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一课是学生继学习《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之后学习的第四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了解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满足社会和学习双方面的需要……基于以上思想,本课在教学时,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心倾听并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防治方法。
3、发展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4、能拟定改变发声罐声音的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探究。
5、通过对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6、善于和同学合作,乐于交流。
7、善于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重点
提出减小噪声的方法,制定探究增大或减小物体发声的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研究。
四、教学难点
体验生活中的噪声污染,并能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减小噪声标志的图片,录音机,乐音和噪声的磁带,《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的网页,有关声音方面的书籍,铁罐,黄豆,科学探究记录卡。
分组材料:学生收集的各种消除噪声的方法,科学探究记录卡、易拉罐(铁罐)、玻璃珠、钢珠、黄豆、毛巾等。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使全体学生卷入到科学探究之中。
活动一:闭上眼睛听一听,你能听到什么?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听两段声音,又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听一段乐音,一段噪声,感受生活中的声音的不同,给出乐音和噪音的概念,并以此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考。]
(二)探究活动
1、探究如何让发声罐的声音变小。
(1)学生讨论让发声罐声音变小的办法。
(2)分组设计实验方法。
(3)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实验。
(5)汇报、反思、评价实验方法及过程。
2、探究如何让发声罐声音变大。
(1)讨论让发声罐声音变大的方法。
(2)设计增大发声罐发声的实验。
(3)学生实验。
(4)汇报、反思、评价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实验。增大、减小物体发出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和需要随机选择。]
(三)延伸拓展
(1)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
(2)怎样解决生活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科学,然后把学习到的科学应用在生活实际中。]
4、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主评价。
5、要求学生收拾好材料,并协助作好卫生工作。
八、板书设计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乐音适当增大
噪声尽量减小
九、教学实录及评析(本课未经试讲,根据录像整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看你能听到什么了?有什么问题?
生:我听到了学校放眼保健操的声音,我想知道现在是第几节?
生:我听见了同学们的嘻笑声。
生:我还听见了有些同学走路的脚步声。
师:刚才大家很安静,听的很认真,所以听到了许多声音。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大家闭上眼睛,注意听,看你能听到什么,有什么感受。(放录音1乐音)
自评: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的观察入手,引入学习,又潜默移化地引导学生对“听”的注意。
生:我听到了弹钢琴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钢琴的声音和鸟叫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溪流声
生:我听见小鸟在枝头跳动,树枝发出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可真不少。你们觉得刚才的声音好听吗?
生齐:好听!
师:我们把这种好听的声音叫作乐音。接下来我们再听一段声音。(播放噪声录音)
生:我听到非常嘈杂的声音,好像是发动汽车的声音。
生:我听到汽车的鸣叫声。
生:我听见好像是飞机启动的声音和坦克开动的声音,还有开枪、开炮的声音。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
生:我听到了120的急救声。
师:我看到大家刚才有的抱着头,有的捂住耳朵,,为什么啊?
生:因为声音很嘈杂。
师:声音好不好听啊?
生:不好听!
师:这样的声音叫什么?
生齐:噪音!
自评:闭着眼睛听,意在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去倾听。两段反差极大的声音,给学生以强烈的听觉刺激,引发了学生探究声音的兴趣。
师(板书“噪音”)噪音也叫噪声。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听了刚才两段声音,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们可以经常听音乐,不可以经常听噪音。噪音对身体有害。
生:第一段声音很优美,第二段声音很嘈杂。
生:噪声的音强和频率杂乱无章,没有规律。
生:噪音对身体有害,最好不要听到噪音。
生:噪音听多了会缩短寿命。
生:如果有什么制服噪音的办法就好了。
师:噪音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把难听的噪音变小呢?想一想?
师:(出示一个发生罐)我这里有一个发生罐,听一听(师摇罐子),声音大不大?
生:不大!
师:里面可能是什么?
生:是豆子!
生:石子!
