备又假意卖破绽,命令一部分先锋离开大部队,吸引吴军出城,并在附近设下埋伏。但吴军始终不为所动,陆逊已经看穿了刘备急切的心情,所以变得更加耐心,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相持的情况过了很久,时间转眼进入了夏季。进攻的蜀国士兵多数都来自四川,气候远没有东吴炎热,到了夏天,吴地酷暑难当。许多蜀军士兵都因为中暑和炎热的问题战斗力大减,蜀军再也没有了刚刚进入吴地的锐气。

  驻军

  刘备眼见这种情况,东吴还在闭门不出,但是又不能无功而返。所以便将部队后撤,在后方连绵的山岭之中扎下营寨。准备渡过夏季之后再与吴军决一死战,但是此时蜀军出兵已久,粮草慢慢地成了问题,即便有诸葛亮在后方坐镇,长时间的战争也使得益州百姓不堪重负。

  刘备这样的部署让陆逊看到了机会,因为大军在山野之中,十分分散,相当于刘备放弃了蜀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合力一击的力量。这样的情况也让战场的形势向有利于东吴一方开始转变。

  影视剧中的吕蒙形象

  陆逊为人十分谨慎,在进行大规模反攻之前,他先要试探一次蜀军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还会不会转变策略,更是为了防止这是刘备的又一条引诱吴军出击的计策。陆逊的先头部队对蜀军阵营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发现果然是蜀军主力全部在此。

  陆逊也由此下定了反攻的决心,东吴的夏季是非常炎热的,那时候的条件不能与现在相比。山野之中的树木杂草极多,在炎热的天气下,每一点火星都可能引发山林大火。而刘备当时的大军,说驻扎在一个火药桶之中也毫不为过。

  火攻

  刘备大军出征,是不可能在山岭之中建起城池的,他们的防御工事几乎都是木制,再加上周围的杂草,一点就着。陆逊派人多处放火之后,趁着蜀军不注意,把众多的火箭和燃烧物射进了蜀军的营帐之中。

  蜀军大帐连接成片,顿时火光冲天。许多士兵还在睡梦之中,就听到了吴军进攻的杀喊声。刘备在大帐之中被惊醒,吴军已经趁乱冲进营帐,刘备只好在部下的掩护下慌忙逃离,一夜之间,数十万大军被陆逊一把火烧尽。

  被偷袭的刘备

  而刘备本人则收拢残军向西退去,此时吴军自然是乘胜追击。按照事先的部署,先锋部队很快追上了刘备残军,又是一阵冲杀。而且此前被刘备击败的吴军也开始向他们发动反攻,仓皇撤退的刘备又遭到了吴军的四面围堵,情势非常危急。

  托孤

  后来刘备经过奋力冲杀,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不断地向西逃亡。一路上都有吴军不断地追击,数次刘备都是险象环生,后来将所有的辎重和粮草全部丢弃,轻装前行才勉强逃出了吴军的追击范围,退入了白帝城中。

  白帝城托孤

  但此时陆逊也已经率大军赶到,益州方向的援军赵云也已经赶到了白帝城,陆逊眼见一时根本无法攻破,又害怕后方空虚引得曹魏前来偷袭,于是便主动撤军,不再追击。这时夷陵之战才正式落下了帷幕,以刘备的惨败为结局。

  此战之后,刘备不久便病逝在了白帝城中,死前诸葛亮从益州赶来,刘备当众托孤于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阿斗重新建立大汉盛世,然后便撒手人寰,众人闻此情形均是伤心不止。

  蜀汉也因为这一战的失败,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哪怕在后来诸葛亮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曾为蜀国争取到了一丝机会,其实这些机会都是不存在的,当两个国家的实力相差过大时,就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

  影视剧中的赵云形象

  诸葛亮

  蜀国这一战损失巨大,老一辈将军已经在战争中伤亡不少,在最后的溃败中,更是几乎牺牲了蜀汉中生代的全部青年才俊,诸葛亮十分信任的谋士马良也在战争中被杀,丧生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蜀汉到最后灭亡都没有从夷陵之战的伤痛中恢复过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夷陵之战决定了蜀国命运。

  许多人会对这段历史有疑问,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跟随刘备前往东吴,有诸葛亮在,必然能战胜,最差也不会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其实这其中有许多原因,首先,四川刚刚平定,刘备需要一位能信得过的人来镇守四川,稳固大后方,在这项工作上,没有人比诸葛亮更合适。

  其次,诸葛亮足智多谋不假,但其实他更多的是作为稳固后方的角色出现,而并非战前的谋士。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其实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误解,诸葛亮的能力其实是萧何的角色最符合他,而并非张良,后期诸葛亮能统兵打仗,也是他能力确实强,而并非他的本职工作,这也是许多人对诸葛亮错误的看法。

  如果诸葛亮能有一位韩信这样能真善战的将军配合,其实是更加符合他的,但是历史不能重来,蜀汉的灭亡其实从很久之前就已经注定,只不过蜀国这一批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人给了大家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而已。

  以上就是本期三十六计以逸待劳的全部内容,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点赞和关注,大家的支持就是更新的动力,大家对本期内容有什么看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三十六计:为复仇刘备70万大军伐吴,陆逊以逸待劳火烧700里连营

爱追剧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