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的教案优选

爱莲说的教案优选

日期: 人气:
商城:经典语句

盼望这份“爱莲说的教案”能迎合您的期望,若您仍有更多相关信息需求,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为确保学生上课前有充分准备,老师务必提前认真编写每个教案课件,以避免遗漏任何重要内容。

爱莲说的教案【篇1】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还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的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①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②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

爱莲说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的教案【篇3】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熟练地背诵及默写文章;

2、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总结莲花的特点;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树立自身高洁品质。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莲花形象描写,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熟读课文,基础巩固—全文解读,描绘莲花—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测试。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采用朗读法、点拨法。

板书教学

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设迷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师:同学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生:莲花。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样子大家对莲花并不陌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描写莲花的诗句相当之多,比如说:《江南》江南可采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方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等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1、题解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疑惑其实这个“说”是一种文体的象征。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用于描写、议论与抒情但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解释为: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注意颐字的写法,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 熟读课文,掌握基础

(1)示范朗读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听一遍文章的配音示范朗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及句子停顿,把握文章节奏。(放录音)文中有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蕃(fán)濯(zhuó)蔓(màn)亵( xiè)鲜( xiǎn)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停顿把握。

(2)指名朗读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评:字的读音与停顿之处都没有问题,但是节奏感还不太到位,第二段在读描写莲花的句子时是充满喜爱之情的,节奏可适当的加快,(老师范读)最会一段的会半部分还应读出感叹之情来(老师范读)。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四) 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学习第一小节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甚:很,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就是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成为李唐。作者先写陶渊明与世人的爱好目的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就在着重描写莲花,为了让大家对莲花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这里有一幅图,大家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将莲花图贴在黑板上)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将图撕下来给同学们指出来)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枝在这里都是动词,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植:立,亵玩:玩弄。

(2)好,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作者笔下的莲花是什么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这主要是从莲花的生长环境来写莲花,是说呀,它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师:那么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生答……总结到:在艰苦的环境都可以忍受突出了它的坚贞对不对,优裕也不失淳朴突出了它的质朴。好莲花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豁达、,正直(就像竹子一样中通外直,很多诗人在诗词也多用竹子这一意象它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常借竹言志,托竹寓情。)“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是圣洁的象征。

(3)以上我们总结出了莲花的品质坚贞、质朴、豁达、正直、清纯、端庄,现在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了吧。可是作者的题目是“爱莲说”他也在着重写莲花,可是为什么又写了菊花与牡丹花呢?——衬托(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高洁的品质。

衬托手法显得含蓄委婉但是在突出对象方面则更加有力。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使用。

学习第二小节

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大家齐声朗读一遍。(齐读)然后简单评点。“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解释句子: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 花中的君子。)

抒情 “噫”:唉,叹词。(解释句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菊——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牡丹——富贵者(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莲——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寄托事物来表达志向)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以“…说”写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多

濯:zhuo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爱莲说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手法、衬托的写法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卡片、练习篇子,画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⒈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纲:

(1)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甚蕃()鲜有闻()予独爱()淤泥()濯清涟()()亵玩()不蔓不枝()噫()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作者是,字,号,谥号,朝著名哲学家。著作有《》等。

(了解本文的体裁:“说”是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解释为

(学生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录音,欣赏文章。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四、疏通文意。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做好标记。)

2、课堂反馈:课堂小组交流,展示学习的成果。

五、理清结构,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出示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课堂交流。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2、作者赞美莲的优秀品质,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牡丹呢?

六、拓展。

1、有关写莲的诗句。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布置作业

1、指出句子所表现的君子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2、说说句子的大意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写全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言志

莲衬君子洁身自好爱

爱莲说的教案【篇5】

导语: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初夏,我们已经走过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的,是夏季。而夏季,那些不属于春天的花在这个时候开的正茂盛着呢!同学们在夏季最喜欢什么样的花?(2——3人)。

荷花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绽放的,荷花也称为莲花,它是中国画家们喜欢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有对荷花的描写。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一: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同学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现在,先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周敦颐。周敦颐(yí),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在这里,我来跟大家说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能跟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写的。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二:《爱莲说》的“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1、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在课文中,下面几个字的注音要注意(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地方)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现在老师在把这篇课文翻译一遍。

课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

②东晋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欢牡丹;

③我只爱莲花的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一点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④(它的茎)荷梗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枝枝节节的,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玩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

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⑧唉!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

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5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立今译: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6、加点词的解释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

直:挺立(中通外直);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三,分析课文

1、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还可以分析下面的问题,在上面的话中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3)、体现连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3、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4、写作特点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5、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令人回味。

齐读三个排比句,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者也。)

爱莲说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诗词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等诗句,以此引出课题。

四、初读

I.了解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介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的道理。

2.朗读:节奏、停连、名家范读

3.感知课文内容。

五、析读

层次一: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内容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袤玩焉。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哪些性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外观;高洁、正直)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链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香气: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能否删掉“独”字?(独是“唯独,只”的意思,删掉的话就不能体现作者对莲花喜爱的热烈;“独”字也表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3.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喜爱之情)

内容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上一句是对莲花的描写,那么这一句直接议论莲花的是哪一部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2.谁能来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追求?(“悠然”二字,于平静之中,寻到一份超脱世俗的心境)

3 .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追求赞同吗?(对于陶渊明的不苟同世俗的人格赞同,但是对于他的隐逸、避世却不赞赏)

4.作者对于喜爱牡丹的富贵者又是什么态度呢?(拜金主

义对财富和权利的追逐,作者对此表示唾弃与鄙夷)

层次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大家觉得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气节)

2.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

3.这种通过描绘莲花,表达自己志向的方式是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

4.拓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引申: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菊花(隐逸者)正面衬托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突出莲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六、品读

配乐朗读并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深刻含义。

七、 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作业:任选一种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份200字的自述。

概括本文主旨:

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同时,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八、板书

本文共958字,同学们根据面试时长进行増减。

爱莲说的教案【篇7】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经典语句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