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听评课【提问导入、引起注意】师:请某同学负责时间的控制。到时间提醒老师。(评析):体现出魏书生老师提倡“行使主人的权利”。他常说,“教师是学生公仆,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们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们才能把学习当作是耕种自己的‘责任田’,而不是为老师或家长‘打工’。”魏老师班级的学生,每人都有自己承包的“责任田”。【整体感知、探讨研究】师:展示板书:1.作者;2.三个词;3.几种境界,怎样达到;4.课后练习。一、作者冯友兰,河南唐河人,哲学家。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作者是谁,什么人,哪里人?”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以举手方式体现。并请班级不喜欢发言的人上台板书。(评析):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作者背景的了解。改变了以往老师直接宣读答案的习惯。作者还多次地反复地提出同样的问题来使学生回答,起到了夯实知识内容的作用。同时教师有意识的让班级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板书。我认为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二、三个词觉解;入世;出世教师点明词语的位置,使学生寻找。然后教师用过记录时间的方式来锻炼同学速记的能力。通过速记询问学生掌握程度。请同学板书并解词。(评析):1.教师只点明三个词,说明教师有的放矢,直捣重点。找出重点词语后,教师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忆。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让男生、女生分别背诵。2.我认为快速的记忆,有利于学生速记的训练,但是对学生掌握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掌握是靠理解上的记忆。魏老师只是让同学们记住书上的三个词。单独的拎出来字词练习,还不如把词语放入句中、文中理解,更能使同学们记忆。学生的这种速记只是一种强记,不能说是提升自我能力,但是对应试教育的模块练习是一个很好的法门,能够系列记忆,如同题海战术。3.让同学们通过大声背诵三个词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听觉加强对词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到是一种无谓的练习。此时的同学对词语已经了解,为什么不改变成通过造句来形成自己对词语理解。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能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背三个词语,瞬间理解,哪么实际运用呢?好像不能检测出来吧!4.对于同学的回答,教师及时的表扬、赞赏。体现出一种赏识教育的理念。我们要不吝自己的表扬,要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能力。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师:先把书合上,凭自己的理解说出你认为的境界。然后逐个分析、解读。(评价):1.魏老师让学生们合上书,说说你认为的人生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一个败笔。首先,他的提问没有问题,很对。先让同学们树立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人生境界。然后带着自己的观点来与作家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掌握。但是,他错就错在他所教的对象根本是不可能达到他的预设目标的。它生成的问题就是同学偷偷翻阅教科书,以教科书的内容来敷衍。这样此个教学手段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教师的预设目标与生成的效果相左。2.对于书本中的四种境界,魏老师任然采用背诵词语的方式来使学生掌握。但是对于魏老师这样的教学处理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观点的集中提炼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并且通过四种观点进行逐一分析,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但是在方法的处理上我不怎么苟同。魏老师让同学们多次的读诵、背诵四个观点。让我想到高中政治题目的背诵。观点点出即可,大不必轮番背诵。但是我很赞成魏老师说的“观点的提炼要靠学生,不要让老师来替学生找”比起一些老师直接把题目说给同学们听要强。最起码魏老师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他们的个体性。对于四种境界,魏老师又让女生中不愿回答的女生上台板书,再一次体现了魏老师的教学观点。3.“自然境界”。他首先立足学生,让同学们选择朗读的方式:个人朗读、全班齐读、男女各读。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人权利。对这一段男女读诵相同段落。通过竞争,请同学们发现自己朗读能力的不足,并且老师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同学们及时纠正,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学习氛围。在朗读后,魏老师提出同学们的两个不足:语速缓慢、顿号停顿过长。4.“功利境界”。首先,在同学的指示下,发现同学板书错误。“功利”写成“公益”。魏老师并没有发火,批评同学,而是随和的让同学上讲台自己更正,而不是由老师代替改写。然后,魏老师提出什么是功利动机,它的后果是什么。可能同学还不能马上接受魏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一点迟钝,不知道自己从书上找出答案。在魏老师的指导下才开始搜索,回答。5.总结前两种人生境界的观点,提出什么是“自然境界”,“怎么做”,“第二种境界需要提升自己吗”。对于前两个问题,同学们回答基本在教师的范围内,只是阐释的语言不同。但是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问题与魏老师相反,然我看到学生的学不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而是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还没有体现出魏老师所提倡地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而且回答相对混乱。这时我发现教师的管理调控能力没有显现出来。6.“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此时魏老师要求学生把朗读语速提快。但出现的效果是学生朗读一个字一个字喷出来,失去了朗读本来的要求。这表明不是越快就越好。但魏老师还是对于同学们给予积极的评价,并用填字的方式让同学们猜测老师的意图。这就体现了魏书生老师提出的“请学生猜测教师”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请学生猜猜老师,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还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通过阅读让同学们了解如何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让同学们以书本为依托,加上自己的思考,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来阐释自己的见解。