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形势下学校德育实效型管理模式
学校德育作为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目前,青少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状况,德育工作者必须探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及课程改革和学生品德发展需要的新的管理模式。
一、以德育队伍建设为根本,使德育队伍网络化,达到人人育人的局面
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职责,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不定时地组织教师学习,利用各级教师会议进行师德教育,以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组织班主任学习研讨互相交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学习,开展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比武等提高班主任素质。同时还应注意到家庭教育不好必然导致德育工作失败,因此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编辑《家长报》,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势,提高家长素质等。
二、以完善制度建设保证,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制度完善才有章可循,德育工作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如班主任方面的《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责任制》等。此外,《值日教师评估制度》、《政教处工作责任制》等系列完善的制度,对班级、对教师、对学生规范管理,调动了从事德育工作的热情。
三、以构建德育系列化内容为主线,构建德育体系区分德育对象,使学校德育工作层次化、序列化、具有阶段性
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年级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阅历、知识储备及思想状况,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该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内容。七年级以养成教育和“五爱”为主,重在行为规范落实,迈好中学第一步教育。八年级以道德、法律教育和“五心”为主,迈好青春第一步教育。九年级以“四有”和健康心理教育为主,迈好理想第一步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逐周设计主题给每个班主任一系列的德育内容教育人,既使德育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使学生感到教育内容常新,增强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男、女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德育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正确地区分德育对象,科学分解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式,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为载体,创德育工作特色
德育不仅要使学生明事理、懂是非,且要激学生情感、练学生意志、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在亲身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与周围环境发生密切的交互作用,并受其影响、熏陶,从而达到交流思想、加深情感、磨炼意志和规范行为的目的。
比如开展全校队形及广播体操比赛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了纪律,促进了校风的转变。同时一年春秋两届运动会,不但提高了学生体育素质,更重要的在于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改变了校风。
五、以学科为载体,教育科研为先导,深化德育工作
我们知道学校课程体系中各学科都潜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过程,教师在教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如运用教学内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促其立志;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钻研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
同时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进行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大德育工作的科研力度。近年来我们乘着课改之东风,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育科研活动,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校本资源的优势,使德育管理的实效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利用政史地教研组成立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组,政教处利用市县开展的“双创”活动,开辟了“创和谐校园你、我、他”课题组,以改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简单说教,理论灌输的方法,寓德育工作于以课程教学和课改活动之中,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抓住良机适时教育,动情晓理,讲究艺术。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式,即专题教育和教学渗透结合,外力影响和自我内化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谈心教育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从而深化德育工作达到了德育工作的高效应。实践证明教育科学实验的广泛进行,极大地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潜在素质,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之,只有政教处工作开创出一定的模式,有一定的体系,德育工作才能有条有理,才会收到实效。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