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学课件

方程教学课件

日期: 人气:
商城:经典语句

【#范文大全# #方程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花时间来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实现和反馈。现在,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方程教学课件”的相关内容,请您仔细阅读,并且不要忘记把我的回答收藏下来,以便在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查看!

方程教学课件(篇1)

人教版《稍复杂的方程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人,男、女生一共有( )人。

人,男、女生一共有( )人。

二、 探索新知:

女生一共有45人,你能列出一个等式来吗?

板书:x+4x=45

2、提问: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3、学生尝试解方程

5、加强练习:x+8x=( )x 9x-3x=( )x

15x-( )x=3x 3.6x+( )x=7x

( )x+( )x=10x ( )x+( )x=( )x

三、 解决问题

出示:地球的表面积为

出示: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稍复杂的方程(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稍复杂的方程(三)》教学设计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1、 找关键句: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2.4x亿平方千米。

2、 想等量关系式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x+2.4x=5.1

3、计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提问:问题解决完了吗?还有什么没有求?怎么求?

板书:2.41.5=3.6亿平方千米或5.1-1.5=3.6亿平方千米。

答:略

4、 设疑:为什么不设海洋面积为x呢?

师生共同验证:不好理解,不方便计算

得出:遇到两个未知数时,一般设较小数为x.

有x个,( )有2x个。

为x千克,那么( )为( )千克。

四、巩固练习

1、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20本,甲班是乙班的5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2、妈妈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妈妈比小明大24岁,小明和妈妈各有几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吗?

方程教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50=100)

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50>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50=150,x+50<200。

4.出示:2x=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50=100x+50>100x+50=150

x+50<2002x=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50=100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50+50=100是否含有未知数

x+50=150

x+50>100

x+50<200

2x=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第③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x=16;36-7=29;60+23>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对“60+23>70”做出判断后,教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②类中)

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反思: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行动态演示: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

教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行的分类,理解: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

7.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思想

1.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图略)。

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1~3题。

方程教学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53~54方程的意义二,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及生活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3,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方程教学课件(篇4)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方程教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方程教学课件(篇6)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平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方程教学课件(篇7)

第五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4.分式方程

(三)

总体说明

本节是分式方程的第4小节,共三个课时,这是第三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中设置丰富的实例,关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前两节课,学生认识了分式方程这样的数学模型,并且学会解分式方程,为本节课用分式方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节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历用分式方程来刻画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也经历了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同时在以前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为本节分式方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分式方程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并能熟练地解方程之后,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也就是将生活中某些问题模型化,本节课安排了《分式方程》的第三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创设,经历探索分式方程应用的过程,会检验根的合理性; 2.经历“实际问题情境——建立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探究新知——小试牛刀——感悟升华——巩固练习——自主小结.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2.解方程 x?14?2?1 x?1x?1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分哪几步?

活动目的:回顾上节课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引出新问题.注意事项:注意学生解分式方程的书写规范,引导学生回忆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以及每一步应注意的问题.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例1.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万元,第二年为万元.(1)你能找出这一情境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能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吗?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用所学过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按“审---设---列---解---验---答”的步骤解决问题.第三环节 小试牛刀 活动内容:

1例2.某市从今年1月1日起调整居民用水价格, 每立方米水费上涨.小丽家去

3年12月份的水费是 15 元,而今7月份的水费则是30 元.已知小丽家今年7月份的用水量比去年12月份的用水量多5m3 ,求该市今年居民用水的价格.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按“审---设---列---解---验---答”的步骤解决问题.强调验根的必要性.

第四环节 感悟升华 活动内容: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确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应注意的问题.注意事项:让学生类比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出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强调两次验根的重要性.第五环节 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

1.小明和同学一起去书店买书,他们先用15元买了一种科普书,又用15元买了一种文学书.科普书的价格比文学书高出一半,他们所买的科普书比所买的文学书少1 本.这种科普书和这种文学书的价格各是多少?

