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鱼”与“习作技巧”》案例分析
期末复习,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我习惯用一、二节课讲讲习作的一些基本技巧。下午又是复习作文的时间了,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灵感,我忽然心生一计:请班里的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条鱼,借鱼发挥!XX同学自告奋勇,上台画了一条大鱼。呵!行啊!活灵活现的,比我画的好多了!(不好意思,绘画是我的弱项。)
师:这条鱼画得怎么样?(提示:可以从鱼的头部、尾巴、身子等方面进行评价。)
生:她把鱼的头部画得挺巧,尤其是鱼的眼睛,好像会转呢!
师:你的评价把XX同学乐得脸上像开了花,很棒!(随手在这条鱼头部下边板上“巧”字。)
生:这条鱼的尾巴也画得很好,像活的一样!仿佛在水里游动呢!
师:我发现你们评价的语言都很妙,用“妙”字形容这条鱼的尾巴,怎么样?
生:可以!(师随即在鱼尾巴下边板上“妙”字。)
师:谁还想说说?
生(有的摇了摇头,有的若有所思,……)
师:这条鱼的身子画得怎么样?
生:(沉默了一会儿):画得很大!
师:如果说你的身子很大,你接受呢?
生:哈—哈—哈—
师:想一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更好?
(生好像茅塞顿开似的,一下子说开了:饱满,丰满,结实等。)
师:好样的,这下用词准确多了!(顺手也在鱼身下边板上“饱满”一词。)
师:可见,XX同学这条鱼画得真不错,老师为什么让她画鱼呢?(生只是笑了笑,当然不明白我的用意。)
师:写一篇作文,最基本的技巧,就像画鱼,你们认同吗?(灵感又有了!)(生思考了一会儿,似乎发现了它们的相似性,有的开始频频点头了。)
师:谁来说说,习作与画鱼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学生说开了,大体都能从作文的开头、结尾要像画鱼一样,巧妙结合这方面来说。
师小结:是呀,写一篇作文,首先要重视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头是关键。如果你的习作开头就能揪住读者的心,激起他们急于往下阅读的兴趣,那你这篇习作的开头就是巧的!结尾也一样,要学会简洁明了,又能点明主题,这就是“妙”!至于文章的过程,又像什么呢?
生:像鱼的身子。
师:没错,你善于发现!能具体说说吗?
生:就是说文章的内容要丰富、具体!
师:了不起,你真正领会了老师画鱼的用心了!(随即在鱼的身子上边又补充上“具体”一词。)
此时,我发现学生的脸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看来,这条鱼没有白画!继续拿鱼作文章,(灵感的火花又迸射了)我又用红笔在鱼身上画了三条线,把鱼的身子分成三部分。
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写作文要会分段!
师:有意见吗?(大家一致赞同)
师:聪明!写作文除了会分清段落、层次,还得学会在段与段之间使用好过渡语言,懂吗?
生:明白了!(兴奋得不得了。)
这时,我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首好文歌,当场板书,并把它更名为“习作技巧歌”:
习作技巧歌
题目新,开头巧,
事例明,结尾妙。
文通句顺无别字,
情真意切暖人心。
形式创新更有味,
文章这样才叫好,
才——叫——好!
课后,我听到学生们私底下的议论:“这节课真有意思!”“老师真棒!”。
呵,这节课,因偶发灵感,使我的语文课堂彰显和谐。由“画鱼”谈“习作技巧”,学生学得愉快,记起来容易,老师讲起来“如鱼得水”,相信这节语文课学生会记忆犹新。
三、案例分析与探讨
1、教学灵感,使课堂灵气游动、灵性丛生。如果说,课堂伊始,老师突发“画鱼”的灵感,是为了巧设悬念,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欲望的目的,那么,课中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便是激发老师新的灵感火花迸射的“导火索”。鱼头、鱼身、鱼尾,如同一篇习作的开头、过程、结尾,我自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比喻,用“巧”、“具体”、“妙”这三个词分别形容它们的特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老师的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积累在这堂特殊的语文课中达到了质的飞跃,课堂教学因灵感火花的闪现而达到高潮。学生在看似学画的情境中无意识地领悟到了习作的一些基本技巧,从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难点。课中,老师灵感涌动,变突发为突变,变突变为突破,意外的生成把课堂带进一个全新的境界,课堂充满灵气和灵性。
2、教学智慧,使课堂显得灵动与和谐。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交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同时进行的,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前所设定的小框框里了,而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种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既要能应变,又要能善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素养,它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与积累,是一种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合金。本节课老师一次又一次灵感火花的迸射,除了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更多的是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首先是适时的激励与评价,像涓涓细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你们的评价都很妙!用‘妙’字来形容XX同学画的鱼尾巴,怎么样?”“好样的,你的用词准确多了!”……学生因为得到尊重,得到肯定,得到赏识,而心情愉快。他们无拘无束的描述、对话,把课堂带进和谐的境界。其次,老师幽默又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老师授课如鱼得水。“你的评价把XX同学乐得脸上像开了花!”“如果说你的身子很大,你接受吗?”“聪明,XX同学这条鱼没有白画!”……欢乐的笑声,驱走了学生的学习疲劳,激起了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也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教育家斯维特洛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活泼幽默的语言适合学生的口味,增强语文老师的感染力,当然,教学效果便是水到渠成,课堂气氛宽松、和谐。第三,教师的启发、引导、富有实效。
“XX同学这条鱼画得真不错,老师为什么让她画鱼呢?”由“画鱼”过渡到文章开头、过程、结尾的习作技巧指导,朴实、自然。学生领会以后,老师随手在鱼身上画了三条线,“这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弄懂文章的过程除了要具体,还要学会分清段落层次,用好过渡语言等,学生在不经意间领会了习作的一些基本技巧。相信,这堂课带给学生的会是受益无穷。
很多时候,老师的智慧就体现在教学的不经意间,正是这不经意,却让教学效果达到“雁过无痕”的境界。富有教学智慧的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善于激疑布感,善于抛转引玉,善于点拔暗示,使学生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本案例,用“画鱼”来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习作技巧,有很大的相似性,学生也确实乐学。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激情互动,使老师灵感火花不断地迸射,在加上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我自认为课堂效果比精心预设还精彩。当然,本节课因偶发灵感而起,来不及与同行们砌磋,主题能否得到认可,特此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