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多媒体教学)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西地平线上》,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西地平线上有什么吗?
生众:落日
师:看来大家真是跟高建群心有灵犀啊,这篇课文原来的题目就是《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后来改为《西地平线上》,看来西地平线上不仅有落日还有更多奇美的风光和悠远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诗句去领略一番。
(出示幻灯片)
出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生:齐读
师:这两首诗的意境,用课文第一段的中的词语来形容可以说是……
生众:独特的、奇伟的、雄伟的
师:好,雄伟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悟这三次令作者震撼的落日的景象。
师:首先老师要验收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你能准确找出三次落日的地点吗?
生众:甘肃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思路是这样的:先欣赏落日的画面,再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给它配上“画外音”,然后我们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对作者产生的联想进行探讨,同学们清楚了吗?
生众:清楚了。
师:好,那我们开门见山,请看第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给它配上画外音。
生1: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它大极了。
师:说得很准确。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比喻……
生众: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师:为什么说像勒勒车的轮子呢?我们来认识一下勒勒车,(出示幻灯片)原来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运输工具,用在这里体现了一种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师:我们再来欣赏画面二,谁来给它配上画外音?
生2: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生3: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看到了落日的“形”还看到了它的“神”。这里作者为什么说“颜色像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而不是别的什么红呢?
生4:春联让我们想到过年,喜庆、热闹。
生5:贴春联时正值冬天,给人以祥和静谧的感觉。
师:同学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很强,过年贴春联还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所以这里也体现了传统的气息。刚才同学说到落日“不愿离去”,我们想想是落日不愿离去还是人不愿离去?
生众:人不愿离去。
师:很好,但作者却说是落日不愿离去。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这里作者用的是一种文学的笔法。
师:面对第一次落日,作者的感受怎样?
生6: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生7: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
生8: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师:我们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在对第一次落日的描述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新鲜、新颖、新奇呢?
生9: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
生10: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
生11: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生12: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
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把这些优美的词句融汇到自己的语言宝库中,让我们的作文也大放异彩。第一次落日是这样的柔和、美丽、安谧,是这样的慈爱。那么第二次落日是怎样的呢?(出示幻灯片)我们也用文中的话给它配上画外音。
生13: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生14: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师:你们两个配合得真是天衣无缝。好,让我们来找找落日和硬币的相似点。
生众:小,圆
师:还有呢?你摸摸硬币——凉的,那落日呢——冷冷的。我们还注意到作者说“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是说硬币吗?(不是)那是在说什么?(落日)很好,这种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的修辞,我们叫——
生众:借喻。
师:这时作者的感受感受怎样?
生15: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师:遗忘了?这还不算,请同学们看看当作者的车“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的时候情况变得怎样?(出示幻灯片)
生16: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师:那落日呢?
生17: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
师: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词语叫“不死不活”。文章开篇可说“世间有大美”啊!难道这就是他所谓的“美”?别急,请继续往下看——“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出示幻灯片)
生18: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师:这次落日跟上次相比更令人震撼,连“老地质都别震撼了”这才是真正的罗布泊落日,那么刚才那两副图的描写有什么意义呢?
生众: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师:很好,面对这轮落日,作者有怎样的举动?
生19:我们下了车。
生20: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师:至此人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用作者的话说是“罩在一片回光返照中”为什么说“回光返照”呢?
生21:因为前面作者说太阳“不死不活”地照耀,而到这里作者不经意间又看到一轮“血红”的落日,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太阳“死而复生”了,所以说是“回光返照”。
师:这时作者感受怎样?
生22: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师:好,到这里作者的情感已经宣泄到极致,但他还不肯善罢甘休,他插入了一段联想,我们看看他想到了谁?
生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
师: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一段联想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约翰•克利斯多夫。(出示幻灯片)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的人物,小说像通过一形象表现:“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用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正如光明,“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这就是第二次落日,它的消失也是“魔术般地消失”。
师:(出示幻灯片)第三次落日,它在哪里?(停顿)作者没有直接写,而是先写了火烧云,我们来给它配上画外音
生23: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
师:写火烧云跟写落日有关系吗?
生24:有。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
师:很好,借火烧云来写落日,通过火烧云的“灿烂、热烈、夸张”来表现落日,这是侧面描写。我们来对比赏析一下萧红的《火烧云》片段: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了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一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火烧云,跟本文不同的是,它也没有直接描述火烧云怎样的变幻无常而是地面上人和动物的颜色变化来表现,这也是侧面描写。文中对第三次落日的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却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因此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师:写火烧云还是为了写落日,那么写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呢?
生25:因为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曾在西地平线上生活过,他们守卫着西地平线。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很有文化内涵的。如果说写火烧云还是为了写落日那么对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的插入有何用意,有何好处?
师:我们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些典故的:
生27: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
师:作者能看到历史人物的背影吗?
生众:不能
师:所以说这是一种虚写,或者说是想象。正是因为作者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知识,才使得他对落日的感受更刻骨铭心。
师:既然作者在观赏第二次和第三次落日之后都加入了人文情节的联想,那么在描写第一次落日之后呢?在课文的第四段和第五段之间曾有这样一段文字,只是课文删除了。
师:你觉得该删去还是还加入?
生28:删除,因为跟落日无关。有点画蛇添足。
生29:加入,因为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性,使文章结构跟统一协调。
生30:加入,因为像第二次和第三次落日的描写之后,这属于人文知识,自然和人文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大美”。
师: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到这里我们就赏析完了高建群见到的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的景象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出示幻灯片:文本图解)第一次作者表现的是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壮烈奔放之美;第二次作者表现的是庄严,肃穆,神圣的悲剧美;第三次则是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师:我们不可否认三次落日都是美的,自然界中的美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学了这一课我们还懂得了,光用眼睛发现还不够,还得用心,用思想,用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这样我们才能发自肺腑地感悟到“自然之大美”。
师:下面我们也来一场美丽大比拼,课前老师让大家注意观察一次落日的景象然后把它描述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看谁写得最美?
生31:天边那一轮红日,慢慢地收起了那夺目的光芒,宛如一位娇羞的姑娘,躲进云彩后面,把云彩映得通红,不一会儿又蹦出来,那张脸涨的通红,慢慢地那轮红日降了下去,依靠在大山边缘,那山犹如一双大手托住了它,把大地照得“红光满面”,我不禁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也许那轮红日回到了地平线的怀抱。(老师略加点评)
生32:傍晚时分,天空中本白色的云朵,被一缕缕夕阳染得通红。天边最靠近落日的那一圈是朱红的,非常地耀眼夺目,整个就是一片红色的火烧云。落日越来越红,越来越暗也越来越低,从一开始的淡红到现在的深红,从原来的光芒四射到现在的暗淡朦胧。从本来“高高在上”到现在“一落千丈”……突然,我竟看不到它了!(老师略加点评)
师:同学们的文字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看来我们不仅有发现美的眼睛,更有发现美的心灵,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有高尚的情操,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教后记: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单元“谛听天籁”板块的第二篇文章。
本课授课的对象是职业技术学校美工专业学生,他们较本校同年级学生的文化素质高同时又不及同年级普通高中学生。
因此,教者在设计时以“画面欣赏”为切入点,通过加“画外音”的方式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同时感受文学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兴趣,增强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像山那样思考得深沉,思考得透彻,思考得长久
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