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想体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想体会

日期: 人气:
商城:学科
《鱼游到了纸上》听课反思
追求走进文本追求入情入境追求水到渠成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李平主任这堂课也是紧紧围绕“举止特别”和“勤奋专注”引领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验入情入境,进而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由“情”到“理”的自然生成。我想详细的从李主任本堂课体现突出的三个“追求”层面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追求走进文本,咬文嚼字,凸显教学的工具性。
1、品词。《课程标准》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李主任在这堂课中对词语的处理十分有特色。有的词语结合生活经验直接理解,比如:什么是“举止”?这一词学生完全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但是李主任对于词语品味的设计,并不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根据词语的特性还设计了借助工具书的解释,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比如:“呆呆的”一词的处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先出示在词典中的三种解释:1不灵活,呆板。2发愣3痴迷劲儿。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体验选择词语的正确解释。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程标准》)当然,在正式讲课时,这个环节中,学生都一致选择第三种解释,是每次试讲都没出现过的情况,可李主任并没有按照原设计对学生“生拉硬拽”,而是巧妙地设计了;“老师认为应该选第二种解释,你们说选择第三种解释的理由,看能不能说服我?”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小语界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就经常有看似引起学生争议的巧妙设计,其实是老师给学生设下的“套”,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在多元思维中让学生层层深入的品词,走进文本,领会作者的意图。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李主任之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露痕迹的调整教学思路,这和她细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多元理解文本,有着充分的预设,但是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是分不开的。所以学生在通过谈理由中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真真正正的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凸显教学的工具性。
2、赏句。我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同样李主任在对句子的处理中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内容进行提炼,围绕“举止特别”一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语句能看出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理解。当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又继续把朗读理解的重点锁定在:“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通过对句子的品味感悟,理解青年的举止特别,初步体会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状态。
总之,李主任在对教材进行细细研读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咀嚼揣摩,层层深入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无痕、扎实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同时,着力在工具性的体现上巧妙设计,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二、追求入情入境,以读为本,品尝语言的味道。
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寻源,虽幽必显。”刘勰的话告诉我们,当学生能深入文本,入情入境的朗读,就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品尝语言的美好味道。窦桂梅的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一再强调,我们语文老师决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读一篇文章而已,要让他(她)能品味出语言的不同味道。在朗读的设计上,李主任以“情”为线索,不断移动阅读视点,采用不同朗读指导方法,如:“‘呆呆地’、‘静静地’该怎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比较‘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通过直观体验,感知语言,读好不同的语气。并通过扮演文中角色,与文本人物对话,如;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呦!金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一句分别由三个女孩不断读好这句话。又如: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扮演围观的群众,当看到青年人画的鱼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在此过程中,教师或点拨、或评价、或示范,以情促读,多次加温,使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深入的感悟,欢畅的品尝语言的味道。一双犀利的眼睛,一颗颖悟的心交给了学生,把纸面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灵性和生机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我们要逐步学会“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科书。”
三、追求水到渠成,由情悟理,生成顺理成章。
整堂课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句子的感悟,及对情感的把握,李主任都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的理解,没有紧紧逼问,没有着急的回答,只有慢慢的娓娓道来。有前面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有效地朗读训练作铺垫,学生对“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青年人和鱼融为一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青年人的执着、勤奋与专注”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对“理”的认识与深化就顺理成章,宝贵的生成尽收眼底。
对于这堂课,如果还要再加上一条,那就是“追求返璞归真”。因为在这堂课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走教案的痕迹,没有走形式的朗读训练,而是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达到自然的情感升华。更可贵的一点是让我们看到在老师的“无痕式教学”下,学生由不会到会,到入情入境,到情景交融。这才是有生成的课堂,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李主任这堂课立足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把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在平等对话中,闪烁智慧的火花,在充分体验中,有水到渠成的生成。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