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计划的编写方法有很多,下面是一些需要注意的要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确定学生需要在学习结束时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还要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具,以辅助教学。此外,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实验和作业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最后,要进行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和评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总之,一个好的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灵活合理地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方式。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x班的数学教学,本班现有__名同学,对于数学这一科来说,优等生很少,只有三两个,大部分被学生底子薄,学生相对其他班级稍活跃,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学习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本班学生基础差,有部分学生问题严重。要在本学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题的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二此函数》,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张。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
(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
(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规划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地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归纳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认真研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对待单元检测,也教会学生认真对待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了,享受学习。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2】
一、教学课题影子和投影
1.认识生活中的投影现象,知道投影分为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感受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下几何体与其投影的关系。2.经过操作、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房屋、树木、石凳、身影、手影的丰富的、鲜活的生活实例,引出投影现象的概念。2.教科书通过幻灯机投影引出投影面、投射线和中心投影的概念,以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引出平行投影的概念。中心投影的特征是投射线是由一点发出的,也就是说投射线是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而平行投影的特征是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平行的。
3.教科书通过实验与谈究探究平面图形的中心投影。以点光源下三角形纸板为例,将其抽象为数学问题,如果投影中心在三角形外,大三角形所在平面平行于投影面是,其投影是与之相似的三角形;当投影中心在三角形所在平面上时,投影是一条线段;当投影中心不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且该平面不平行于投影面时,其投影是不与其相似的三角形。
4.。教科书又以阳光下正方形窗子的影子为例,探究了平行投影下正方形的投影。这时只有两种情况,即平行四边形或一条线段,后者只在正方形所在平面平行于投射线时发生。正方形的内角与其投影的内角可能不相等,即平行投影不保持角度的大小,但保持共线性,即共线的点的投影也共线,这两点与中心投影相同。此时平行投影保持平行性和线段的分割比,即平行线的投影仍然平行(或重合),但不会相交;当线段的投影仍是一条线段时,线段的内分点的投影分线段的投影的比不改变。这些性质中心投影不具备。在中心投影下,正方形的投影可能是任意四边形或线段。
教学重点:1、了解中心投影的概念以及中心投影下线段、平面图形与其投影的关系。2、认识平行投影的概念和投影规律,能够画出简单几何体在水平投影面和竖直投影面上的投影。
教学难点:1、几何体与其投影的关系。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影子和投影》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3】
今学期是九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谈谈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中考总复习具体做法。
一、预备阶段(第1周——第4周):完成未学完的新课。
由于各种原因,我校九年级下册的新课没有上完,《圆》的知识没有讲授,从而严重影响中考备考,所以尽可能地尽早结束新课。
二、第一阶段(第4周——第12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 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三.第二阶段(第13周——第18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三、 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周课时
1 1、圆的基本概念;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5
2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5
3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测试与评讲;5
4 统计与概率5
5 第一讲 数与式1.1有理数 1.2实数
1.3代数式 1.4整式5
6 1.5分式第一讲 测试与评讲 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
2.1方程与方程组5
7 2.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二讲测试与评讲
第三讲 函数 3.1平面直角坐标系 3.2函数5
8 3.3一次函数 3.4反比例函数 3.5二次函数
第三讲 测试与评讲5
9 第四讲 统计与概率 6.1统计 6.2概率5
10 第五讲 基本图形 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八讲 三角形 第九讲四边形 第十一讲圆5
11 五一假期
12 第五讲 测试与评讲 第六讲图形与变换
6.1图形的轴对称 6.2图形的平移5
13 6.3图形的旋转 6.4图形的相似
第六讲 测试与评讲 5
14 专题一 选择题专题 专题二开放探索题
专题三 阅读理解题5
15 专题四 方案设计题 专题五跨学科综合题
专题六 动手操作题5
16 专题七 图表信息题 5
17 专题八 数学应用问题 专题九数学综合题
专题十 课题学习5
18 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4】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学计划
圆是一种几何图形。根据定义,通常用圆规来画圆。 同圆内圆的半径长度永远相同,圆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
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
2、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确定圆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 设计(总框架):
一、 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圆、描述、交流,得出圆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点在圆外d>r.