师:哦,看来大家的猜测还是有点道理的。我这里是一个茶叶罐,里面是豆子。声音不大?你有没有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大?请各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自评:发声罐的声音变大、变小两个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上课时的状态而灵活安排,这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因为声音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这里学生认为声音小,所以先探究使声音变大的方法。
师:你们怎样使发生罐声音变大?哪个小组先说?其他小组注意听,看他们的办法怎么样,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们。
生:里面放一颗大石子,或者放一个钢珠。
生:我们可以多放一些小石子,但也不能太多。
生:可以放一颗钢珠,钢珠很重,可以使铁罐声音变大。
生:还可以对着话筒摇。
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其他小组注意听,看他们的办法对你们有没有启发。
生:还可以加大一点的黄豆。
生:可以换一个铁罐,用易拉罐声音应该更大一些。
师: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办法,这些办法对你们有启发吗?请你们参照别的小组的意见,改进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把你们的办法写在科学记录表上,有多少办法就写多少。
自评:听,往往不被老师和学生注意。可是,听,又恰恰是科学学习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没有认真的听,就不可能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不可能有心灵深处的呼唤。让学生注意听,借鉴其他学生的意见或提出质疑,是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倾听、反思的习惯。
师:计划写好了吗?哦,时间?今天是12月12日。大家计划都写差不多了,那么,就按你们的计划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室里是人声鼎沸。)
师:(看学生已经完成了实验)好了,请大家停下来,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办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们的第一种方法是使劲摇,第二种办法是多装几颗,第三种办法是换一个大的发生罐,还有一种是放一些重的物体。
师:那你们试一试,看看声音大不大。其他同学看他们的办法怎么样,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们。
(生演示)
生:我觉得他们放的黄豆太多了,碰撞的声音不是太大。
师:你们要虚心接受她的意见,马上再试一试看,好不好?
生:我们在铁罐里放了一颗石子,一个钢珠三颗黄豆。
师:效果怎么样?试试?(生演示)声音大不大?(生齐:大!)看来效果不错哦。
生:我们的办法和他们差不多,但是有一个办法不一样,就是用话筒对着铁罐摇,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师:哦,扩音!把声音放大啊。演示一下?(生演示,声音特大)嗯,你们很聪明,想的办法很独特。
自评:用话筒来扩音,是学生在老师使用麦克风上得到的启发,这是课堂上的一个亮点,是学生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表扬。这种表扬不是那种廉价的、生硬的表扬,而是有针对性、具体的赞扬。
师:(向全班同学)他们小组对你们有没有启发?
生:我们组放一个铃铛,一个玻璃球,还有三颗黄豆。
生:我们组放一颗石子,三颗钢珠,一颗黄豆。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很投入,想出了很多好的办法,我发现,发生罐的声音都变大了,但是声音太大了,好不好听?
生:不好听。
师:是太嘈杂了。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不好听啊?
生:汽车的声音
生:人说话的声音
生:开炮的声音,还有打枪的声音。
生:杂音
师:很多声音不好听,不好听怎么办?
生:可以用一些办法使声音变小。
自评:由大到小,学生在想办法“制造”出了噪音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如何使声音变小”这一课题上来。
师:我们能不能使声音变小?
生齐:能!
师:今天大家带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用你们带的材料使声音变小一些吗?各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边试边把你们的办法写下来。
(生讨论)
师:你们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网页,请两个小组上来。
(二个小组的学生到电脑上查阅减小噪音的方法)
自评: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资源,是本节课的一个尝试。在课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供这类资源是可取的,但由于学生收集网上资源的活动还不够多,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只有一台,所以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师:谁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
生:我们有四种办法,一是捂住发生罐,二是把罐子里装满东西,三是用毛巾把罐子包住,四是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拿出来。
师:他们的办法怎么样?
生:我们有三种办法,一是把铁罐里塞满棉花;二是用毛巾包住铁罐,三是轻轻地摇晃。
师: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声音最小,大家注意听?这个小组先说,其他小组看他们的办法和你们一样吗?
生:我们用了三种办法,第一次是在铁罐里放一颗黄豆和一颗钢珠,我们发现声音变小了;第二次是只放一颗黄豆,声音更小了,第三次是用小刀把黄豆切成两半,把其中一半放进去,再加一点棉花,声音几乎听不见了。(生摇晃铁罐)
自评:可以看出,学生力求在多种方法中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种,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过程。
师:他们的办法怎么样?哪个小组愿意给他们提点意见?或者是评价一下效果?
生:他们的声音很小。
师:这位同学很注意听其他同学的方法,还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大家要向他学习。
生:我们小组先把发生罐里放了一些撕碎了的废纸,然后放了1颗黄豆,再用毛巾把发生罐全部包住,也听不到声音。
师:哦,同学们想不想看他们的表演?
生:想!
师:好,你们表演一下!(生演示)
师:哦,声音很小。其他同学有没有意见或建议给他们?
生:他们应该把棉花装进罐子里。
师:你们听见他们给你们提的建议吗?
生:听见了,把棉花装进罐子里。
师:很好,听的很认真。
生:我们有两种办法,一是减少黄豆的数量,效果不是太好,然后我们又试了一种方法,就是把黄豆包在毛巾里,再放进罐子,这样就没有声音了。
师:这个小组对自己的实验作了反思和改进,第一次没有成功,他们又做了第二次实验,结果成功了。为他们的精神鼓掌!