四、课后练习师:从第三大题开始反顺序请同学回答,然后有教师讲解。(评价):1.对于第三大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经验写对作者见解理解的读书笔记。魏老师采用自愿的方式来处理。我认为从魏老师所教的同学来说初中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题目,自愿的方法很好,既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又没有违背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于一名高三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我不认同。勤练笔有利于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人有自己的局限,没有一定的管理,任其自愿就很难使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2.对于第二大题我十分欣赏魏老师能坦诚的指出第一小问的第二问不合理性,让学生们认识到教材也有不足性,打破一些学生的迷书观点,也给编写教材的人员一个启示。对于这个提问,魏老师让同学瞎答,由着性子做,一方面体现出魏老师的教学风格,不落俗套、不拘小节。但是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应试教育下学生题目的回答。对于同学的解答思想起到反作用。3.由于教学时间到,魏老师对第一个大问题草草处理。【课后讨论,教学相长】师: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同学讨论,增进双方感情。(评价):魏老师反对老师教学完毕就扬长而走,应该与学生讨论一下,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另一方面征询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但在征询中,学生们显得很茫然,可以看见魏老师的教学风格与诸多老师是不同的。总体评价、存疑反思魏书生老师的教学风格,我总结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权利,通过少说多引导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魏老师的课堂管理主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自我管理思想,系统管理思想学生自主的管理,来进行他教学管理。把自我学习、社会分工引进教学中来,使同学们在学习中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在学习中我还有一定的职务,使同学们都有着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让他们指导自己该如何处理权责。此堂课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管理思想,本人亦不必多言。本人仅仅针对此次教学,还要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1.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本人认为融于文中比单独讲解、背诵他的实际效果强。从应试考试来说,单独教学可以形成模块性,有利于学生集中记忆。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在交际中运用。不融于文中的理解,如同吃菜时,把熟菜冲一下再吃,试问还有菜的问道吗?本人主张通过自我造句的形式夯实词语的意思。通过自己理解成句,老师可以明确学生的掌握程度,具有可测性。2.教师的话语设计。魏书生老师的一个风格是幽默风趣,与学生站在相同的位置中。他的话随机性较强。老师需要风趣,这是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能放的开,愿意听,愿意答,但是课堂毕竟是课堂,还是要有着一定的规范性。要注意适度。至于度的把握,本人还未从事教学,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回答。3.教师的地位观。教师要与学生心连心,要“以人为本”,但是不能够一味的由着学生的性子说。毕竟它还是一堂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像魏老师的学生那样有着高度的管理性、自觉性。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着很强的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威严,学生就不会对老师产生敬畏,导致学生就不会理你,你的课程就会是一个放牛班。老师的威信还是必须的,我们应该务实地看到这一问题。4.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学语言中包括一种态势语言。步姿则是态势语言的一种。说道步姿,就要涉及教师走的范围。魏老师通过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经常的在学生中走动是十分必要的,是我们要学习的。但是联系到我们讲课时,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讲课是以讲台为中心,讨论、提问、处理问题时走到学生中去。如果一味的在学生中,一方面老师的威信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前面的学生则不能听清楚,会不自觉的向后转,这样就可能会出现讲话的现象。还有不要长期接近或不接近某些同学,这样使学生要么不能集中精力于问题的思考,要么使学生有种被忽视的感觉。5.教学文本的选择。魏书生老师开公开课经常愿意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高年级的课文。这样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力,认为自己可以学好。但是我想编者在编写课文的时候肯定是经过思考的,衡量全局以后选定的。我们不必要过分的选取较高年级的科目来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能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想,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例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一篇高三的课文。编者的预期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们了解人生的境界,以及如何践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运用王荣生老师选文功能分类,应该是“用件”,它是引起议题文,是对人生追求的重大问题的问题。结果魏书生老师就文讲文,只是机械的对文章进行梳理,课文的真正意图并没有实现。这种过早的学习非年龄段的课文,并不是对学生树立自信,而是让学生把课文“简读化”,学生对文章只是读顺,而非读懂。具体来说对课后的三个提问回答就是最后的论证。说实话,同学们根本就不会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都未达到那个水平。现在只是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但是否知道课文为什么这样讲?以上就是本人针对这篇肯文教学所形成的十分不成熟的心得。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