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学生对于恐龙都很感兴趣,课一开始,我通过恐龙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初读环节,通过指名读词语,在词语中找反义词,找发现,再将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等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所出示句子提出质疑:笨重、迟钝的恐龙和轻灵、五彩斑斓的鸟类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干,但是科学家们却认为它们有着亲密的关系,那科学家们到底认为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去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中的部分词语,例如:似乎、大量、一支、漫长等,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围绕“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同桌合作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的特点,为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过程做好了铺垫。在反馈表格的过程中发现作者通过对比让我们清楚而又形象地读懂了这个家族的形态各异,使得说明更加的生动。从这我们又可以知道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不仅准确还很生动。根据表格的提示,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回顾整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词语教学环节,节奏还应该再紧凑些,为后面的精读环节留下更多的时间。教学设计中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不能很快领悟,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花的时间就比较长,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提问还需揣摩。此外,课堂上的引导语言还有待提高,还需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