自评:对学生的表扬,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反思和改进,因为他们不断寻求真理不断进步的精神。
生:我们的办法是用手捂住铃铛,声音会很小。
师:好,看来大家都想出了很好的办法,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把实验装置拿出来,一起摇一摇,看有没有声音?
(全班一起实验)
师:看来我们有的小组还需要改进实验。在今天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谁愿意说一说?你和同学合作的怎么样?你们的想法怎么样?实验结果又怎么样?
生:我们把铃铛放进毛巾然后再放进罐子,声音很小。
师:你们的实验算不算成功?
生:还算成功。
师:高兴吗?
生:高兴。
师:你们小组合作的怎么样?
生:我们小组合作的很好。
师:怎么合作的?
生:……
师:哦,想好再说啊。
生:我们把棉花先放进罐子,然后放黄豆,再用毛巾包住,声音很小,实验非常成功。我们小组合作的也很好,每个人都有事情做,抓紧时间,积极讨论,想办法。
师: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生:就是每次讨论的时候声音有点大。
生:我们的实验非常成功,(摇晃铁罐子)小组合作也很好。他们两人负责材料,他们两个做实验,我们两个负责记录。
生:我们的实验非常成功,响声几乎听不到(摇晃铁罐子),(其他学生:听得到!)几乎!
自评:本班学生多达71人,学生分组为6人一组,共分12组,从学生的合作学习上看,尽管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探究过程也较为顺利,但由于小组成员多达6人,学生动手相对不够,汇报交流时间也相对不足。
师:很不错。刚才在实验中,你们有没有倾听其他小组的方法,从其他小组那里获得一些启示呢?
生:他们小组用棉花包住黄豆,我们就是学习他们的方法。
师:效果怎么样?
生:效果很好。声音听不见。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能自己想办法,有时还能向其他同学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以及一些其他的资料。
生:如果把他们的办法综合起来会更好。
自评:学生学习老师、学生教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要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好像是悖经叛道。其实,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往往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师:生活中我们听到了许多不好听的声音。那么在什么地方应该使声音变大,什么地方应该尽量使声音变小?
生:我觉得在医院里不能大声喧哗,因为病人需要安静地修养。
生:我觉得在图书馆里也不能高声喧哗,因为大家都在看书。
生:老师在台上讲课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音,因为你一讲话,别人就听不见了。
师: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上课时讲话,造成了我们老师嗓子受不了,声音嘶哑,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老师。
生:在会场上。
生:在中午时,大家都在睡觉,如果有人大声讲话,别人就休息不好。
师:同学们都知道应该保持一个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那么,在学校里有没有不好听的声音?有没有需要我们减小的噪声?
生:打下课铃的声音太大了。有时老师讲课讲不成。
师:你可以给学校广播室提点建议,让他们把声音调小一点。
生:有时打上课铃了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不好。
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使这些声音变小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噪音,,我们能想出什么办法减小噪音?请各小组交流一下,也可以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老师在网上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料。你们可以上网来查阅资料。
生:如果在学校,我们可以把上课铃下课铃声音调小。
生:可以用一些工艺控制噪音源。
自评:学以致用,让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提供我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科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显然,学生不断已经把今天的学习的成果“吸收”进来了,而且还又经过消化“释放”出来了。
师:今天我们想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板书课题),生活中还有许多噪音,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控制。今天的科学课完了,希望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继续下去。同学们把学具收拾好,把教室收拾干净,下课!
自评:让学生收拾实验材料,也蕴藏着科学习惯的养成。
总评:
本节课中,教师力求体现《课程标准》里的“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这一理念,教师教的生动,学生学的轻松,学习效果较好。
1、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在指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能引导所有的学生都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自己控制物体发声的想法,而不是由教师把想法强加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反省自己。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科学课的教材,是师生学习科学的对话文本,新编科学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的,是范例性和建议性的,这为教师因地制宜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教材的本质体现为目标定位单一,教学过程程式化。在本节课中,教师力求强化过程与方法,注意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协调起来。
3、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
本节课力求指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圈引出问题,创设情境,使全体学生都卷入到科学探究之中,力求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在时空上、内容上、资源上尽可能做到开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信息空间。在信息的获取上,不断注意了生活中信息的获取,还制作了相关网页,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资源;注重了学生之间信息的获取、交流。在学习的后续阶段,引导学生把科学学习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本节课结束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只是告一段落,后续的科学探究应当还会继续。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