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学校举行了常态课堂研讨活动,我观摩了几节课后感受颇深。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各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先说下李亚老师执教的《小公鸡和小鸭子》这节课,整节课师生较为融洽,老师的教态是值得肯定的,提问题、和学生互动、与学生对话等等,都很自然,笑容可掬。一开始李老师找小老师来领读生词,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读得很认真,适时还给回答问题好的同学发小贴画,更激发了学生想学的兴趣。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也很成功。尤其比较重视学生朗读,通过读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让学生知道鸭子和公鸡的不同习性,更懂得小伙伴之间要互相帮助。
张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这节课中,一开始,故意把课题错写成“鱼画到纸上”,由此产生疑问,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通过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在授课的过程中,张老师善于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
要想上好常态课,它需要我们“拥有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因为它不单单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潜能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这次常态课的观摩活动,每位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远不止这些,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继续努力,找出差距,提高课堂效率!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