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课件《鸟岛》教学案例-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鸟岛》教学案例
东关小学倪晓敏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八课《鸟岛》第三段。
2、文本解读:
这一段描绘的是一幅热闹的六月鸟岛图。总体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岛上鸟多、窝多、蛋多,由此可以让人想象到:在这样一个“鸟的天堂”里,该会是怎样的热闹啊?
3、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三段;
(2)在吸收、运用、拓展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4、教学设计: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语言加以运用。
(2)补充语言材料,再结合课文语言进行拓展运用。
5、文本与社会生活:
由于禁捕工作大力开展,鸟儿们生存的空间更大了。所以,课文虽然是描写的千里之外的青海湖鸟岛,但读来感觉并不遥远,反而亲切自然。惟一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的情景是在课文第三段里写到的,鸟儿数量的巨大,鸟岛场面的壮观,而这个不同点也正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谁不想看看铺天盖地都是鸟的岛是什么样的?
二、实施
学习活动:立足课文,辅以材料,尽情发挥
师:让我们共同走进六月的鸟岛。(引读)六月是——
师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有哪些词是写鸟多的?
生:我想讲“聚”字。要是一只两只就没法说聚了,很多鸟才能叫聚。我感觉这是很多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大家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我还觉得“各种各样”也能说明鸟很多。就是许多种的鸟,如果不是很多鸟,就不会用各种各样来形容。
结合板书:各种各样
师:是啊。鸟岛上的鸟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有瘦的,有黑的,有白的,有漂亮的,有难看的。这么多的鸟,就叫做各种各样。
还有什么词也是说鸟多的?
生:鸟的世界
板书:鸟的世界
师:哇!鸟的世界,那得多少只鸟啊!
齐读:鸟的世界
多有意思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第三段第一句
写鸟多的词还有吗?
指名:密密麻麻
板书:密密麻麻
想象一下都多成什么样了啊?(根本就数不清)
能把这种多读出来吗?
指名读:密密麻麻
还有什么词?
一个挨着一个
师:想象一下大家乘公交车满满一车厢人,什么感觉——挤
指名读第三段第二句(听出来了,真的很多)
鸟岛上除了鸟多,鸟窝多,还有什么多呢?
鸟蛋
你怎么知道的,在书上找出那句话把它读出来。
具体哪些词指明鸟蛋多?
“窝里窝外”“到处”,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
还有谁想读这一句?
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眼前都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真多啊!
听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鸟蛋既有玉白色又有青绿色呢?
指名:因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鸟
想象一下它们在岛上会做些什么?
生:有的鸟妈妈正领着它的孩子一摇一摆地在散步。
生:小鸟们在玩游戏。
生:胆小的小鸟紧紧地跟在妈妈的身后,一步不敢离开。
生:有的鸟一边飞一边在引吭高歌。
生:还有一些正向远处眺望,可能在等它的朋友。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的心情怎么样?(开心)
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一起读读第三自然段,再来体会鸟岛的热闹。
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么热闹的景象,老师真想把它留下来。我们可以用背诵的方式把它留下来:出示:六月是鸟岛(
)的时候,()的鸟儿(),小岛成了()。一眼望去,()的鸟窝(
)。窝里窝外,到处是()的、()的鸟蛋。
结合板书,自由试背,指名背诵。
三、总结:
这一段的描述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无论是透露着热闹气息的语言描述,还是作者渗透其中的爱鸟之情,都是那么的形象可感。况且学生的心是与作者相通的,他们也爱鸟。所以,在进入学习语言状态前,放手让学生自读,而且是多遍的自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课文语言的学习——结合课文谈初步感受。即:鸟岛多热闹啊!鸟窝真多啊!鸟蛋真多啊!接着,再次回归课文,结合获得的初步感受,利用课文语言将感受具体化。其实就是用总分句的句式,以三句描述初步感受的句子的作为总起句,由此引出课文语言对它进行具体描述。如:岛上多热闹啊!特别是在六月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至此,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进入——跳出——再进入”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一开始“进入”课文自读吸收,接着“跳出”课文谈初步感受,再结合感受回归课文——此为“再进入”。下一步的拓展力求再次“跳出”。
当然即使是“跳出”,也还得紧扣学生所获得的感受不放。既然此时学生心中已有一个热闹的“鸟世界”,让他们用具体的描述鸟儿活动的情景的方法,再次渲染出一个“热闹的鸟世界”。这种“现炒现卖”的方法,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但形象可感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低年级孩子的兴趣,所以学生生成的语言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在这里,我还要再谈一点关于学生课堂生成语言的随机性。比如,一个学生用“数不胜数”来形容鸟蛋的多。其实原先没有这样的预设,纯粹是学生在无意间自主生成。我个人觉得这些是最可贵的,甚至远比在我们的预设牵引下出现的语言生成宝贵得多。因为它是在课堂这个学习语言的“场”中产生的资源,渗透着学生独特生活经验,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它的存在,无疑是为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语言敞开了一个开放式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可能就会打开一条去往语言王国的“通幽曲径”。
文章来源
课件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