“数”“形”
二、 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 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
OA=OC=OB=OD
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OA=OC,OB=OD;AC=BD
∴ OA=OC=OB=OD
∴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
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二次函数,第三章旋转,第四章圆,第五章概率初步。其中旋转和圆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6】
教材分析
《位似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的图形变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教学准备:
前一天发放“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完成课前自学,按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课堂合作学习做准备。
信息技术课件等课程资源,直尺圆规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创设情境生活引入
?
学习任务一:我会观察思考
?
1、观察屏幕展示的动画,结合课前学习任务一,列举出现的图形变换。
【独立完成,踊跃反馈】
2、观察幻灯片显示,思考图形的特征,归纳位似图形的定义。
(小组内小范围讨论后反馈)
3、试一试,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图略)
【在老师的启示下完成】
1、带领学生共同回顾学过的图形变换。
2、在播放图形缩放过程中,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并及时提问学生,指导规范的定义归纳。
3、启发学生判断两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一看两图形是否相似,二对应点连线是否交于一点。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感知图形变换之美,增强审美意识,同时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7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二、我能自主探究
一、[看一看]:观察下列各图并回答下列问题,并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图略)
1、在各图中,位似中心与两个图形有什么位置关系?
2、在各图中,任意一对对应点与位似中心这三点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
3、在各图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什么关系?
4、综合(2)、(3)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想一想]
⒈在上面的图(1)中,位似图形的对应线段AB与A`B`平行吗?为什么?在其他的几幅图中呢?
⒉你认为位似图形的其它对应线段也存在这种位置关系吗?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位似图形的对应边 。
本环节教师充分地将课堂交给每个学生,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踊跃交流,及时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反应,课堂内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偏差,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考。
在给出探究的方向后,让学生在观察、测量、计算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几个思维活跃的同学的带领下,位似的性质自然浮出水面。
本环节图形的展示还为下一环节学生的画图埋下伏笔,启发思维,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8
学习任务三:我来动手操作
?
1、已知△ABC和点O,以O为位似中心,求作△ABC的位似图形,并把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
【小组合作:组长组织讨论作图步骤,分别尝试,并及时互助】
2、把图中的五边形ABCDE缩小到原来的。
【先每个同学自己独立用一种方法作图,再小组内交流,并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作图方法】
各小组代表交流自己小组的不同作法
在各小组巡视,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对第一个作图在各小组活动中解决完成,在完成第二个作图后带学生一起总结一下作位似图形的基本步骤。
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能根据不同的图形画出位似图形,把不同的画法进行归类,体现了数学的分类思想。
17
学习任务四:我要学以致用
1、如图,图中的小方格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与△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它们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画出位似中心点O
(2)求出△ABC与△的位似比。
(3)以点O为位似中心,再画一个△,使它与△ABC的位似比等于1。
【独立完成,当堂反馈】
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错误,呈现学生代表性的错误解答,作出诊断。
播放几个图形变换动画,了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之美,也为”课后学习“作铺垫。
一个题目涵盖本节课几个重点的知识点,既能起到巩固的作用,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将作画放在网格线中,又迎合了考试。
8
学习反思时反馈
五、我的课堂我做主!
自主小结评价
1、我的收获,我的喜悦
2、我的困惑,还需努力
3、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1、提炼学生的收获,设计板书,形成知识结构图。
2、为学生的困惑提供解决方案,并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互动评价能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5
拓展延伸
课后学习
1、继续来挑战:课堂时间有限,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学习任务三-2”我们未能完成的作图。
2、小小设计师: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美丽的图案都是一些基本的数学图形通过多种图形变换得到的,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也来做一做设计师,利用图形的轴对称、平移、位似等图形变换设计一个充满美感和创意的图案。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7】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课 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解: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8】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从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达到36%,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 60% 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坚持党的__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基准,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一次学区联考和一次期末统考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科版七年级下数学“实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分式”、“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频数分布”的章节内容教学。
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
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1,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第十一章频数分布重点是领会频数和频率的概念,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或折线图在数据处理中的意义。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篇9】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三章。第一章《圆(二)》共分五节。首先介绍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章《抽样调查与估计》是在前面统计知识基础上的拓广与发展。全章共分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 抽样调查 主要介绍抽样调查与普查的区别;第二小节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主要研究统计图的应用;第三小节 由样本推断总体 研究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用样本估计总体。第三章《投影与视图》分为五节主要内容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20xx年度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xx年度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