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教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语文教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日期: 人气:
商城:学科
文章来源
课件www.
xueke8.com创设教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在小学语文科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教学设计过于细密,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教学实施过程执行得又过于死板,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预先安排。教学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那一条道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教师就急忙地点拨引导,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根本没有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造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者真理的气氛,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而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突破教学定势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对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缓缓不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这面面俱到、环环不漏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削减那些肤浅性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地流动发展。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地火花。
如教学《白杨》一课,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我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整个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使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对白杨品质的理解,对建设者精神的认识,都有了许多创造性的体会。
二、讲究提问等级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问题深浅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问学生:“闰土的外貌怎样?”书上有“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内容,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闰土的外貌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他是一个健康的农村孩子的结论。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学生:“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和闰土的生活几周围进行比较分析,才能认识到“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身份,对照闰土的外貌,想象“我”有怎样的外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多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老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发展的只是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而不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造精神的“探究性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所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心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新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提问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高”得多数学生难以对答。提问的解答距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把较长解答距的提问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的努力提高“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水平。
三、增加探究设计
摒弃细密的教学设计,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是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从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应对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这样。但在这问题的背后,却隐含了学生创新的时空,要求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面作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以学生创新的细密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空间。
1、预留质疑的时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变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原来当他用外部语言把问题整理出来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临结束时,我留了七八分钟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桑娜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回家后那一段,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省略号?”“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如果我是作者,就让西蒙有五个孩子,让桑娜有两个孩子。”针对不同内容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解决问题的效果。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从桑娜坐立不安的行为理解他害怕,矛盾的心理文章来源
课件www.
xueke8.com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