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四位语文老师的精彩课堂。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年级张雪莹老师的《一次成功的实验》。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次成功的实验》站在成人角度来说,内容十分浅显,无论是故事的发展过程还是人物为他人着想的品质都一目了然,但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这篇文章完全不一样。学生该从这篇文章里学会什么?答案很多,生字的识记,词语的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叙事方法,人物神态对话动作的精准描写等。那在一堂仅仅是40分钟的课堂里,教学可以有效的达到哪些目标呢?张老师设定了两个目标,简单来说1是认读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2是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人物品质。这两个目标很符合新教学常规对三年级语文课堂的定位。我就从目标的达成性,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来说一说这堂课。
第一个目标相对应的教学片段是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老师出示词语,通过自读、齐读、同桌互读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先生提到过,语文课堂不是品德课,当前语文教育最急迫的是要回归语和文。我个人也认为,语文课堂上需要落实的,更多的技能的掌握和字词的识记。
因此根据三年级的学情来看,三年级学生书写生字仍然需要田字格的辅助以及教师的检查和当堂纠正。
第二个目标相对应的教学片段一是读课文,根据提示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片段二是找出实验准备,思考铅锤和瓶子的作用。片段三是圈出人物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片段四是谈试验成功的原因,领会人物先人后己的品质。这个设计是很连贯的,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去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第二个目标达成的前提是朗读,张老师这节课引领学生通过自读、齐读,个性展示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小姑娘反应迅速、先人后己、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品质,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目标二达成的效果比较好。
最后,老师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出示了有关“爱”的图片并推荐学习了一篇文章《这样做是对的》,让学生找出“爱”表现在哪里?对课堂进行了延伸。
但是,本节课老师出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提示,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设计的思路去走,指向性太强,这样是不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如果老师能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文中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句子,并能通过自己的读来体会人物的精神,这样是不是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