2.某商店销售一批服装,每件售价150元,可获利25%。求这种服装的成本.3.甲、乙两人练习骑自行车,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6千米,甲骑90千米所用的时间和乙骑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骑多少千米? 活动目的:使学生体会丰富的实例,巩固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按“审---设---列---解---验---答”的步骤解决问题.强调验根的必要性.

第五环节 自我小结 活动内容: 1.内容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想?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利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同时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反思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习题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循序渐进,合理设计教学问题系列,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想“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口述、互评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方程教学课件(篇8)

《分式方程教学》教学设计

《分式方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前一节的深化,同时解决了解方程的问题,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分式方程教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分式方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章第3节的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初中阶段所讲授的又能一种方程的解法。本节课是在继分式的内容及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所讲述的一个内容,其实际上就是分式与方程的综合。因此本节课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课,同时分式方程的解法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分两次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对于整式方程特别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基本思路(使方程逐步化为x=a 的形式)已经比较熟悉,而分式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中,它的解法比以前学过的方程复杂,需通过转化思想,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三、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分式方程?会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知道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并学会如何验根。

四、教学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忆一忆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什么叫分式?

(3)结合具体例子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旧知识的回忆自然引出新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x-(x-1)/3=6 3x/4+(2x+1)/3=0

2、猜一猜

板书课题“分式方程”,让学生猜一猜其概念,结合分式和方程的特点学生易得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形式引入今天的话题,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数学,而象是在拉家常,让学生没有负担,另外,学生在前面的回忆的基础上很容易猜出来分式方程的概念。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辨一辨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分式方程,并说出为什么?

1/(x-2)=3/x x(x-1)/x=-1 (3-x)/=x/2

2x+(x-1)/5=10 3/x=2/(x-3) (2x+1)/x+3x=1

指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母中含不含未知数)

设计意图:学生说出来了分式方程的概念还远远不够,通过这道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巩固分式方程的概念。 (x-1)/x=-1这个方程可能学生会有争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可总结,在判断方是否为分式方程时,不能化简,以形式为准。

4、想一想

提出该如何解方程呢?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通过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回忆最简公分母的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想该如何解,然后老师加以指导,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真正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5、试一试

(1)80/(x+5) (2)1/(x-5)=10/

方程两边同乘以 x(x+5)得: 方程两边同乘以(x+5)(x-5)得:

80x=60(x+5) x+5=10

80x=60x+300 x=5

20x=300

x=15

提醒学生检验,对比两个方程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醒学生检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自然引出话题。

6、议一议

分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两边都乘以了一个零因式,但这个根是整式方程的解)所以分式方程的检验代入最简公分母即可,提出,分式方程能不检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因为分式方程的检验是为了看是不是增根,而不是检验对错,所以必须检验。

7、说一说

老师帮忙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程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可简单记作:一化二解三检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8、做一做

解方程: (1)2/(x-3)=3/x (2)x/(x-1)-1=3/(x-1)(x+2)

体验解分式方程的完整过程。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分式方程教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方程教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

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

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

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等)

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20+4

2x =24

x=24÷2

x =12

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

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

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方程教学课件(篇10)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做个游戏:用手指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能保持平衡,感知平衡。

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勤劳聪明的人类根据平衡原理制成了天平,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来学习新的知识《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操作天平:

a、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50×2=100)

b、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茶叶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茶叶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

(3)出示天平称东西的示意图,让学生用式子表示。(出示卡片)

30+20=502x+50>10080

3x=180100+20

x—18=2460÷20=3x÷11=5

(4)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出示实投):

80100100+2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3x=180100+2x=50×3

x—18=24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方程教学课件(篇11)

1.教学例2。

出示小老鼠的问题:

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这道题的第一个要求是“看图列方程”。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怎样根据图意列出方程。我们学过方程的含义,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呢?

学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那么,要列方程就是要列出什么样的式子呢?

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观察这副图,从图里看出每盒彩色笔有多少支?(x支。)3盒彩色笔有多少支?(3x支。)另外还有多少支?(4支。)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笔?(40支。)那么,怎样把这副图里的数量关系用方程(也就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3x+4 = 40。

教师:很好!谁能再说说这个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学生:每盒彩色笔有x支,3盒彩色笔加上另外的4支,一共是40支。

教师:对!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如何解这个方程。如果方程是x+4 = 40,可以怎么想?根据什么解?

学生:可以把原方程看作是“加数+加数 = 和”的运算,因此,根据“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来解。

这样也可以根据“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来解。得出3x = 40-4,再得出3x = 36。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解此方程的前两步,下面的解法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得出方程的解以后,要求学生在算草纸上进行检验。请一位学生口述检验过程,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例2的解法:解答例2,先要根据图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然后解这个方程。解方程时,关键是要先把3x看作是一个数,根据“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求出3x等于多少,再求x等于多少就得出方程的解是多少。

2.教学例3。

小猫提出的问题:

教师出示:解方程18-2x = 5。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做完以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这个方程你是怎么解的?先怎样做,再怎样做,根据是什么?(先把2x看作一个数,再根据“减数 = 被减数-差”得出2x = 18-5,2x = 13,x = 6.5。)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解方程的过程出示。接着,教师出示例3:解方程6×3-2x = 5。

教师:例3的方程与我们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相同点是:等号右边都是5,等号左边都要减去2x;不同点是:18-2x = 5的等号左边只有一步运算,而6×3-2x = 5的等号左边有两步运算。

教师:6×3-2x = 5,等号左边的两步运算,第一步是算6×3,就等于18。这样方程6×3-2x = 5就变成了18-2x = 5。所以,解方程6×3-2x = 5,要按照运算顺序,先算出6×3的值。那么,下一步该怎样做呢?刚才我们已经做过,自己把方程6×3-2x = 5解出来。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例3,同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解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例3的解法:解答例3,要先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把方程中包含的计算算出,再把2x看作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解。

3.课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109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独立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检查学生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根据和过程。

方程教学课件(篇12)

关于方程和解方程的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学习方程和以后的解方程打下了接触。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有关“轻重”的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过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本学期学生又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生具备用天平或台秤称物体的生活经验,能够正确描

述生活中的等量情景。学生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而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景,理解、掌握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

3、情感与态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一)感受等式,理解等式。

利用天平的直观性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用等式或不等式表达出来。

(二)对式子进行分类。

在引导学生想法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对式子进行分类。

(三)引入方程概念。

(四)理解方程意义。

借助天平呈现出简单的相等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生活情境转变成数学语言的过程。

(五)感受方程的价值。

(一)感受等式,理解等式。

1、出示天平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天平的基本功能,知道只有当两边放的物体重量相等时天平才会平衡。

课件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鸡蛋,右边放一本数学书,书和鸡蛋都放在天平的上方,不接触天平。

师:你觉得如果将书和鸡蛋放在天平上后,天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同学会认为无法判断,理由是不知道数学书和两个苹果谁重。

教师用图片展示出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然后提问:如果一本数学书重80克,一个鸡蛋重40克,那么天平会怎样?

师:也就是说一本数学书和两个鸡蛋的重量是相等的,你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出这种相等的关系?

2、出示两支篮球队比赛的图片,其中红队得分17分,蓝队得分24分。

师: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出红蓝两队比分之间的关系吗? 生:17

师:现在红队请求了一次暂停,经过战术上的调整,红队连续进了几个球,得了x分,请你再猜猜看,现在两队的得分可能会是什么关系呢?

【预设】经过前面对数学书和鸡蛋重量的比较,学生已经能够想到,18+x和24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会有三种情况。

生:如果红队进的球很少,那么比分还是没有蓝队高,18+x24;如果红队正好追上蓝队,那就是18+x=24。

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刚才我们研究了重量和比分之间的关系,大家想一想,数量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天平平衡,很容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质量之间自然产生的相等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而利用连续进球个数的数量不确定,则将未知数引入到式子中。

3、师:小于和大于是不相等关系,而等于也就是相等关系,所以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分为相等关系和不相等关系,刚才我们就用一些式子描述出了重量和比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关系都可以用式子表示出来,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经典语句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